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 - 增程式电动到底好不好?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大约七八年前,作为一家德企在中国的战略部门,研究过电动汽车不同技术路线的机会,那时公司业务主要面向大型轨道交通和商用车,所以研究方向也主要是针对这两大市场。

商用车领域首先拥抱纯电动技术的印象中是公交大巴,因为它们的运行路线固定,充电设施也不成问题,但是前几批大巴车有不少是冲着政府补贴去的,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国家的新能源指标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所以那几年的技术进步并不快。当时,我们的研究结论不太明确,作为一家零部件供应商看不清楚这场技术路线之争,谁会胜出。

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我们并不太看好plug-in hybrid,包括增程式这样的复合方案,原因在于结构太复杂,零部件数量越多,车辆出故障的概率是几何倍数增加的。——零部件供应商视角

今天再来看Tesla,蔚来,理想这几家电动车领军企业,只有李想固执地推出了增程式电动车方案,我反而很支持他,理由如下:

2018年我家购车,我们试驾了BMW X3/X5,蔚来ES8,大众途观L油电混动还有一些其他的车型之后,选择了大众途观L。蔚来ES8的里程焦虑是实实在在的,更别提需要固定车位去安装充电桩,在很多住宅小区都做不到。新能源车送牌照的政策也解决了油车拍牌照的一系列不确定性。而且开到今天,大众这辆PHEV没出过任何问题,充电都靠能量回收和发动机,综合看来油耗非常低。所以我对如今的复杂技术工艺是有一定的信心的。

其次,增程式电动车本质上还是靠电来驱动的,这样给了理想充足的技术储备面向未来。假设它想出一款纯电动车,那我相信它今天所有的技术储备都是有价值的。纯电动车如今很多技术瓶颈都不是车厂有能力去解决的,它们只能创造市场机会,寄希望于产业链上其他玩家去解决技术瓶颈。另外,如果理想希望转向政府有意向推广的氢燃料电池驱动技术路线,目前的设计也是有回旋余地的,毕竟造一辆增程式的电动车要比制造纯电动车的工程技术含量高许多。但这里肯定需要投入新的研发资源,或者等待类似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商出现。

蔚来的李斌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凭一己之力打造了蔚来商业帝国,让中国出现了可以和Tesla相提并论的电动车玩家,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作为消费者,如果家里有充电桩,只用蔚来进行市内通勤的话,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它提供了非常现代的NIO Club,一键充电、一键泊车等非常贴心的服务。但我并不愿意成为蔚来的股东,因为它这些服务都是通过烧钱来提供的,并不可持续。而理想的掌门人李想对于现金流的谨慎经营方式显然更符合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解决里程焦虑目前基本只能从快充基础设施上下功夫,但这可能需要中国电网来配合整改所有的输电网络,还需要材料厂商们解决高压输电情景下的很多技术瓶颈。短期内,这个方案并不清晰,所以增程式更具备确定性。

据业内人士提起,我没有核实过,许多中小品牌的电动车底盘和电控基础设施都是车和家提供的,也就意味着理想虽然刚刚开始卖车,但它的技术是经过不少打磨,值得信赖的。

当然,不可否认,我也十分看好李想、王兴、美团和高瓴,所以愿意和他们一起看好理想,一起支持理想前行。即便理想短期内股价会有波动,我想我的策略是——逢低吸纳。

上文有些技术细节和事实可能不够精确,欢迎大家指正轻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