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百年化工史对投资的借鉴意义(下)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6喜欢:11

上文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化工行业的进入壁垒,特别是利基市场领导者长期优秀的投资回报。本文继续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利基市场投资回报更优的原因;2,欧美化工企业被中国同行打破护城河而蚕食的原因;3,化工企业可行性的增长方式;4,与金禾实业相关的一些内容(包含他最近的一些信息,仅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一脱,哦不,一拖到底)。

正式开始。我们接上文(上文在此)的专业性化工企业的历史案例:

6.卢布瑞佐尔。公司成立于1928年,初始产品是将氯添加到润滑剂产品中,以缓和在柴油发动机中的过高温度。1942年,由于石油化学品需求的螺旋式上升,卢布瑞佐尔集中于制造多样化的专业石油添加剂类产品,包括抗氧化剂、清洁剂、抗分解产品等。上述添加剂直接销售给主要炼油厂。到20世纪60年代,公司成为了石油添加剂这一利基市场的领导者,直到1980年,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全球扩张,而业务范围则坚守在石油添加剂领域。公司的利基市场非常成功,不仅一直保持了世界范围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并且其财务表现与股市表现都几乎没有受到化学工业危机的影响。但是在1980年代中期,公司通过收购活动涉足了新出现的基因工程技术能力,上述非核心业务的扩张在90年代又被全部撤出,到20世纪结束之时,公司仍然完全集中在化学添加剂产品的核心业务。

7.国际香料公司。国际香料公司成立于1917年,主要为销售香水用香料,在这样一个专业利基市场当中,公司的领导地位保持到1958年。1958年公司与欧洲一家企业合并,并开始在欧洲集中开发食物调味品并迅速取得成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公司在坚守香精香料添加剂业务的基础上,实施了包括产品系列扩张、产品应用范围扩张、地域扩张的利基市场战略并取得显著成功。直到1993年,公司始终是该业务领域的领导者。

8.卡伯特公司。公司成立于1882年,生产炭黑业务,并进行了后向一体化购买了天然气储藏地,为生产炭黑提供原材料。1897年,公司成为了美国国内最大的炭黑生产商之一。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炭黑作为轮胎中的稳定剂和增强剂需求迅速增长。到1950年,公司成为了美国最大的炭黑生产商。1950年代末期,公司实施相关工艺的多元化扩展,通过运用与炭黑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工艺,公司开始制造烟雾硅胶。1963年开始,公司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边界,向金属钛、塑性聚合物、石化化合物领域进军。在此阶段公司将炭黑及相关业务作为“现金牛”,以资助上述高性能、高成长行业的扩张。但此后,公司陷入了长期的债务危机。1987年,公司返回原有轨道之上,公司首先斥巨资升级了原有的炭黑、烟雾硅胶设备,并不断出售上述多元化扩张的业务线条,仅保留公司“不是行业第一就是行业第二”的业务。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最大的炭黑生产商,在高度专业化的烟雾硅胶市场中位于北美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在上述两个高度专业化的市场上公司聚焦于规模经济。而在早起广泛多元化策略中筛选出的少数产品中,公司确定了战略边界,保持了利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更多案例不详细列举了。除上述这些,还有汉高、索尔韦在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领导者之后,都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着市场统治力。还有上文提及的阿克苏,原本统治着欧洲的人造纤维市场,但是二战母国战败的缘故错过了后来的石化技术革命。再重复一遍,以上这些公司除了道康宁和阿克苏,他们的全球统治地位通通至少保持到了2003年这个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研究终止的年份,只有在中国产业崛起之后才有部分在后来的竞争中落败而不断丢城失地。

化工企业,乃至更多的TB端制造业公司,他们的进入壁垒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规模效应和大额资本开支。为什么专业性化工企业,或者说利基市场,相比市场规模更大、资本开支更高的行业,其长期的财务绩效和投资回报要显著优秀?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只是总结归纳出了这个商业现象,但没有给出系统性的解释,所以抱歉,我只能用个人理解去解释——利基市场容纳不了过多厂商,所以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举个最简单的模型,例如一种精细化工品,假设他的市场容量每年只有约10个亿(以营业额计)的规模,但是要达到最低门槛的规模效应却需要投资5个亿左右,那行业能容纳的公司仅有3~5家,在度过最初的市场格局塑造期后,商业默契就很容易达成,因此竞争温和;再比如一种通用型的基础化工品,市场容量200亿,最低门槛的规模效应是15个亿(再大了就没用了,管理难度上升开始规模不经济),那行业就能容纳十几个玩家,行业永远不会达到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那竞争烈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行业容易陷入周期性的繁荣衰落。

拥有极高进入壁垒、统治市场几十上百年的欧美龙头,许多在21世纪没落了。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没能看到这一现象,因此就更加没有给出解释了。但是,我之前看过的一本《创新者的窘境》,我觉得书中的观点可以给出非常好的答案。以IBM为例。IBM在计算机问世后,从原来的商业机器公司成功转型为了计算机公司,那个时候的计算机,体型庞大、使用专业、花费巨大,因此只有政府和公司这种机构客户用的起,IBM统治着这个行业,我记得书里说他最高时的市场占有率有70%(具体忘了,反正就是屌得一匹,吊打所有已在的、潜在的对手)。虽然他有些大企业病,但在深度的客户黏性和高额的初始投资之下,公司里的内斗、官僚、躺平、懒散这些毛病统统不是事,而研发团队和一线销售也在客户的要求下不断地追求着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但是,摩尔定律加持之下的科技发展是飞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终于,一款虽然很不好用、但是凑合够用、同时价格便宜许多的小型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了(其实都不能叫“发明”,因为除了简单的组装,这里面没有更高深的科技和产品被创造出来)。IBM所专注的机构客户市场之外,另一个市场被发掘出来了——家用台式机。起初的市场很小,IBM根本看不上,所以家用电脑市场被其他厂商给瓜分了,等IBM再想去介入的时候,后发劣势就非常明显了。麻烦事还没完,因为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便宜、性能越来越强大,连IBM原本的机构客户都被侵占了。IBM在个人电脑这个行业里苟活了很多年之后,2004年进行了彻底剥离,转型为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大致相同的历史脉络,不仅仅在计算机行业内,在摩托车、钢铁、零售、存储芯片等等市场上,都一遍遍的上演了。就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凌乱的商业世界里总结出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一样,《创新者的窘境》通过诸多商业案例,也发现了很多对企业经营和投资都具有指导意义的商业世界规律。其中,跟本文关系密切的有这么两点:1,IBM的护城河之所以能够被攻破,是因为竞争对手(其实他们原本都无意与IBM竞争)避开了固有的战场,开发了新的客户群,有了客户群体的支撑,企业就可以不断良性循环地发展下去。同样的道理,在中国这片市场上,是欧美龙头鞭长莫及的领域,这个庞大的统一市场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给了中国企业发展腾飞的基础。当然,至于说为啥是中国企业攻克了欧美龙头的护城河,而不是印度的、巴西的、东南亚的、日本的、俄罗斯的、非洲的等等,那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扯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淡来。2,IBM有钱有资源有技术,似乎可以降维打击的方式介入到家用计算机行业中,但事实是他进去之后却发现被降维打击的正是他自己。而且不只是IBM,而是IBM们,都碰到了这种创新者的囧境,至于原因是啥,算了不说了,因为我发现说着说着跟本文关系不大了。

下一个话题,像金禾实业这样的化工企业,可行性的发展路径,或者说增长方式是啥呢?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明确说了,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商学家也都说了——不相关多元化不可取,其失败的概率几乎高达100%(以投资回报率衡量)。可取的增长方式显然是协同多元化,道理很简单,没必要细说了。但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与大家的直观感受相符合的事实是,化工行业,还有电子科技行业,是两个比其他领域更容易实现协同多元化增长的行业(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说的,不服找他去)。原因老爷子没说,但是猜也能猜出来,物质的分子结构稍有变动就是一种新的物质,因此其实每年都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有机化合物被创造出来(无机化合物则相对少很多,但也够多的),更大的难题是怎么开发这些新物质的商业价值。所以可见,精细化工企业虽然有产品同质化、资本开支大的缺点,但他也有容易增长的优点啊。说到这不得不说两句金禾实业的爱乐甜业务,从他一开始我就不看好,因为他99%算是个非相关多元化业务。不过这也没关系,谁年轻的时候没走过点弯路呢,或许小杨总只是太想证明自己罢了,而有这想法也再正常不过,毕竟这也是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太宗们的内(精)心(神)渴(内)望(耗)。

最后看金禾实业。对照本文我们概括一下他的商业模式:在多个利基市场当中占据了龙头地位,行业已经形成了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参考欧美专业性化工企业的发展历史,虽然眼下过得凄惨,但股东们是不是可以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秋风瑟瑟瑟瑟发抖中期许一个美好的长期回报呢?

最最后对金禾实业的近况再说两句。最近一段时间的股价又是有够弱鸡的,原因是产品价格一直在下降。这特么跟利基市场中父慈子爱、兄友弟恭的画风毫不相符。主要原因跟金禾赶尽杀绝的一贯作风和当下所处的特殊阶段有关。当前,金禾的三氯蔗糖产能(1.2万吨)已经远超同行了,而且只管自顾自的满产满销,卖不出去就降价,而同行呢?捷康、三和维信、新琪安以远高于金禾的价格在销售给那些不那么在乎价格的客户,这些产能很小,可以不予考虑。目前就是康宝和科宏,找金禾谈判无门,只能顶着亏损跟随金禾降价销售,谁也不愿意减产,因为这一次,有些人,一旦失去就不再。还有一点,再啰嗦一遍,现在整个化工产品都价格萧条,金禾的全产业链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不然应该早就结束战斗了。还有一点,根据新琪安的香港上市招股书,他最近几年的产销量大约在1000吨(销量略大于产量,他有从金禾和科宏外采),21/22年单吨成本大概21万,23年原材料暴跌,他的成本到了15.8万每吨,24年以来各种原材料略有降价因此成本估计还能再降一丢丢,而科宏、康宝的产量比新琪安大得多,成本肯定也低不少,但在目前10万每吨的价格下,再加上各种期间费用(个别人的财务费用会很高,因为据传在使用民间借贷了),亏损是板上钉钉的。所以一个字:熬吧。

最最最后再说一句,更早更多内容在同名鸟号XXXX$金禾实业(SZ002597)$ $新和成(SZ002001)$ $万华化学(SH600309)$

全部讨论

当前,金禾的三氯蔗糖产能(1.2万吨)已经远超同行了,而且只管自顾自的满产满销,卖不出去就降价,而同行呢?捷康、三和维信、新琪安以远高于金禾的价格在销售给那些不那么在乎价格的客户,这些产能很小,可以不予考虑。目前就是康宝和科宏,找金禾谈判无门,只能顶着亏损跟随金禾降价销售,谁也不愿意减产,因为这一次,有些人,一旦失去就不再。还有一点,再啰嗦一遍,现在整个化工产品都价格萧条,金禾的全产业链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不然应该早就结束战斗了。还有一点,根据新琪安的香港上市招股书,他最近几年的产销量大约在1000吨(销量略大于产量,他有从金禾和科宏外采),21/22年单吨成本大概21万,23年原材料暴跌,他的成本到了15.8万每吨,24年以来各种原材料略有降价因此成本估计还能再降一丢丢,而科宏、康宝的产量比新琪安大得多,成本肯定也低不少,但在目前10万每吨的价格下,再加上各种期间费用(个别人的财务费用会很高,因为据传在使用民间借贷了),亏损是板上钉钉的。所以一个字:熬吧$金禾实业(SZ002597)$

07-03 18:43

为什么不查下代糖的危害呢,有没有可能这个产品本身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呢

07-03 16:20

感谢楼主的精彩文章!看得出来,楼主投资了金禾!从金禾产品的护城河来看,也仅仅是依靠规模大、成本低而建立起来的,其生产技术估计没多大的壁垒。这样看来,只能说有一定的护城河,但并不宽。长远的隐忧就是有公司正在研发生产天然的甜味剂,这对金禾产品的护城河有严重影响,毕竟化学合成的甜味剂对健康并不十分友好!建议楼主对金禾审慎投资。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07-03 14:28

这里也发一下吧$醋化股份(SH603968)$

07-03 15:49

6666

07-03 15:48

666

07-03 14:28

在这也发一下$濮阳惠成(SZ300481)$

07-03 14:27

在这发一下$新和成(SZ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