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传:1978考入浙大,人生要有目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1961年,大饥荒余波未平,段锡明、彭建华夫妇怀抱着为新中国建设的热情,调入江西水利电力学院,致力于水利人才培养。同年,他们迎来了儿子段永平。几年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五七指示”,号召各行各业办大学校,学政治、军事、文化,同时参与农副业生产和中小工厂运营。段锡明夫妇积极响应,离开校园前往井冈山下的农村接受再教育。段永平随父母下乡,进入一所复式小学就读,学习农机、气象等与农业农村紧密相关的技能课。

当年,全民投身生产建设,“劳动最光荣”是大家坚定的信念。在这种氛围中,小学劳动课就是砍柴,孩子们早起徒步深山,背柴回家,虽然艰辛但意志坚定。段永平回忆那段经历,虽累但庆幸有这样的童年。虽物质和知识不足,但意志坚定。新时代孩子教育强但缺吃苦精神。段永平爱玩,放学后捞鱼摸虾、打鸟,扔手榴弹技术一流。

十年动乱中断教育,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段永平也迎来了人生转折。尽管首次高考失利,但他决心再战,用五个月学完中学课程,全力以赴。那时,上大学是青年们挣脱命运枷锁的唯一途径,段永平不惜一切努力换取这张入场券。强烈的意愿和目标让他学习效率飞速提升,生活因拼搏而充实。

1978年夏,段永平自信满满地再次走进考场,最终取得了400多分的好成绩,顺利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成为全班唯一考入本科的学生。虽拿到通知书,他却感到怅然若失,陷入迷茫。他后来回忆,这种感觉伴随了他几年,直到他感悟到追求目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大学生活让他眼界大开,他意识到需汲取更多知识,上感兴趣的课,读有用的书。他并不看重文凭,只追求实用知识。这种务实又随性的态度,使他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表现得专注谨慎,既不盲从又善于发现自身优势。

感悟:

1.以前人们生活水平不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完全没有吃苦精神了。我小时候家里条件是很差的,在小学、初中甚至一直到大学,一直都是靠助学金上学,这也让自己感到自卑,而且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甚至到现在生活好了,也不太舍得为自己花钱。我的孩子7岁了,没吃过苦,明显的没有省吃俭用的习惯,因为他不知道缺钱的滋味,虽然家里不是大富大贵,但是小事上没让孩子为难过。以后还是要让孩子去吃苦,而且要尽量把家庭条件说差一点。

2.阿段说了,追求目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人一定要有目标,否则很容易迷茫,不知道干啥,这个状态是很痛苦的。所以,想想自己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什么,努力吧,千万别做毫无目标,被生活赶着走的人,那样和动物没区别了。

网页链接

#段永平#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 $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