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药公司的一部发展史,半部并购史

发布于: iPhone转发:2回复:0喜欢:8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由百时美公司和施贵宝公司合并而成,1887年,百时美两位创始人各自向陷入困境的制药企业Clinton Pharmaceutical Company投资5000美元并控制了这家公司,百时美公司的历史篇章正式开启。起初,该公司主要通过骡马运输药品并直接向医生销售。进入20世纪以后,Bristol家族掌控了公司,发展战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但积极地扩充销售队伍,而且销售模式也从传统地向医生直销改成通过批发商或药店代销。在此期间,百时美推出了一种名为Sal Hepatica的矿物盐泻药,因为口感好,推广出色,该产品迅速在美国流行了起来。在Sal Hepatica之后,该公司又推出一种名为Ipana的含抑菌剂牙膏,可以预防牙龈出血。

一战期间,全球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美国也因此陷入长时间的萧条,处方药业务变得无以为继。1915年,创始人William Bristol的长子Henry Bristol接管了公司,在他的主导下,百时美放弃了处方药业务,把重心全部放在特种消费品上。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特种消费品、非处方药品(OTC)、洗浴用品、抑菌剂等,建立起庞大的产品线。二战期间,百时美就已经重回了处方药市场,于1943年收购了一家名为Cheplin Biological Laboratories的嗜酸乳酪工厂,并将其改造成为发酵工厂,为盟军生产青霉素。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放开了对青霉素的管制,该工厂改名并开始生产民用抗生素。五六十年代的百时美已经是美国屈指可数的OTC经销商,其Excedrin(阿司匹林/咖啡因/扑热息痛)和Bufferin (阿司匹林/碳酸钙/氢氧化铝/氧化镁)两大产品占据了美国非阿片类止痛药的四分之一市场。

50年代以后,多元化的潮流开始在美国行间流行了起来,于是百时美也开始积极地布局周边多元化。1959年,百时美公司收购了一家名为Clairol的染发剂生产商,60年代中后期,百时美又相继收购了家居用品生产商Drackett和婴儿食品生产商美赞臣,与此同时还将公司的产品线扩展到医疗器械,先后收购了整形和手术设备生产商Zimmer Manufacturing Company和牙科器械生产商Unitek Corporation,

70年代以后,美国的创新药开始初露锋芒,很多布局创新药的公司业绩都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但是百时美是一家典型的多元化公司,特长是销售,而非研发。为了避开传统制药巨头的锋芒,该公司把钱主要投向了抗癌药。因为在当时人类的疾病谱中,癌症还不是最致命的疾病,所以大多数公司都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心血管药物的开发上,而百时美是当时美国唯一一家投资癌症的企业。

相比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历史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1858年。创始人Edward Robinson Squibb是一位海军军医,因为在墨西哥战争期间,他对流通药品的质量感到不满而自开炉灶,创办了一家制药公司,即施贵宝公司。因为致力于高纯度的药品生产。施贵宝公司在化学家Weicker和实业家Palmer的带领下得到飞速的发展,推出了牙膏、鱼肝油等特种消费品,并于1938年建立了施贵宝研究所,从事抗生素研发。1943年,该公司在新泽西州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青霉素生产基地。

二战以后,以抗生素业务为主的施贵宝受到激烈的竞争,为了找一个“避风港”,该公司选择与化工巨头Olin Mathieson Company合并,并于1956年成为了集团下的一个独立部门。60年代以后,公司运营成本高,库存积压大的弊病开始显现,公司法务律师建议剥离掉施贵宝,他认为制药公司的市盈率普遍在20以上,而Olin集团的市盈率只有13,施贵宝正在被集团拖累。最终,Olin的股东被说动了,1968年,施贵宝最终被剥离出来并与婴儿保健公司Beech-Nut合并。1973年,合并公司又剥离了Beech-Nut的业务,形成了以药品为特色的产品线。在史克公司的西米替丁研发成功之后,施贵宝也引入了现代化的分子筛选方法以精准地开发药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从巴西蝮蛇的毒液中分离出一种有降血压潜力的九肽,经过结构改良之后得到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但遗憾的是卡托普利在临床试验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尽管1981年卡托普利(Capoten)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高血压治疗。

对于施贵宝而言,百时美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强大研发实力和强大的推广销售资源可以让该公司获益,而对于百时美而言,施贵宝的产品线可以降低该公司长期以来对OTC和特种消费品的过度依赖,施贵宝在心血管药物研发方面的特长可以有效治疗该公司创新乏力的“心病”。两家公司在1989年7月达成了合并协议。合并的红利也很快就显现出来,公司研发管线里积累了“一大堆”的重量级药物,1991年,FDA批准了BMS的潜在重磅降血脂药Pravachol(普伐他汀)、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Monopril(福辛普利)和抗艾滋病药物Videx(双脱氧腺苷),1992年,重磅抗癌药Taxol(紫杉醇)获得批准,1994年,新艾滋病药物Zerit(司他夫定)和抗抑郁药Serzone(奈法唑酮)再次顺利获批,1995年,重磅降糖药Glucophage(二甲双胍)又成功上市。

进入在21世纪以后,合并的红利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因为90年代研发投入不足,BMS的研发管线变得日益“空虚”。而在此期间,赛诺菲收购了安万特,罗氏收购了基因泰克,默沙东收购了先灵葆雅,辉瑞收购了法玛西亚和惠氏,诺华收购了爱尔康……制药巨头的格局再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氯吡格雷与阿立哌唑两大重磅炸弹专利相继到期,该公司的销售额出现跳水式下滑。为了增加研发投入,该公司只能多次“瘦身”,变卖了大量的资产,先后将OTC业务卖给诺华,剥离出美赞臣,把糖尿病业务卖给阿斯利康,将艾滋病业务卖给GSK等,2000-2017年间,BMS共计甩出资产达270亿美元。通过变卖资产,该公司的研发投入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联合开发的模式先后获得阿扎那韦、西妥昔单抗和Elotuzumab等产品。除此以外,该公司还积极并购研发公司,相继获得依法韦伦、艾塞那肽、伊匹木单抗和纳武单抗的开发权,形成了以生物药和抗癌药为特色的产品线。

90年代以后,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合并,阿斯特拉也与捷利康合并,强强合并一时间成为制药巨头间非常热门的话题。1989年,史克贝克曼与英国制药巨头Beecham平等合并,成立了SmithKline Beecham,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史克必成。重组之后,该公司放弃了消费品领域的一系列业务,剥离了眼科与皮肤治疗公司艾尔建和贝克曼仪器,重组了健康保健部门,处方药方面,该公司将聚焦于中枢神经、心脏、肺,以及抗感染药物、炎症和组织修复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在1999年底,葛兰素和史克必成两家公司达成了合并的意向。经过对数个有“垄断”潜力的产品剥离后,2000年,两家公司完成合并,新公司取名为 GlaxoSmithKline(GSK),即葛兰素史克

葛兰素史克(GSK)由葛兰素、威康、史克、必成等一系列的老牌制药公司合并而成,史克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是美国诧叱风云的制药企业,而且还是第一个使用现代化的方法筛选药物的公司,但是因为近40年来创新的乏力,促成了该公司一次次的合并,形成了今天的GSK。Glaxo作为集团的最主要元素,发家史可追溯到1873年,在一次偶然的采购途中碰到了美国的一种干奶工艺,意识到巨大的商业潜力后,该公司就把它买了下来,并在新西兰开办工厂生产奶粉,1904年,该公司第一桶奶粉正式上市销售。一战以后,公司的奶粉生意越做越火,为了扩大产能,于是该公司开始了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建设,成立研发实验室以保障产品线的推陈出新。在此期间,新加入的实验室负责人Harry Jephcott是一位药学知识丰富的化学家,他为葛兰素的后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4年,葛兰素在英国推出了自己的第一种药品,即复方维生素浓缩液。20世纪30年代,葛兰素又推出了一种名为Adexolin的维生素AD复方制剂,和一款名为Oster-milk的含维生素乳制品。1935年,该公司将制药业务单独拿出来,组成了子公司Glaxo Laboratories Ltd.。二战中,Glaxo因销售麻醉剂、青霉素和维生素等战争药品而业务迅速做大。二战以后,该公司开始采用美国的先进发酵工艺,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50年代以后,Glaxo采取了医药周边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收购了一家化学和医药销售企业,建立了动物保健部门,并在1958年兼并了英国老牌制药公司Allen&Hanbury。在此期间,糖皮质激素可的松被葛兰素合成出来并走向商业化,后来研究人员又在可的松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的糖皮质激素。

60年代,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新产品,Glaxo的业务增速放缓,而老对头Beecham(必成)因为在六十年代上市了以阿莫西林为代表的多个知名抗生素,活的非常滋润,一度想强行收购Glaxo。1969年,Allen&Hanbury的第一个哮喘药物上市,但单独一个产品并不能扭转Glaxo的颓势。70年代以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剧烈的通货膨胀让这个长期依赖出口贸易的公司遭受到致命的打击。之后,Glaxo又获得了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两个抗生素,尽管六七十年代,是Glaxo非常“煎熬”的二十年,但该公司高层似乎已经感受到创新药物的春天正在到来。1977年,SmithKline公司研发的西咪替丁引爆了消化道用药市场,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Glaxo也加入了抗组胺药物的淘金队伍。为了增强研发实力,1978年,Glaxo收购了美国Meyer Lab,并对美国的研究中心进行整合,以跟上美国创新药研发的步伐。

1981年,葛兰素研发的雷尼替丁在英国获批上市。该公司一方面从药物优化方面做文章,积极地开发新适应症、新剂型和新用法;另一方面则从市场推广方面做文章,以最快的速度到世界各地注册,拉罗氏入伙一起推广Zantac。在罗氏和葛兰素两家公司销售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雷尼替丁在美国刚上市6个月就夺下25%的抗溃疡药市场。随着雷尼替新丁适应症、新剂型、新用法的不断获批,Glaxo的总销售额在不断地刷新纪录,1988年该公司首次坐了全球第二大药企的宝座。1989年,阿斯利康的质子泵抑制剂获得FDA批准,因为强大的抗酸、抗溃疡能力,很快就被推荐为一线疗法,雷尼替丁因此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因为史克必成合并和百时美施贵宝合并的影响,Glaxo“世界第二大制药巨头”的地位很快就被二者取代。

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H2受体阻断剂在质子泵抑制剂面前,很难再发挥出治疗优势,而且在奥美拉唑之后,武田的兰索拉唑又来了。然而雷尼替丁的“挣扎”改变不了研发管线的“囊中羞涩”,尽管葛兰素后来上市了几个新产品,如偏头痛药物舒马曲坦、那拉曲坦,止吐药昂丹司琼、阿洛司琼等,但都无法接替雷尼替丁地位。葛兰素的股价逐渐走入熊市,为了“抓住”投资者,葛兰素一方面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积极寻找以吉利德等为代表的创新型公司开展合作,另一方面是努力物色可收购的目标。1995年初,葛兰素以5.3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美国的创新药研发公司Affymax。

英国的另一家药企Wellcome(威康)很快就成为葛兰素的收购目标,威康也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制药企业,在抗病毒药和抗癌药物研发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实力,研发部走出Gertrude B. Elion和George H. Hitchings等诺奖级科学家。最终,葛兰素集团以142亿美元的价格吃掉了威康,并改名为Glaxo Wellcome,即葛兰素威康。

相比葛兰素,史克的历史更长,这是一家典型的美国企业。1830年,John K. Smith和John Gilbert在费城开设了一家药店,开启了历史的篇章。30年代,该公司因成功开发出来数个重量级新药而成为美国的知名药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吸入制剂Benzedine Inhaler,1936年的销售额就已超过800万美元。40年代以后,该公司的重心放在了精神病药品上,1944年,Dexedrine(右安非他命)上市,1954年又推出了Thorazine(氯丙嗪)。但在五六十年代,该公司过得并不好,研发乏力,海外业务疲软,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群极具创见的年轻管理人员涌现出来,才让该公司走出了长达十年的衰退。70年代初,该公司也进行了多元化,动物健康,医疗诊断和消费品行业的子公司都显示了良好的回报,其中Contac感冒片和A.R.M.抗过敏药是最成功的产品。SmithKline走出了两位出色的掌门人,SmithKline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增加了海外销售人员的数量,根据产品线对公司进行了重组。而且西咪替丁(Tagamet)的研发项目也得以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药物,也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现代化方法筛选出来的药物,它不但为成千上万的消化道溃疡患者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该公司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回报,而它的发现者James Black也因此荣获诺贝尔奖。1977年,西咪替丁获得FDA批准,但是这种“滋润”却只是昙花一现,1983年,葛兰素集团联合罗氏在美国推出了Zantac(雷尼替丁),相比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低,而且是每日一次, Zantac很快抢占了西咪替丁(Tagamet)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并购方面,该公司收购了Mediscan、Beckman Instruments和Acoustic Emission Technology开始布局诊断业务,吃掉了Humphrey Instruments和Allergan Pharma,建立眼科护理部门,并在1988年将公司更名为SmithKline Beckman,即史克贝克曼。

完成合并后的新公司葛兰素史克的产品线里拥有20多个创新药物,再次成为全球第二大药企。然而在这长达10年的狂欢之中,GSK再次迷失,2010年之后,销售额再次下行。与此同时,辉瑞在这十年里收购了法玛西亚和惠氏,坐稳了“老大”的位置,诺华因产品线全面爆发,坐上了第二把交椅,默沙东也因收购先灵葆雅重回前三,而沉浸在狂欢之中的GSK排名在默默的下滑。2010年以后,该公司战略出现了明显地调整,甩出了抗肿瘤药部门,与诺华交换了疫苗部门,处方药以呼吸和抗病毒药物为核心,2015年,该公司又买下了百时美施贵宝(BMS)的HIV研发管线,以确保HIV治疗市场的优势地位。疫苗方面,GSK在2017年上市了新一代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新分子实体研发无法获得突破,就只好“另辟蹊径”,把主要目标放在改剂型(吸入剂)、OTC和疫苗产品的研发上。在2000-2017年间,GSK的并购投入约350亿英镑,但这些钱大部分被用在产品授权和风险投资公司中被其它企业持有股份的收购上,GSK一共买下了16家企业,合计支出146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用于OTC和疫苗扩张上,只象征性地收购了Domantis、Human Genome Sciences和CellZome等生物技术公司,来弥补公司在单抗研发领域的不足。

而当年那个被史克必成分拆出来独立经营的艾尔建(Allergan),在1989年,推出了一款A型肉毒毒素产品,起初用于治疗弱视,后来成了风靡全球的肉毒素医美产品。2006年公司完成对医诺美公司的收购,获得美胸产品,真皮填充剂和肥胖干预产品线。2007年收购Groupe Cornéal实验室,获得抗皱纹治疗玻尿酸产品乔雅登和其他新一代透明质酸真皮填充剂的全球所有权。2015年全球第三大仿制药阿特维斯收购艾尔建,之后新艾尔建继续斥资65亿美元完成系列收购,形成公司在眼科护理、医美、胃肠药和中枢神经药四大产品线的布局。2020年5月8日,美股上市公司艾伯维(ABBV.US)出资630 亿美元完成对新艾尔建收购,并将艾尔建更名为艾尔建医美。

$恒瑞医药(SH600276)$ $复星医药(SH60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