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保卫战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1

在中国,啤酒是一种舶来品,

甚至是中国近代屈辱史中的产物。

从华夏大地上,割走我们最大陆地面积的,就是曾经的老大哥前苏联。

而1990年,那场烧毁圆明园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俄国也未曾缺席。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俄国人纷纷来到了他们俄语中的“临冬城”,

也就是如今我们的哈尔滨,寻找遍地黄金的发财机会,

乌布列夫斯基,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此成立了中国第一座啤酒工厂,

也就是“哈尔滨啤酒”的前身。

虽然哈啤自称是中国最早的啤酒,但啤酒的爷爷,自然是欧洲的德国人。

也是在八国联军之后,胶东半岛成了赢家德国人的贸易避风港。

他们也没忘记祖传技能,酿造啤酒,青岛啤酒厂也是在那时成立的。

而他们所生产的啤酒,基本都卖给了外国人。

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国人自己连饭都吃不饱了,

哪还有能力去购买,需要用粮食才能酿造出来的啤酒,简直是太过奢侈。

直到建国后,国力日渐强盛,青岛才有了满街尽提塑料袋啤酒的当地文化。

随着粮食产量的提升,如何消化掉这些富余的库存,成了许多地方甜蜜的烦恼。

而酿造啤酒,似乎成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于是各种地方啤酒厂纷纷建立,最多的时候达到了813家,

哪怕是再小的县城,都有以自己命名的啤酒品牌,成了当时的奇景。

随着如今麻辣烫带火了甘肃天水,

在这个小县城的地摊上,作为麻辣烫的好伴侣,自然是本地的特色啤酒,

走不出甘肃的——黄河啤酒。

A1 困于甘肃

1985年,杨纪强通过开农机厂,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也是在“啤酒东风”下,他创立了一家乡镇企业,兰州黄河啤酒厂。

后来在国企改革的契机下,他更是直接吞并了七家本地国有啤酒厂,

直接跃居本地最大的啤酒公司——黄河集团。

黄河啤酒,几乎成了甘肃人的乡土记忆,

它牢牢占据了整个甘肃2/3的市场份额,甚至在青海都颇具影响力,

因此在啤酒行业中,有着“西北王”的称号。

1999年,兰州黄河正式在深交所发行。

作为西北王,他与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业绩几乎不相上下,

甚至还吊打了乌苏啤酒的前身,新疆上市公司“啤酒花”。

而此时,后来的行业老大,华润啤酒,却还默默无闻的困守于草庐之中。

但这段辉煌周期只持续了20年,随着中国啤酒行业的二次改革到来,

外资纷纷介入与本地啤酒企业的合作,嘉士伯啤酒就是其中雄心勃勃的一员。

嘉士伯瞄准的是整个西部市场,先后控股了重庆啤酒和乌苏啤酒。

而黄河啤酒,最终也遵循了“打不过就加入”的游戏规则,

决定与嘉士伯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啤酒公司。

然后,重庆啤酒披露的重组方案,却是敲醒了兰州黄河的黄粱梦。

重庆啤酒实控人嘉士伯,决定将乌苏啤酒、天目山啤酒、以及与兰州黄河合资的啤酒公司的股权,

全部注入到上市公司重庆啤酒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西部市场的竞争中,黄河啤酒成为了从属关系,

原本就已不赚钱的啤酒业务,如今终于落到了“为别人鱼肉”的境地。

B2 鸠占鹊巢

与主业的命运多舛相比,兰州黄河的控制权保卫战,剧情更为精彩。

90年代时,老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知道“上市”似乎是一个好东西,

于是他日思夜想的,就是把自己的黄河啤酒厂给弄到证券市场去。

但无奈,这个事情他自己不懂,关键也不认识人,根本无从下手。

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就是采访过他的一名女记者——王雁元。

王记者当时能量并不小,同时还是兼任着甘肃乡镇协会副会长和秘书长

于是老杨决定不惜重金,在1997年聘任王雁元担任了黄河集团的副总经理。

事实也证明,王雁元确实长袖善舞,两年后就成功把兰州黄河给运作上市了,

而老杨也沾沾自喜找到了诸葛孔明,自己可以放心当一名甩手掌柜了。

事实上,“卧龙”其实是“蠹虫”。

仅仅就职副总经理一个月后,她就找老杨索要了1000万的上市运作资金,

并且将这笔钱,转到了自己儿子在北京注册的一家公司名下。

同时,更是利用了老杨知识的盲区,将整个上市公司董事会进行了大换血,

除了老杨这个董事长和几名亲信外,其他的董事几乎都成了她自己人。

然而上市后,她的操作更为疯狂,直接挪用了公司公章,

用合同“抽页换页”的形式,拿到了老杨的亲笔签字,

将1980万股公司的股票,以低于1.2元/股的价格赚到了她自己儿子的公司名下。

而当时兰州黄河净资产,足足价值5倍以上。

连公司的股权都成了别人家的,兰州黄河很快就不姓“杨”,要改姓“王”了。

老杨回味过来,这事情有很大的蹊跷,自己好像突然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于是,老杨决定在兰州召开公司的董事会;

而此时王雁元,图穷匕见,像打擂台似的在北京同样准备召开董事会。

一家公司,在两个城市,同时召开董事会,在A股市场上也算是一项奇葩纪录。

老杨的这场董事会,还是开了个寂寞,

当天只有3名董事到场参会,而其他的董事都跑去了北京支持王雁元。

因为缺席董事超过半数,自然是无效的。

然而王雁元这场,虽然到场董事超过了2/3,但因为董事长没有到场,

并且也没有任何委托授权,自然也是无效的,最后也开个寂寞。

但老杨的商战反击手段,也没有特别玄幻,

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相信人民警察叔叔,直接报警了。

兰州警方也进行了跨省追捕,直接在北京押走了王雁元,

在确凿的证据下,最终兰州黄河的控制权尘埃落定,回归到了老杨手中。

老杨也“吃一堑长一智”,直接血洗董事会,全换成了自己杨家人。

C3 借壳内斗

年迈的老杨,最终还是把位子传给了小杨。

但随着啤酒行业的下滑,小杨也动起了将上市公司卖壳的想法。

虽然业绩不行,但兰州黄河负债很低,可以说是一个优质的壳资源。

于是湖南昱成找到了杨家,想通过重组的方式,

让自己控股的房地产公司,鑫远集团实现整体借壳上市。

然而,这笔收购案当时股东们是存在矛盾的。

中小股东觉得,兰州黄河壳资源优质,如果重组标的是鑫远集团的话,

这场重组的未来并没有什么前途。

而最终表决时,也确实非常焦灼,只有43%表示了同意,其他57%则是反对这次重组。

他们普遍认为,应该找个更好的重组标的。

因此,重组鑫远集团的方案不得不搁置了;

但搁置后,鑫远集团的实控人发难,提起议案,要求罢免掉小杨的职务,

准备重新改组兰州黄河的董事会。

这一幕场景,老杨和小杨脑中浮现了,

上个世纪时,王雁元鸠占鹊巢的不堪回忆。

也就是这个行为触怒了他们,他们直接将对方提起的12项议案全部给否决了。

此后,也不愿意再与湖南昱成进行合作,

担心再次引狼入室,不如一拍两散。

为了吓退对方,小杨来了一招狠的。

他直接在没有公告的情况下,违规卖出了一小部分兰州黄河的股票,

并且也违背了当初提出的6个月不减持承诺。

这种行为,没有意外收到了监管部门的公开谴责。

然而小杨的这波操作堪称在大气层。

因为受到公开谴责的公司,在未来一年内都不能发行股票,

也就意味着公司短期内被禁止进行重组了。

湖南昱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被惹毛的湖南昱成,旋即发起了对兰州黄河的起诉案,

要求追回在重组过程中,自己付出的中介费,

金额不高,但侮辱性极强。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杨家打赢了第二次黄河保卫战。

D4 炒股养家

虽然连续两次打退了门口的野蛮人,

但啤酒业绩下滑,如果完成不能自救,那公司早晚还是得退市。

到时候哪怕想卖壳,都不会有人愿意接盘了。

兰州黄河,却又精明的开辟了第二曲线,

那就是炒股。

早在2010年,兰州黄河就精准的重仓了深发展(平安银行)、中国联动,

通过炒股实现了1亿元的盈利,从而大大扭转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报表。

而在2014年的大牛市中,兰州黄河更是股神附体,

主攻中国中车中兴通讯等“中字头”蓝筹股,

炒股盈利直接占了当年净利润的60%。

甚至2022年,更是几乎完全转型成为了一家投资公司,

在营收仅2.66亿的情况下,更是花了3.5倍的资金用于投资买股票,

直接参与了炒股900多家上市公司的炒作。

其中更是不乏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恒生电子大众公用复星医药等等。

体验到了炒股养家赚钱的快感,自然也难以回到专心于主业之上了。

但市场上哪有永远不败的王者。

2023年,兰州黄河终于在熊市中摔了个大跟头。

公司在炒股上形成了2900万的亏损,终于与广大散户的命运一致了。

为了实现扭亏,兰州黄河不得不将旗下的天水啤酒40%的股权给卖掉了。

但即使如此,公司仍旧有800多万的亏损窟窿填不上。

即使今年股市重新企稳,或许对于兰州黄河来说还能继续苟且着,

但炒股这条路终有尽头,假如未来继续亏,它又有多少家啤酒厂可以卖呢?

但事实上,公司确实也陷入了死胡同。

嘉士伯已经锁死了兰州黄河啤酒未来的发展空间,哪怕天水麻辣烫再火也带不动。

如果要突围,恐怕只能寻求别的公司转型机会了。

2024年4月11日。

声明:本人并未持有或与文中所涉及股票存在利益关联,以上仅为文章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转载,请标明作者并后台联系

全部讨论

鸠占鹊巢的商战故事很精彩啊

05-23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