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微创医疗的拐点已至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2喜欢:15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顾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史,2024年上半年这场不大不小的债务危机的成功处置,或许将是微创医疗发展里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外部的宏观环境变化的冲击之下,叠加内部的包括债务危机等微观因素的催化,这家成立已经20多年的中国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正在转型到一条更务实的战略路径。

这种悄然的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抉择,也给未来若干年后的企业发展前景,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中,微创医疗毫无疑问将多元化战略贯彻到了极致。

创立于1998年的微创医疗,在以冠脉支架产品起家之后,通过自研或者并购的方式,陆续覆盖了骨科、心率管理、大动脉及外周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机器人、电生理、眼科、医美等多个赛道。

在品类多元化这个维度,微创医疗如果自称行业第二,估计鲜有同行敢称行业第一。

从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多元化战略并没有什么问题。

相比于创新药企业经常依靠一两款重磅产品包打天下,国际上成功的医疗器械巨头的产品形态,都是多元化布局、多品类齐头并进。

问题在于,创新医疗器械行业的投入极大,研发周期较长,在一款产品形成显著的商业化销售之前,需要经过漫长的无回报的研发投入期,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极强的现金流管理能力与应变能力,否则极有可能在稳健和进取之间失去必要的平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微创医疗对于研发的投入,有着一种近乎于浪漫主义的毫无保留。

某位微创医疗核心团队成员曾对外表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长期的事,只要能够生存,就想把有限的盈利投入到无限的研发中。

以2022年为例,微创医疗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达到50%,是全球医疗器械100强企业中,研发支出比例最高的公司。

毫无保留地投入研发,这或许也是微创医疗在过往20多年中高速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头部企业的底层逻辑之一。

在宏观经济的扩张期,能够比较容易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投入研发,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高举高打地“All in”研发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在宏观经济环境进入收缩期,自身主力产品也受到集采的影响而盈利能力下降之后,这种仍然在多个赛道齐头并进、持续大手笔投入研发的模式,确实也会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财务风险。

外部环境变化之后,应该果断地踩一踩刹车,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节奏适应大环境的变化。

从2024年上半年的这场债务危机来看,微创医疗的刹车踩得还是稍微慢了一些。

但是好在这次的可转债到期的问题最终得到了平稳的解决,并且我们明显看到了微创医疗在努力地加大了战略转型的力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断舍离,微创医疗来真的了

事实上,微创医疗并非没有察觉宏观环境的变化。

早在2022年报业绩会上,微创医疗就明确强调“会对研发费用进行主动调整,聚焦核心项目、更加关注研发效率,按项目优先级调整节奏”。

在2023年财报中,微创医疗更是在多处明确表示了公司未来战略调整的方向,即重视财务报表的健康度和现金流的充裕性。

多项关键性数据指标显示,这绝非一个空洞的口号。

一个最核心的指标就是:微创医疗在2023年的研发、管理两项费用率,相比于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0个和8个百分点。

同时,年报披露,2023年末微创医疗雇员人数是8,230人,相比2022年末减少1,205人。

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微创医疗已经在着手改变:从2023年开始,更注重聚焦核心项目,在对各项目的研发前景、市场前景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研发投入的新策略。

具体而言,对于已经处于研发后期阶段、有望在一两年内上市贡献销售收入的产品,将优先投入研发资源,对于需要更长周期才能看到结果的研发项目,将进行优先级的调整。

这是多年以来,微创医疗发展战略上的一个极为深刻的变化:从过往的多条战线齐头并进、饱和式投入的“大而全”方式,转变为更适应当下宏观环境的有取有舍、以提升财务健康度和盈利能力为首要目标的“断舍离”方式。

结合此次可转债到期问题的妥善解决,上述这种战略改变更是细化到了具体的指标。

根据新的可转债协议约定,微创医疗承诺在2024年底前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2025年中亏损不超过1亿美元,2025年底亏损不超过5500万美元,2026 年中盈利不少于4500万美元,2026年底盈利不少于9000万美元。

客观地说,以上目标的达成,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管理层有“断舍离”的强大魄力以及坚决执行的决心。

在进入2024年以来,应该说,微创医疗对上述目标的执行状态是不错的。

根据管理层于业绩说明会上的介绍,截至2024年一季度,微创医疗的三大费率已经相比去年同期成功下降20个点,落到74%左右的水平。

其中,一季度的研发费率下降到25%,管理费率已经降到17%,控费力度符合预期。

从上述成本端的费率变化可以看出,控费的主要对象是研发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甚至略有提升,这说明微创医疗的控费策略并没有采用病急乱投医式的“一刀切”,而是着力压缩周期过长的研发项目、压缩管理费用,同时力保与销售收入密切相关的销售费用。

大力控费的同时,微创医疗也开始对手中庞大的资产进行了优化处置。

有媒体报道,进入2024年以来,微创医疗对包括微创在线、微创康复、奇迹点孵化器、多闻医疗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进行“关停并转”,各个子公司都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裁员。

在资产优化方面,微创医疗有必要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尤其对于两类资产有必要以更大的决心予以坚决的处置。

一类是中短期内完全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仍然需要集团大量输血的边缘业务,另一类是集团持有的与主业无关的资产。

对于上述资产,如果能够及时剥离处置,在减少企业“出血点”的同时,也可以换取宝贵的现金流,可谓一举两得。

拳头缩回来,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暂时的舍弃,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

如何取舍,这是对管理层的决心和智慧的一种考验。

一手的“王炸级”好牌

大力控费与坚决进行资产处置,本质上还只是起到了成本端“节流”的作用,要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关键还在于销售端“开源”。

在多年持续的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之下,微创医疗已经在多个细分赛道做到了行业第一甚至唯一,其研发储备之深、产品覆盖之全,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遥遥领先。

在2021年至2022这两年,微创医疗有44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3款产品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核准,22款产品获欧盟安全合格(CE)认证。

在2023年,微创医疗共有44款产品获得NMPA第三类首次注册或完成重大注册变更,19款产品获得FDA核准,20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

从销售端的角度来看,持续的研发投入毫无疑问是卓有成效的,微创医疗已经拿了一手的“王炸”级别的好牌。

所以,是时候集中资源在销售端发力了。

根据2023年的数据,目前微创医疗已经在心血管介入、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电生理四个板块实现了盈利。

心血管介入板块的冠脉支架品类这块起家业务上,微创医疗正在走出集采的冲击,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全球前二,并2023年实现了利润端扭亏为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受高端产品销售提速等因素带动,心血管介入业务的海外收入同比增长71.3%。

同时,微创医疗也在积极推进心血管介入有源产品的研发,其中旋磨系统已递交了NMPA注册申请,震荡波球囊已完成临床随访,这些都将是未来心血管介入板块的新增长点。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板块是目前微创医疗盈利能力最强的板块,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32.43%,实现净利润4.92亿元,同比增长37.98%。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是公司研发驱动战略的一个典型成功样板:截至2023年底,先后有八款产品获批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绿色通道”,其中5款已经获批上市。

在2024年一季度,这一板块继续保持高增长的趋势:收入约3.58亿元,同比增加25.38%,实现净利润约1.83亿元,同比增加48.01%。

未来,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板块仍然将是公司稳健的增长引擎之一。

神经介入板块是目前盈利能力排名第二的板块,2023年实现收入6.66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21.6%;净利润为1.35亿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且增长强劲。

微创医疗的神经介入板块,自2022年起产品上市速度显著加快,目前获得批准并商业化18款产品,此外还有4款产品已获准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绿色通道”,在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企业中排名第一

对于神经介入板块来说,两大重磅产品弹簧圈、密网支架集采已经落地,政策风险已经大幅释放,未来三年的业绩增长具有高确定性。

电生理板块目前的收入和盈利规模都不大,但是业务布局已经成形:已实现“射频+冷冻”两大主流消融能量产品的协同布局,脉冲电场消融产品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中,是全球市场中少数同时完成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布局的厂商之一,亦是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国产厂商。

2023年,电生理板块实现营业总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26.46%;归母净利润568.85万元,同比增长85.17%

在上述已实现盈利的板块之外,微创医疗还有多个业务板块处于商业化销售爆发的前期。

手术机器人板块为例,微创医疗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了腔镜手术、骨科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泛血管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5大领域的公司。

由于产品上市时间都较短,手术机器人板块尚未盈利,但是已经展露出良好的销售趋势。

2023年,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已完成多台产品装机销售,截至2024年3月,已累计在国内实现18台中标,居国产品牌腔镜手术机器人销量榜首。

2023年12月,图迈成功实现首台海外销售,实现了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进军国际市场的关键突破。

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已实现国内外多台中标/装机,截至2024年4月,累计实现全球订单交付量20余台;在全球累计TKA手术量突破1,100例,临床应用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的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其中美国及欧洲10多家医疗机构完成TKA手术逾百例。

此外,在2023年,前列腺穿刺机器人获批上市并实现首单销售, 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批并达成2台订单。

有研究机构预测,微创医疗的手术机器人板块,在2026年有望实现盈利。

总之,在多个核心赛道,微创医疗都手握该领域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管线,这既是多年来潜心研发的卓越成果,也是微创医疗走出财务困境的底气所在。

作为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摸爬滚打26年的“老兵”,微创医疗已经构筑了完善的销售体系,拥有可以如毛细血管一般有效地渗透到各大医疗终端的强大渠道。

同时,微创医疗的核心产品,也在行业内拥有极佳的口碑。曾经有医生对媒体表示,其所在的医院,很多医生都是微创医疗的资深投资者,因为“他们家的东西没掉过链子”。

可以说,商业化成功的必要元素都已经具备,就看如何将这手好牌打好。

结语

因为债务危机而导致的股价大幅波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的过度反应,微创医疗仍然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最优质的资产之一。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相信在此次债务危机的洗礼后,微创医疗在坚决贯彻全新的“断舍离”战略之下,通过聚焦核心业务,降本增效,其长期价值最终必将回归。

$微创医疗(00853)$ $心脉医疗(SH688016)$ $微创机器人-B(02252)$

精彩讨论

独特的赚钱小陀螺05-24 00:25

微创员工表示微创是一家还不错的企业

全部讨论

微创员工表示微创是一家还不错的企业

谢谢分享。微创的逻辑清晰了

看好微创未来发展

05-24 10:26

逻辑清晰,等待长期价值回归

06-03 22:53

问题是能把你杀死啊

关键是,微创把杯子分杯体和杯盖分别上市,把碗和筷租二个门面门分开卖,这是最恶心的

05-25 18:39

05-24 15:14

跟老师发财

05-23 23:05

讨论已被 医药投资部落 删除

05-23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