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冬日M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91喜欢:30
土地方面,也许我们可以从搞光伏发电生意赚钱的角度去看,而不是只去想数字上的可能性:
赚钱的话要兼顾光照条件,土地价格,电网接入成本,区域调峰能力。本质上跟油田生意差不多,综合成本最低的先抢下来,后面成本必然越来越高。。。
人力方面,您可以先去看看库布其沙漠里的光伏到底用没用清洗机器人。。。然后想想占地七万亩的光伏是什么概念,如果安装清洗机的成本是多少?
不安装,用人清洗要多少人?另外逆变器要不要人维修?光伏板坏一块影响一个串组,要不要人去换?再看看亿利自己说的,为当地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当然,他们这个治沙光伏到底有多少装机,发了多少电,占了多少地,用了多少人,我确实搞不清楚。不知道这位球友说的28个人是真是假。。。
但是美国有二十几万人在从事光伏行业,装机只有几千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几百亿度。全球有三百多万人在从事光伏行业,年发电量只有几千亿度,这些都是常识。
我没看到您有什么问题。如果您是想表达光伏股要涨的愿望,我深表赞成。我赞成每个球友的股票都大涨,希望每个人都愿望成真。
而且我一直相信,每个人买的股票涨不涨,跟他自己认为要涨要跌的理由没啥关系,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意见决定的,而是无数人的涨跌意见加权决定的。
所以我自己买股票,根本不去想它涨不涨。。。

土地方面,也许我们可以从搞光伏

热门回复

2021-02-06 13:17

“目前组件成本已降到光伏电站成本的30%以下,(并且其中最有降价潜力的硅片已经只占一半,其它材料成本要占一半),未来它每下降10%,带来的总成本下降只有3%,但是土地人力建安等其它成本每上升10%,总成本就会上升7%。。。”
======================
@宁静的冬日M
您好,
组件降本10%,能给电站降本3%,直到昨天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夜里我验算“太湖面积铺上光伏板”,发现这个理解是错的。
我发现,一块2米乘以1米的光伏组件,前几年的产品名牌写额定300w,现在是450w,光伏板的“尺寸大小没变”。

光伏组件效率的提升,就是表现在,光伏组件尺寸不变,瓦数变大了。

光伏组件效率从15%提升到22.5%,瓦数从300提升到450,瓦数提升50%,光伏板的尺寸大小没变,所需“土地人工建安的数量”就没变。电站每瓦所需的“土地人工建安的数量”降低了。

所以,
如果是光伏组件效率的提升,带来组件成本下降10%,那会促使“土地人工建安”的投入数量下降10%,从而带动电站总成本下降10%;
如果是光伏组件原料成本的下降,带来组件成本下降10%,只会带动电站总成本下降3%.

2021-02-06 11:45

三峡最近几天的实时流量一直是6000-9000之间波动,
运行的机制大约是9-13台水轮机组。

三峡有32台水轮机组,
调峰的能力完全没有发挥呀。
如果光伏装机比例提高,全天的峰段时段只有17-23点这六个小时,
应该32台机组都在这6小时开启,剩余18小时一台都不要开。

2021-02-06 11:29

我说天朝水电没有参与调峰,
主要是因为我看到三峡的实时流量24小时几乎没有化。
如果充分发挥调峰能力,峰电和谷电时段,流量的变化应该非常大。

宁静大哥好啊,好久不见。您对于光伏的理解很正确。有具体想了解的细节,可以问我。或许可以协助解答。[大笑]

抽水储能目前是成本最低的储能方案了,光伏+锂电池储能的话目前还不能实现和化学电能平价吧。

他前面的回答的逻辑站不住脚。
中心电站要匹配每口井的压力,如果打出来的井压力太高或者太低就要被抛弃,所以废井率高,而电站成本大头肯定是打井,而不是发电的涡轮或者螺杆机。
至于,发电效率与时数,假设每口发电设备的事故概率一致,那么得出的结论是中央电站与一井一站发电量是一致的。然而,这种分布式的系统本身就规避了中央系统的风险,而且这种分布式系统位于地面,不需要考虑重量,工程上讲分布式必然由于中央集成式——方便维护。
硬要说开山缺点,我只能说从地缘政治以及自身资金实力上有所欠缺,技术上肯定没问题的。

2021-02-06 15:59

1.厂房屋盖冷却塔、空调除尘排潮污水风口占很大面积。
2.现有厂房的设计荷载没考虑过光伏设备自重,要上还得整个大工程加固屋盖,花钱不怕,关键是得停产和折腾。
3.光伏设备得与现有厂房仓库屋盖牢固连接,破坏现有防水。漏雨毁损原料成品,还可能逼停生产线,可能的损失远超电费。
利益相关:我们厂有很大的厂房,几年前研究过上光伏,最后没上。

无非就是多上几台钻机的事啊。。。剩下的管道才几个钱?

开山是因为自己的发电机做不大,才只能做小规模的。虽然也有自己的亮点和应用场景,但目前地热电站的主流机组都是单机25MW了。太小的没有成本优势。

呵呵,我感觉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1-02-06 15:20

我国地热资源少,仅有的几个也是技术落后,维护水平低,政策也不怎么支持。其实新技术下地热发电时数高,可以达到年8000小时以上,比风光也更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