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3喜欢:0
清明节回老家,陪母亲去水产市场,看到一个卖黄鲫鱼的摊位,因为我喜欢吃,问了一下价格,7元一斤。我们说买一斤,摊主很不耐烦的说:一斤不卖。后面我们在其他摊位买了些虾、生蚝、鲍鱼。
十年前我刚来上海工作,不会做饭,只会煮面条。下班去菜市场买肉,一开始买10块钱的肉,煮面用不完,宿舍又没有冰箱,剩下的肉都坏掉了。第二天去买5块钱的肉,还是太多。第三天,摊主大姐问我买多少,我非常不好意思的说,昨天买的5块钱也有点多了,我一个人煮面吃不完…大姐很热情的说:“没事,买多少都行,你说多少我给你切多少。”最后买了两块钱的,大姐还帮忙切了片。
从小到大,在老家经常遇到买的少,商家不愿意搭理的情况。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很不理解,就算顾客买的少,那也是钱啊,为啥不愿意赚,如果最后没卖完,砸在手里岂不是亏大了。
而在上海待了十年,从来没有因为买的少被商家翻过白眼,即使买一块钱小葱,老板也都热情的给称好装好。在菜市场留意一下,很多摊主没有生意的时候,会剥葱、摘菜、码成整整齐齐的一把,卖的时候这些菜也会贵上一点,相当于这些摊主在闲的时候,又赚了一点劳动的辛苦钱。而这个辛苦钱,在老家的菜市场是没有老板愿意赚的。
中国这么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除了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策红利等因素外,有时候我会想,人的因素是不是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毕竟小钱看不上、大钱赚不到,是很难富裕起来的。

全部讨论

04-16 16:07

大学毕业那年,上半年在学校,还在武汉,坐公交出去办事,打问售票员从哪站下车,售票员翻着白眼用武汉话不耐烦地回答我一句,一点听不懂。没办法又问了一句,然后售票员用武汉话打骂了我一句。还是听不懂。
下半年到上海工作,严格说是在浦东郊区~还是乘公交出去办事,打问售票员从哪里下车。售票员用上海味的普通话,一遍一遍给我好好解释,生怕我听不懂的样子。等车快到了那一站的时候,售票员又喊着我,用手指着说看到哪里哪里了吗,从哪里怎么走。
这么一对比高下立现。当时就觉得,不少人对上海人颇有微词,我感觉不一样啊。
不过另有一个剧本就是,刚才上面我为啥强调浦东郊区。因为有一次另外有一个人在浦东的地铁站问路,人家不耐烦地回答:我是从上海过来的,我不知道。浦东去上海市区的大巴车,售票员也喊下面的人:去上海的,去上海的,有人上吗?
貌似在人家本地,上海人,和浦东人,并非一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