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有必要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3喜欢:28

本文发表于

中国银行保险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2023年9月12日

王 剑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研究所

王文姝 北京物资学院 经济学院

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专栏讨论了《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01

净息差已经较低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其自身内源补充、防范化解风险与加大信贷投放、为实体经济“输血”都以必要的盈利能力为前提。净利息收入是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与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维持合理的净息差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资本补充、保证融资能力进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确定净息差的合理区间首先需要关注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多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向股东分红。监管部门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底线要求是7.50%(系统重要性银行另有附加)。维持稳定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需要保证其分子(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主要是普通股)与分母(风险加权资产)的同比例增长。若不考虑调整资产结构以节省资本,则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约等于银行总资产增速,而全行业的总资产增速约等于M2增速,由于我国货币增长量实施名义GDP目标制,M2增速约等于名义GDP增速。如果我国在未来几年维持实际GDP在5%左右的中等增速,同时考虑2%左右的通胀和货币深化因素,那么名义GDP的增速可能在7%左右,银行业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与之相同,在不需要外部融资的情况下,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也需要保持7%左右的增速,才能维持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变。净利润扣除分红部分后,可用于留存核心一级资本,假设分红比例维持在如今的30%左右,那么以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的净利润需要维持在10%左右。以杜邦分析法分解ROE,将其表示为包括净息差、权益乘数、资产减值损失与平均资产的比值等指标在内的计算结果,并假设其他指标近5年的均值为未来的稳定值,则可得到维持资本可持续所需的净息差底线为1.7%左右,底线之上还需略留一些余地用于应对风险或增加投入,于是《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标准(2023年版)》对商业银行净息差设置了不低于1.80%的标准要求。

近年来,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承压。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91%,2023年上半年甚至低至1.74%,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基准线,几乎丧失了进一步压缩的空间。

过低的净息差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前所述,净息差水平下降将影响净利润水平,进而影响银行资本的内源性补充,而充足的资本储备不仅是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基础,也直接关系其抵御风险的水平,关系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

银行的资产部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地方城投债以及小微企业等。当前房地产市场销售下滑,整体低迷,流动性危机蔓延,房企违约事件频现,相当数量的企业面临债务展期风险,银行资产质量承压。房地产困境也加剧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城投债违约风险增加,笔者测算显示,银行对城投的风险敞口约40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约12%,虽然合理运用展期、下调利率等重组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风险,但同时也会进一步拉低净息差。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贷款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的来源之一,疫情之后,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和农商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助企纾困,普惠小微贷款投放逐年增加,但小微企业客观上存在内部管理薄弱、抵质押物缺乏等局限性,也需关注其不良率变化。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不良资产暴露等损失需要一定的富余净息差进行弥补,如果银行净息差过低、资本补充压力过大、资本充足率不达标,则会导致其面临风险时的抵补能力不足,保持金融稳定的基础动摇,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难以维系。

02

净利息收入仍将是主体

虽然长期来看,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将会下降,但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净利息收入仍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主体

商业银行的收入可分为两部分,其中传统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利息净收入,又包括投资收益等非息收入,其产生依赖于资产负债表,是重资产业务带来的收入;除此之外还有中间业务收入,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手续费收入与相应支出轧差后的净值,不主要依赖于表内资产,属于轻资产收入,它既包括汇兑、银行卡手续费等传统收入,又包括财富管理业务手续费、投行业务手续费等混业收入。2022年,我国上市银行整体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大约为14%。

中间收入占比较低的原因部分来自金融机构对于传统收入减费让利措施的落实。多家银行近年来降低甚至免除了部分票据业务收费、银行账户管理服务费用、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以及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等,并减少或取消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付手续费,有些银行还承担了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人普惠贷款的抵质押登记费和强制公证费等费用,而已经减免的费用在未来重新收取的概率极低。

除此之外,短期内,依靠财富、投行相关业务的手续费等混业收入来大幅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难以实现,因为其背后是商投联动的综合化转型。近年来,客户融资需求逐渐多样化,商业银行寻求突破传统存贷汇业务,“以顾促融”“商投互动”,积极发展“商行+投行”的新驱动模式,虽然这样的直接融资转型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其发展需要过程,难以一蹴而就,短期内投行业务仍被作为辅助传统业务发展的工具,对银行利润的直接影响有限,净利息收入仍是未来一段时间银行收入的主体,需要维持在合理区间。

03

保持净息差的主要策略

那么,如何保持必要的盈利能力,保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持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银行业急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或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其一,寻找银行差异化定位。如中小银行应当深化对自身禀赋特征的认知,持续深耕本地、聚焦小微,一方面下沉客群、精准触达客户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外部合作,与金融机构体系乃至经济社会生活的其他部门联合互助,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用优质而专业的服务真正解决客户痛点,以此来维护良好的客户基础,优化存贷款结构,最终达到良好的净息差。

其二,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财务、资产以及客户的精细化管理都需要加强,商业银行过去粗放的被动存款模式亟待转变为主动经营客户,通过提升服务客户的精准性、有效性,在让利的同时实现盈利。

其三,积极顺应数字化浪潮。对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更有助于高效管控风险,依托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智能化、集约化地进行风险预判、监测以及处置,在净息差收窄的趋势下,发展数字金融无疑是银行业降本增效、抵御风险的明智选择。

全部讨论

2023-12-19 04:50

金融机构信用差,揽存利率低了没人存……金融机构缺乏有有效需求的优质客户,利率高了贷不出去,或者贷出去了呆帐太多。
我想说的是,问题不是你张嘴既要又要各种要,而是你凭啥?为啥?以往一直到底都干了些啥?!既要又要的本质是高高在上的官本位心态,整天想着他人为自己俯身甘为孺子牛,这事只有梦里有!

2023-12-05 09:47

专业

2023-09-13 12:39

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