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77回复:58喜欢:68
(转)再谈我眼中的银行股

网页链接

 从目前市场上看,投资者分歧最大的行业不是白酒股,而是银行。

从盘面看。银行股在目前的箱型价位震荡了很久,稍有风吹草动,股价就连续下跌,甚至跌停。而一旦有银根放松和优先股发行的预期,股价又会连续大涨。这就是投资者分歧的表现。

从多空观点看。看多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GDP还在高增行,M2还在高速增加,银行的利润一直在增长,银行目前估值很低,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银行,即使银行未来有什么问题,也会有国家信用担保。

而看空的人认为:目前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我们之前把巨额的信贷投放到错误的地方,M2高速增加使得资产泡沫膨胀,银行净资产只是总资产的1/20,一旦资产泡沫破裂,银行将面临破产。

以上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目前市场分期的主流。

我认为目前对银行股的这两种主流观点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银行,他们只是由于屁股的位置不同,而归纳和强调了银行某些固有的特点。
我谈谈我对银行的看法。

1,银行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可见的将来,银行业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将与社会经济一起不断发展壮大。

2,在不出现经济危机这样的系统风险下,不要过分担忧整体银行业的坏账,因为银行业和保险业是一样的,他们当初的业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保险业不会因为有灾难赔付就亏损,银行也不会因为有坏账就倒闭。

3,从长期宏观的角度看,银行业整体盈利并持续发展是非常确定确的一件事。

4,从单个银行来看,由于银行静资产普遍只相当于其总资产的1/20不到,这又注定它是非常脆弱的。霸菱银行一个交易员的违规操作,使得这一百年老牌英国银行资不抵债倒闭。

5,在经济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普通投资者很难通过公开资料判断一间银行在风险掌控与业绩增速上是如何平衡的。也就是说,甲银行的高速发展,也许是放松了风险防范的结果。而乙银行的低速发展,也许是在严格控制风险下的主动选择。而这些,我们投资者很难识别。

6,我们普通投资者在看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时,一定要关注其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往往更能说明一间银行的本质。

7,经济危机往往在我们认为不会出现的时候出现,它爆发的临界点就像地震一样无法预报。

  说了以上几点,我还想用三间银行举例说明:富通,花旗,富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三家银行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东回报率都是非常好的,股价也并不高估,都是很好的投资标的。但经过金融危机后,富通已被政府国有化并将主要业务卖给了巴黎银行,平安因此损失了238亿人民币。

花旗银行金融危机之前,股本50亿,股价55美元,总市值大概是2750亿美元。经过金融危机,尽管政府注资挽救避免了倒闭,但股本变成了290亿,老股东的权益被稀释到原来的1/6。目前10股合一股后,股价49块钱,虽然在美股创历史新高的今天,它的总市值回到了1420亿,但金融危机之前老股东持有的市值目前仅有245亿,还不到危机之前的1/10。

富国银行,金融危机爆发前,富国银行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富国银行资产总额仅为美国银行的33.02%,为花旗银行的25.58%;净收入为美国银行的39.84%,为花旗银行的39.09%;不良贷款率比美国银行高出0.5个百分点,比花旗银行高出0.45个百分点。虽然金融危机爆发期间,股价也跌到7块多美元,但今年7月份,富国银行以市值2360亿美元市值超过工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而巴菲特90年第一次以2.9亿美元就获得了10%的股权。

   我最后的结论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是一个过于复杂的行业,一般投资者很难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巴菲特是学金融出身的奇才,银行业和保险业是他的能力圈,他投资银行和保险,可以不用那些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在众多银行里,巴菲特是有能力判断哪个银行值得投资的。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目前大多数投资银行的投资者所不具备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全部讨论

2014-12-13 05:21

干货

2013-12-28 19:04

受教了

2013-12-16 18:12

2013-12-16 18:02

道理和案例都非常客观理性。

2013-11-23 17:34

2013-11-20 12:07

看完之后很有启发,也理一下思路。
“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是一个过于复杂的行业,一般投资者很难透过表面看到本质。”非常赞同。
国内对银行/保险股有一个现象,就是把他们看做一个整体性行业来估值,不象其他行业,有优有劣,可能和这个有关。另外国内银行更象一个特许经营,大家的业务模式、利润来源都差不多。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重要的银行都在A股,H股的市值相比A股少得多,也就是说A股的市值就代表了银行业的市值,这样整体估值也很难提高。这和其他行业也有所不同,就是比如一说信息消费升级,就有人算,A股是信息消费的市值太低,如何如何,他们有没有算上信息消费里占主导地位的大公司但没有在A股的市值呢?比如腾讯的8000亿港币、中移动、百度等中概股的市值,阿里的估值,如果算上来,占比不少了吧?医药股的市值相比美股太低?有没有算美国主要的医药企业是全球的营销巨头,他们的销售是全球份额的?中国医药整体销售中外企的销售占比多少?本土医药股能做多少的进口替代?

再谈回银行,其实国内的银行业比较象富国,就是基础业务,不象花旗等银行太多的衍生品和并购带来的虚的净资产。国内外的实例都说明,一个经济体的上升,必然有一个或几个银行随之上行,并走向全球,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移民、旅行、投资,都需要自己熟悉的产品和公司提供服务。基于这个,看好中国的银行、中药、中餐相关,老干妈在国外所有华人超市都有就是个例子。

文中一点说得对,就是银行很难选优,因为不知道真实的资产和负债数据。其实这一点在所有行业都存在,以前我所在的部门在给财务报预算的时候,70%的时候就是拍脑袋,凭经验,谁知道客户会不会有项目,万一拖延了呢,当时也很苦恼,我的老板说了句话,我知道这个数据都是凭经验,可能不靠谱,但你们是最了解现状的,再怎样也比外行看得清楚。老巴同志从来对后几年的预测认为都是扯,他看前面的,尤其是前10年的平均数。从银行看,资产质量,风险偏好,这一两年看不清楚,但好在银行都存续经营了很多年,多年的平均是可以看的。

我反倒是觉得银行相比其他行业更适合普通投资者持有,我本人持有招商银行,只是个人观点,也可能屁股决定脑袋。

2013-11-20 12:02

写的不错,银行注定是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能力圈,特别是中国的银行。所以大多数投资银行股的投资者,只不过是在赌博,因为银行并不在其能力圈范围内。

另外,我相信就算中国发生可金融危机,大型银行也不会有任何风险,但银行不倒闭不代表投资银行股的投资者不会大幅亏损,按照概率来说,未来一定会发生融资买银行股然后被爆仓的情况。

2013-11-20 11:31

通俗易懂的表达,对银行股有了比较实质性的理解,

2013-11-20 10:03

2013-11-20 09:10

不懂银行的人写的。
1、巴林银行倒闭是因为交易员从事股指期货交易,和中国银行从事的业务无关。
2、富通、花旗是因为次贷危机,杠杆过高,而我国是有存贷比限制。另外关键一点,在我国个人贷款是无限责任,银行有无限追索权。
3、说道风险,任何行业皆有,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野村、克莱斯勒、诺基亚、摩托罗拉,通用汽车曾破产保护、苹果也差点破产,小企业活过3年的不到10%。当然,对单个银行,要详研财报、公告以防风险,但对哪个投资标的可以掉以轻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