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快!极氪的“极”速IPO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作者:森森

版式设计:静文

三年!史上最快!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冲出一头估值370亿的超级独角兽。

今天,极氪以“ZK”为股票代码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根据招股书,极氪将IPO估值定为51.2亿美元,发行区间为18美元到21美元,拟发行1750万股,募资规模介于3.15亿至3.675亿美元之间。这也是近三年来,中国企业尝试的规模最大的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募资行动。

说起来,极氪很早便袒露了上市野心。作为一家2021年才成立的车企,极氪仅在成立一年后的2022年,就已得到母公司吉利汽车的独立首肯,10月建议分拆,12月便进一步提及上市计划。

筹备上市前,极氪于2021年和2023年分别完成5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和7.5亿美元的A轮融资。其中Pre-A轮融资后极氪的估值约为90亿美元,A轮融资后则飙升至130亿美元。

2023年11月,极氪第一次向美国递交了招股书,彼时的预计融资规模为10亿美元,但因市场情绪疲软,及吉利内部协调让路特斯先上市等因素,极氪的IPO计划暂时搁置。直至今年4月初重启消息传来,募资规模又调低至5亿美元。

在从前的风光战绩面前,当下至高3.675亿美元的募资,实在令人难言满意。然而即便如此,极氪此次若成功上市,仍将成为近三年来赴美IPO规模最大的中国企业。

一方面,中企赴美上市的低迷境况已持续多时,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在大环境叠加汽车行业激烈竞逐的背景下光环褪却,投资者变得更谨慎也更理性。

极氪能从此中拿下“最大”,必然有点东西,但从务实的角度考虑,极氪或许也确实到了寻求上市融资,证明自我造血能力的时候。

1

成长最快车企,有点东西

回顾极氪的短暂成长史,过程跌宕起伏,但最终都能以意外的姿态站稳脚跟,几番起落,转眼不过才短短三年。

极氪问世首年,推出第一款车型极氪001,因着年轻智能的设计理念和背靠吉利体系,备受热捧。但交付之初,因智能化短板遭致车主维权,大量新车主对极氪车机系统频繁卡顿、黑屏、导航失效等问题表达不满,演变成一场舆论危机。

在当年买油还是买电仍未有定论的敏感气氛下,人们都以为极氪也会像其他传统车企困于转型之痛时,极氪果断豪掷3亿免费为车主更换更先进的高通8155芯片,由此收获一批忠实用户和建立起良好口碑,转危为机。

自10月正式开启交付,极氪2021年销量累计6007辆;2022年,极氪首个完整交付年,销量飙升10倍至年销7.2万辆,超额完成起步阶段7万辆的年度小目标。

时间进入2023年,以特斯拉为首的头部新能源车企吹响价格战号角,混战至今。极氪以价换量卷份额的同时,智能化短板的影响仍未休止,车机BUG、电动门缺陷、区别对待新老车主引发的负面评价如影随形。

不过,极氪表现出了独有的韧性。首发爆款车型打开市场后,极氪划定细分赛道密集推出新车,定价50万以上的MPV车型极氪009,面向中低端市场的极氪X,直接对标特斯拉且在市场反馈中还略胜一筹的极氪007,在各自细分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

成立两年,极氪累计销量逼近20万辆,对比“出道”更早的新势力“蔚小理”,极氪用两年多时间完成“蔚小理”花费四五年走完的历程。仅2024年前四个月,极氪汽车的销量达到49148台,同比增长超110%。

销量攀升直接体现在业绩上,据招股书披露,2021至2023年极氪营收分别为人民币65.28亿元、319亿元、516.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8%、4.7%和15.0%,仅次于理想特斯拉(2023年二者毛利率分别为21.5%、18.2%)。

极氪全方位追赶的最新体现,莫过于此次“前无古人”的IPO速度。要知道,“蔚小理”从成立到上市,分别用了八年、七年和五年。

若成功上市,极氪不仅会成为登陆美股的第四家“新势力”,还将创下史上最快IPO新能源车企记录。

2

大厂之子,自立求生

极氪向来以成长最快的新势力车企自居,不过从严格意义上区分,极氪的身份应该被划在“车二代”一栏,也就是说,极氪如此成长速度背后,离不开来自母公司吉利汽车的鼎力支持。

早在2020年吉利寻求科创板上市时,就已在筹划酝酿极氪的诞生。2021年,极氪独立运作之时,正值“蓝色吉利计划”的第一个五年期——2020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占吉利总销量90%以上,目标远未达成的背景下,极氪被寄予转型重望。

作为全球子品牌最多的车企,吉利保留了丰富的多线作战经验,这也意味着,出身大家庭,极氪可共用吉利供应链和渠道,并与兄弟品牌们共摊成本和开支,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的相对乐观上,还反映在三年四款车型换代、交付速度等方面。

除了战略层面的意义,极氪还得到来自集团真金白银的支持。据吉利财报,时间线上,2021-2023年,吉利的销售及分销成本连续出现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原因为极氪直营渠道建设和运营等营销费用的显著增长。

此外,为支持极氪的快速成长,2022年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与极氪方两度签订贷款协议,总贷款额超100亿元。同期,吉利的年度总借款飙涨1.8倍至108亿元。

但即便持续得到集团输血,在几乎是烧钱投入的新能源造车领域,极氪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2021-2023年,极氪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82.64亿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逐年增加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1.60亿、54.46亿、83.69亿元。

鉴于极氪早就因智能化能力落后于同行饱受诟病,要补的“学费”将只增不减,但极氪目前的在手现金及等价物仅有32.6亿元,难以覆盖其大手笔的投入。

而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变化看,智驾、AI已是大势所趋,未来谁掌握了核心智能化能力,就相当于拥有了制霸新能源市场的统治力。

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是,因练就电动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实现对外输出的案例已屡见不鲜,小鹏与大众,上汽与奥迪,还有传闻中的奇瑞与捷豹路虎,比亚迪与丰田。

往小了说,技术输出最直接的收益是获得新的资金支持,往大了说,极氪的表现关乎吉利新能源转型进展,能否为其赢回甚至超越燃油车时代所处地位。

所以,被吉利“奶”大的极氪,是时候考虑自我造血,反哺集团了。

有意思的是,新能源市场卷到如今的残酷地步,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位置又出现微妙对调。

曾几何时,行业不相信造车新势力,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新旧之争中断言,“今后主导汽车产业的一定是汽车企业,而不是互联网公司。”这一断言在不可逆转的新能源浪潮下被打脸,新势力们声量渐起、股价攀升,反观传统车企,集体陷入转型阵痛。

然而,市场迈入淘汰赛,转折再度出现。威马、高合接连倒下,蔚来、小鹏仍未纾困,这种时候,汽车集团的规模、经验、资金优势显得越发紧要。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车二代”们,似乎正迎来荣耀之战的最佳反攻时机。

除吉利极氪,广汽埃安、东风岚图、长安阿维塔近来也在加快融资步伐,意欲登陆二级市场的消息多有传出。

极氪的上市或许只是开始,“车二代”的IPO号角亟待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