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公告转发:3回复:19喜欢:11
洋河股份:002304洋河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40514 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狂暴干饭食兔君05-19 21:39

这次的问答主要是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进行的,因此公司管理层有充足的时间「挑三拣四」,总体回答质量偏低,官话套话很多。这里仅摘录部分:
1)手工班不放量(产能跟不上)。
2)在线销售额主要是公司在所有平台的自营金额。
3)合同负债(逐年下降)是厂商根据市场情况自然形成(我们也没办法)。
4)Q:请问咱们中高端酒的营业成本是按照销售比例法还是按照平均分配法计算的呢?
A:营业成本按实际成本计算。
这个不知是不是@真是个苏呆子 的问题?(周记发出后,有人告诉我这是@Lucy三娘财富之旅 问的,辛苦谢谢三娘了!)我记得苏兄在雪球上给过一篇李家奎的《浅谈多品种白酒生产成本分配与价格决策》,里面详细记述了浓香型白酒的成本分配方式。涉及到的名词就是「销售比例法」和「平均分配法」。
简单来说,平均分配法就是除了包装成本外,同一质量(等级)的基酒采用相同定价,按照使用比例平均分配给各产品。这种方式简单快捷,缺点却是低端酒由于售价较低,可能会被展示为「亏损」。
销售比例法比较复杂,就是——
第一步,先确定散酒总成本转出金额,与平均分配法计算相同,等于当期销量和平均单位成本之积 ;
第二步,计算出当期各等级散酒所对应的成品酒销售收入占比 ;
第三步,将散酒成本按同级散酒所对应的成品酒销售收入占比分配 ;
第四步,同级散酒所对应的成品酒成本按本等级所有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进行分配。
——摘自《浅谈多品种白酒生产成本分配与价格决策》
这种计算方法,总毛利没有发生变化,但不会出现低端酒亏损的情况。
洋河管理层在此处回答的是,「营业成本按实际成本计算」,可以理解成应该是接近于销售比例法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在洋河的年报中会出现白酒营收同比增长10.4%(中高档酒营收同比增长8.82%,普通酒营收同比增长20.7%),白酒总成本增长8.03%,但总销量下降14.93%的情况——洋河在加速淘汰低端酒(普通酒的低端部分),或者换个说法,洋河在丢失低端酒市场。
我倾向于认为二者兼有。白酒的三大场景中,自饮最弱。况且低端酒市场竞争激烈,客户忠诚度不高,如果硬靠销售团队去堆、靠赠酒去填,显得得不偿失。况且低端酒市场有汾酒、二锅头等清香型白酒把持,「口粮酒」的升级很快(很快就会来到百元左右)。我个人是赞同洋河有序退出低端酒竞争的。
(洋河回答「营业成本按实际成本计算」,可能有的同志觉得敷衍,但我觉得原因其实是……管理层没搞懂这两个名词😂,因为这两个名字并不那么常用和规范……)
5)西南市场是增长较快的培育市场。
6)「在行业里,对优级率的统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每一百公斤粮食产优级酒的数量,另一种是按优级酒占总产量的比例。各企业对优级酒的内控标准各有不同。按我公司分等分级的标准,优级酒的产量占总产量60%以上。」
7)真年份计划的最大底气是基酒储量全行业第一,实现方法应该是类似潭酒的那种按比例标注。(这条是我结合回复内容猜的)
8)Q:2023 年半年报披露中高端酒仍有 17%的增幅,为什么年报仅 8.8%?
A:下半年,为了控制中高端白酒的市场库存,收缩供给量所致。(这也算是导致Q4业绩不佳的「罪魁祸首」了吧😂)
此外,股东们的提问还集中在是否通过预提消费税做低了23Q4的利润,以确保24Q1同比增长。管理层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预缴的消费税系时间性差异,在后期应缴税款中抵扣。」「四季度净利润亏损主要系四季度处于白酒销售淡季,销售收入相对较少,另外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预提了部分费用。」
几乎「实锤」了调节之说。难怪券商调研出「Q4零利润」之后,洋河依旧能给市场以大惊喜;网上有同志还原过数据,得出结论是,「Q4不亏,Q1同比就要负」,我基本认同这个说法。
为什么说几乎「实锤」调节?因为官方主动帮忙排除了其他原因。之后,除了自己调节(例如会计不让我认可此为2023年营收,但税已经交了)外,剩下的调节方式全部需要经销商配合,且时间跨度比较长。例如①经销商不交现金,但洋河出于某些原因预交了消费税;②经销商退货,洋河「被迫」退款。这两种情况都不太容易发生。相反,自己主动调节,既确保了24年Q1不至于告负,又可以把锅甩在23年的「特殊事件」影响了自己的销售。一举两得,不亏洋河。$洋河股份(SZ002304)$

伯来如意05-15 10:31

通篇都感觉假大空,没有实实在在的面对问题的态度,还是那么居高临下

全部讨论

这次的问答主要是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进行的,因此公司管理层有充足的时间「挑三拣四」,总体回答质量偏低,官话套话很多。这里仅摘录部分:
1)手工班不放量(产能跟不上)。
2)在线销售额主要是公司在所有平台的自营金额。
3)合同负债(逐年下降)是厂商根据市场情况自然形成(我们也没办法)。
4)Q:请问咱们中高端酒的营业成本是按照销售比例法还是按照平均分配法计算的呢?
A:营业成本按实际成本计算。
这个不知是不是@真是个苏呆子 的问题?(周记发出后,有人告诉我这是@Lucy三娘财富之旅 问的,辛苦谢谢三娘了!)我记得苏兄在雪球上给过一篇李家奎的《浅谈多品种白酒生产成本分配与价格决策》,里面详细记述了浓香型白酒的成本分配方式。涉及到的名词就是「销售比例法」和「平均分配法」。
简单来说,平均分配法就是除了包装成本外,同一质量(等级)的基酒采用相同定价,按照使用比例平均分配给各产品。这种方式简单快捷,缺点却是低端酒由于售价较低,可能会被展示为「亏损」。
销售比例法比较复杂,就是——
第一步,先确定散酒总成本转出金额,与平均分配法计算相同,等于当期销量和平均单位成本之积 ;
第二步,计算出当期各等级散酒所对应的成品酒销售收入占比 ;
第三步,将散酒成本按同级散酒所对应的成品酒销售收入占比分配 ;
第四步,同级散酒所对应的成品酒成本按本等级所有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进行分配。
——摘自《浅谈多品种白酒生产成本分配与价格决策》
这种计算方法,总毛利没有发生变化,但不会出现低端酒亏损的情况。
洋河管理层在此处回答的是,「营业成本按实际成本计算」,可以理解成应该是接近于销售比例法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在洋河的年报中会出现白酒营收同比增长10.4%(中高档酒营收同比增长8.82%,普通酒营收同比增长20.7%),白酒总成本增长8.03%,但总销量下降14.93%的情况——洋河在加速淘汰低端酒(普通酒的低端部分),或者换个说法,洋河在丢失低端酒市场。
我倾向于认为二者兼有。白酒的三大场景中,自饮最弱。况且低端酒市场竞争激烈,客户忠诚度不高,如果硬靠销售团队去堆、靠赠酒去填,显得得不偿失。况且低端酒市场有汾酒、二锅头等清香型白酒把持,「口粮酒」的升级很快(很快就会来到百元左右)。我个人是赞同洋河有序退出低端酒竞争的。
(洋河回答「营业成本按实际成本计算」,可能有的同志觉得敷衍,但我觉得原因其实是……管理层没搞懂这两个名词😂,因为这两个名字并不那么常用和规范……)
5)西南市场是增长较快的培育市场。
6)「在行业里,对优级率的统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每一百公斤粮食产优级酒的数量,另一种是按优级酒占总产量的比例。各企业对优级酒的内控标准各有不同。按我公司分等分级的标准,优级酒的产量占总产量60%以上。」
7)真年份计划的最大底气是基酒储量全行业第一,实现方法应该是类似潭酒的那种按比例标注。(这条是我结合回复内容猜的)
8)Q:2023 年半年报披露中高端酒仍有 17%的增幅,为什么年报仅 8.8%?
A:下半年,为了控制中高端白酒的市场库存,收缩供给量所致。(这也算是导致Q4业绩不佳的「罪魁祸首」了吧😂)
此外,股东们的提问还集中在是否通过预提消费税做低了23Q4的利润,以确保24Q1同比增长。管理层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预缴的消费税系时间性差异,在后期应缴税款中抵扣。」「四季度净利润亏损主要系四季度处于白酒销售淡季,销售收入相对较少,另外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预提了部分费用。」
几乎「实锤」了调节之说。难怪券商调研出「Q4零利润」之后,洋河依旧能给市场以大惊喜;网上有同志还原过数据,得出结论是,「Q4不亏,Q1同比就要负」,我基本认同这个说法。
为什么说几乎「实锤」调节?因为官方主动帮忙排除了其他原因。之后,除了自己调节(例如会计不让我认可此为2023年营收,但税已经交了)外,剩下的调节方式全部需要经销商配合,且时间跨度比较长。例如①经销商不交现金,但洋河出于某些原因预交了消费税;②经销商退货,洋河「被迫」退款。这两种情况都不太容易发生。相反,自己主动调节,既确保了24年Q1不至于告负,又可以把锅甩在23年的「特殊事件」影响了自己的销售。一举两得,不亏洋河。$洋河股份(SZ002304)$

05-15 10:31

通篇都感觉假大空,没有实实在在的面对问题的态度,还是那么居高临下

05-15 21:23

下半年销量下降究竟是公司控量还是酒卖不出去?

05-15 00:08

挺好,说明公司知道投资者的诉求了

05-15 14:33

看完腾讯的业绩发布会,再看洋河的这个活动记录问答,洋河这个简直就是一坨屎……

05-14 21:29

洋河的产品sku太多了,品牌多,品类多,资源都被分散了

05-15 09:21

信息量很大,慢慢看。

05-16 17:06

洋河管理层:没有羞耻心

05-15 15:09

尖锐的问题,都是假大空敷衍掉的,通篇没看到啥实质性的东西,作为头部酒企,躺着也能赚,大不了慢慢掉队,但想要进取,就得想办法蚕食别个的市场,要在产品、营销两端发力。

05-15 12:45

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