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银行】硅谷银行大跌事件:期限错配引发利率风险

发布于: 雪球转发:20回复:35喜欢:32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

分析师:陈俊良  S0980519010001

分析师:王剑     S0980518070002

分析师:田维韦  S0980520030002

01

事项

3月9日美国硅谷银行股价大跌60%,引发市场关注。我们分析后认为,此次硅谷银行的问题在于其在流动性宽松时期大量吸收存款并配置长期限的债券资产,导致潜在的利率风险大幅增加,美联储加息使得问题暴露。我们认为硅谷银行问题大概率不会演变成更加广泛的危机事件,主要是因为公司的问题比较独立,几乎不存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交叉风险。对我国银行而言,更是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02

点评

1、硅谷银行基本情况介绍:专注服务创投圈的特色银行

硅谷银行是按资产总额排序的美国第16大商业银行,其2022年末的并表资产总额21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万亿元),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银行。

从商业模式来看,硅谷银行是一家传统的商业银行,只是目标客群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PE/VC、高科技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员工等高净值个人客户。从其2022年末的贷款结构来看,PE/VC机构是其主要的客户。

硅谷银行长期深耕PE/VC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领域,建立了稳固的优势。其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PE/VC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员工,同时也从这些企业和员工处获得存款,因此它看起来像一家虚拟的“创投圈集团”的财务公司。

2、硅谷银行问题根源:期限错配严重,加息导致问题暴露

疫情期间美联储放水,美国的PE/VC市场也快速扩张,给硅谷银行带来大量低息存款,硅谷银行的规模得以快速增长,其资产总额从2019年末的71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2115亿美元,其中2020年同比增长63%,2021年同比增长83%。

但是这一切在2022年完全逆转。随着2022年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PE/VC市场的流动性盛宴结束,硅谷银行也面临巨大压力。硅谷银行2022年总资产较年初仅增加了3亿美元,有息存款成本从2021年的0.13%大幅攀升到2022年的1.13%。

更严重的是,硅谷银行在过去几年存款大幅增长的时候,用吸收进来的资金在资产端配置了大量长久期的持有至到期资产和可供出售资产,期限错配严重,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从硅谷银行持有至到期资产和可供出售资产的结构来看,主要是住房抵押证券相关产品,资产本身信用风险不大,但收益率很低,只有1.6%左右。这些资产久期很长,其中大约80%的金融资产剩余期限都在十年以上,利率风险很大。

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如果硅谷银行想稳住负债,就只能高息揽存,这会导致息差收窄,挤压收入和利润空间;如果不高息揽存,则负债流失,公司被迫出售资产偿还债务,同样面临损失。硅谷银行实际上同时面临了这两个问题:一是从存款利率来看,2022年有息存款付息率较2021年上升100bps至1.13%;二是从存款规模来看,2022年末存款余额较2021年末下降8.5%至1731亿美元,其中无息存款更是减少36%至808亿美元。

3、股价暴跌:公告出售资产凸显流动性压力

3月9日硅谷银行股价暴跌60%,引发市场关注。其实在此之前,硅谷银行的股价已经跌了很多。在2020-2021年快速扩张期间,硅谷银行的股价突飞猛进,复权股价从2019年底的251美元涨到2021年底的678美元,但2022年以来大幅下跌,2023年3月8日跌至268美元,已经回到2019年的水平。2023年3月9日单日暴跌60%至106美元。

此次暴跌起因是公司在3月8日盘后发布公告,称出售了几乎所有的可供出售资产来重塑资产负债表,且公司与主流评级公司沟通结果显示他们可能会下调公司评级并将展望调至负面,这使得公司的流动性压力变得更加明显。公司称已经出售完成21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资产,税后损失达18亿美元(硅谷银行2022年全年归母普通股东净利润仅15亿美元)。考虑到其持有至到期资产的规模高达913亿美元,不仅规模远超可供出售资产,且久期更长,因此一旦存款人对公司丧失信心,则其面临的潜在的损失将非常大。

4、影响:大概率不会演变成更广泛的危机事件

总的来看,此次硅谷银行的问题在于其在流动性宽松时期大量吸收低成本存款,并配置了长期限的债券资产,导致潜在的利率风险大幅增加,美联储加息使得问题暴露。我们认为硅谷银行问题大概率不会演变成更加广泛的危机事件,主要是因为公司的问题比较独立,几乎不存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交叉风险。对我国银行而言,更是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5、投资建议(略)

6、风险提示

若宏观经济大幅下行,可能从多方面影响银行业,比如经济下行时期货币政策宽松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超预期下降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等。

请参阅我们报告后文的特别提示与法律声明

精彩讨论

ny--2023-03-11 08:19

硅谷银行暴跌的教训:期限错配,高杠杆行业继续高杠杆,不是个好主意。
对银行业,对地产业,对保险业,对证券业等,都存在这个问题。

$中国恒大(03333)$$民生银行(SH600016)$$中国平安(SH601318)$

老凯李2023-03-11 15:48

1)银行玩的就是期限错配。为什么硅谷银行的期限错配就不行呢?

2)对于期限错配,巴III 设有专门的流动性指标监管,硅谷银行这里有没有问题?

全部讨论

2023-03-11 08:19

硅谷银行暴跌的教训:期限错配,高杠杆行业继续高杠杆,不是个好主意。
对银行业,对地产业,对保险业,对证券业等,都存在这个问题。

$中国恒大(03333)$$民生银行(SH600016)$$中国平安(SH601318)$

1)银行玩的就是期限错配。为什么硅谷银行的期限错配就不行呢?

2)对于期限错配,巴III 设有专门的流动性指标监管,硅谷银行这里有没有问题?

2023-03-11 22:13

作者的解读很好,硅谷银行受益于疫情流动性盛宴,两年时间资产总规模点了三级运载火箭,干了3倍。流动性盛宴期间的负债并不稳定,这就类似吃结婚吃喜酒的客人不会常住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这种热钱拿去配长期债券,属于找死。

2023-03-11 21:54

不仅仅是期限错配这么简单。本身其商业模式就存在极大隐患。

2023-03-11 12:41

这些长期资产的利率是不是大部分是固定的,无法随着美联储加息相应提高利率,所以导致利差大幅收窄?

听说$南京银行(SH601009)$ 也是债券银行

2023-03-15 08:42

哈哈,什么时候来的江阴

2023-03-12 08:14

老巴还是吊,两个月前清仓银行股,现在轮到台积电瑟瑟发抖

2023-03-11 22:40

伟大的企业一定代表未来,如果不代表未来就被颠覆掉。

投资是一生的学习,不是躺在功劳簿上,投资是永远不断学新的知识,不断拓展自己能力圈。

我理解长期持有的公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所属行业空间足够大、有长长的波厚厚的雪。
2:没有增量只有存量的行业不参与(典型如家电行业),这样的行业里的企业只有内卷。
3:必须未来或者现在是世界级龙头,或者中国必须自主发展的,不能依赖外国的,建成了不能轻易取代的(比如操作系统)。
4:纯制造业的(即只有硬件产品的没有软件的)现在虽然有大量利润也不持有,技术变革很容易让这些公司产生危机。这是由于摩尔定律在起作用,不断降价,一旦跟不上技术迭代,这些公司很容易成为巴菲特口中的“破铜烂铁”。(注:中国移动的元宇宙、人工智能、东数西算、物联网芯片等业务,以后是一个比现在互联网还大的市场;比亚迪电动车就是一个移动终端产品,以后无人驾驶等各种软件升级也是一笔大业务;中国软件SH600536的操作系统、软件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市场)。
5:那些看起来高大尚的、只是国家规划生产使用的、没有大量民用产品公司,技术再世界第一也不持有(如什么高铁、核电、航空航天等),波音公司都亏损了许多年。
6:业绩不能大起大落,最糟糕的时候也不能降幅太大。
7:有很高门槛的行业的龙头公司。
8:科技公司最好买沿海城市的,投资不过山海关。

投资是一生的学习,不是躺在功劳簿上,投资是永远不断学新的知识,不断拓展自己能力圈。

很多人刻意在讲安全边际,但安全边际是生意模式的认知,不是刻舟求剑用市盈率来说话的,安全边际就是护城河。在信息扁平化的今天,所有好的东西都不便宜。

时代在变,安全边际的标准也在变,比如人工智能的行业,很多方面是赢家通吃,哪一家公司在商业模式或者技术上形成领先优势以后,这家公司对竞争对手都是碾压式的。为了拓展自己的护城河,这些公司必须重金去打造护城河的深度和宽度。


亚马逊就是这么做的,等它亏到第12年的时候,它的护城河就建立了,亚马逊云市占率已成为了第一名,这个时候开始释放利润,但它的市值也到了1万亿美金。因此,我们对安全边际的理解不能刻舟求剑。

我们每个人要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根据过去的经验值来推导未来,未来是全新的,我们未来唯一的需要是打破自己的偏执。用正确的方式,站在未来的十年,大胆去想。伟大的企业一定代表未来,如果不代表未来就被颠覆掉。






2023-03-11 22:19

利润前置,风险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