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主为客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在吴晓波的《大败局》中,健力宝是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

可以说,当初健力宝的成功,与创始人张经纬是密不可分的。

但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国企,创始人并不是老板。

张经纬在股改过程中,最终惨遭扫地出门,

佛山三水镇ZF更是将健力宝卖给了“营销骗子”张海。

最终,东方魔水失去了魔力。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脆弱的国企结构导致企业家在经营上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重大决策上,都逃不过“人亡政息”的宿命。

而类似的案例,在中国商业史上也并不鲜见。

A1 四朵金花

“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在90年代,通过看央视的广告,是可以让人学到知识的,

最不济,还能学会一串一串的顺口溜。

比如“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

在精神生活匮乏的时代,洗脑的广告几乎快速建立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新飞冰箱,正是通过这句顺口溜,成功在家电市场中抢占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哪怕是当时更为主流的四川长虹海尔智家等的家电,都远不如新飞有知名度。

而其他这些家电品牌,谁还会记得他们曾经的广告语?

新乡,不是NewYork,

而是河南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

新飞电器的前身,正是这里的一家小破军用通讯设备厂。

作为特殊的历史遗留产物,这家设备厂濒临倒闭,甚至连3个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不出意外,和许多故事一样,

在这个危难之际,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出现,并改变了这个破厂的命运。

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刘炳银,出任了这家家乡设备厂的厂长。

刘厂长上任的第二年,就大刀阔斧的从荷兰飞利浦引进了电冰箱生产线,

并将厂子改名为“新飞”。

此时,在河南的北边,山东青岛也在发生着同样的一场变革。

青岛电冰箱总厂长张瑞敏,开启了另一个品牌“海尔”的新时代。

其中最为知名的案例,就是张厂长用锤子怒砸76台不合格的问题冰箱,

自此海尔电器,始终把质量视为自己的生命线。

而新生的“新飞”品牌,刚诞生时同样面临着质量问题,

于是新飞的厂长刘炳银决定效仿张瑞敏,

当众砸毁了400多台不合格的冰箱,并对员工们喊出,

“谁砸新飞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

此举不仅震慑了员工,更是为新飞在河南博取了质量过硬的口碑。

自此,新飞冰箱踏上了辉煌的发展快车道,长期销量位居中国前三。

海尔、容声、美菱并称冰箱业四朵金花。

甚至夸张到,新飞冰箱在门店都买不到货,需要自己去找总经理批条子,

才能交钱拿到冰箱,自己找车拉回家去。

90年代的河南新乡,结婚看中的并不是“三转一响”“十八条腿”,

而是得穿上一套新飞电器的工装。

当时整个新乡的平均工资只有400块,而新飞的工人月工资就高达1700元。

而且刘炳银厂长在工人群体中颇具威望,

逢年过节不仅会给工人发米面油等福利,

更是在开工日会和高管们,站在门口夹道欢迎员工们上班。

假如我们自己是打工仔,能得到领导的这种礼遇,自然会发自内心的感恩。

2003年时,新飞电器厂发生了一场火灾,

而在消防车赶来之前,工人们就自发争先恐后的冲进去扑灭了火灾,

更是在十天之后,工人们就自发将废墟收拾得干干净净,重新赶工开始了加班生产。

B2 自毁长城

然而四年之后,新飞电器再一次发生了火灾。

这次没有一个工人冲进去灭火,反而骂到:

TMD烧吧,烧光了才好呢!

这一切的转变,源于1994年。

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浪潮中,新乡ZF引进了新加坡丰隆入股了新飞电器。

而新飞电器51%的股权都被新加坡丰隆所掌控。

外资入股后,自然会将一套所谓的国际管理规范引进厂区,

最核心的一步,就是清洗掉原来的中高层,

全部引进了所谓的“新加坡自己人”,而管理层也由原来的100人膨胀到了300人。

自此,工人们上班再也没有高管夹道欢迎了。

只有各种严格的奖惩管理,人情味淡了,钱却也少了。

刘炳银此时虽然还担任厂长一职,

但经营权已经不由他说了算,必须经新加坡董事会的审批。

他只能夹在其中,依旧苦苦支撑。

别说是企业收购扩张了,哪怕是申请过年给员工发福利,董事会都不同意。

1997年时,刘厂长认为单纯的电冰箱市场局限了新飞的发展,

决定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扩充产线进军空调市场,甚至价格都谈好了,

但新加坡董事会却明确发对制止,认为

“盲目介入,风险过大”。

自此新飞失去了二次发展的契机,而对应的市场空白,

被后来的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快速填充上了。

最终,刘炳银还是逃不过健力宝李经纬的宿命,

2001年在广州因胃癌,带着不甘心、离开了人世。

随着刘厂长的过世,

新飞电器再也不是新飞人的新飞了,而新飞人只是这家工厂的“二等公民”打工仔。

离心离德之下,当初刘厂长所坚持的产品质量已不负存在,

除了山寨品牌冲击外,新飞的产品口碑成为了笑话。

甚至2012年,新飞电器还出现了工人大罢工运动,

抗议10年不涨工资,甚至把刘炳银的遗像搬到了工厂门口。

新加坡的经理出面安抚,反而被工人们的臭鸡蛋招呼,狼狈而逃。

类似的场景,在中国各地的企业中随处可见。

以招商引资之名引入的外企管理制度,最终大多都落得成了一地鸡毛。

最终,2017年新飞电器申请了破产清算。

这也只是中国冰箱行业的缩影,

当年的四朵金花,三家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

只剩下海尔智家活了下来。

至少没让童年时的《海尔兄弟》动画片成为唏嘘的回忆。

C3 康佳新飞

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说,

“也曾有人提议以40亿收购新飞,我不同意,因为它是没有技术的企业,理念也完全不一样,你看它现在怎么样?”

当初的那个老品牌,似乎除了品牌,

其他一无所值,剩下的只有新加坡人留下的巨额负债。

因为当时在阿里拍卖平台上,

虽然新飞电器的股权起拍价只有4.5亿元,但竞得人同时需要承担,

新飞员工的裁员费和债权人欠款25亿。

最终获得的只有土地、厂区、产线和品牌,难怪董明珠觉得不值,

因为对她而言,新飞的技术都已经落后了。

就新飞电器而言,其实早就该破产了,

但2007年的一项国家政策,无形之中为它多延续了几年的寿命——

那就是“家电下乡”。

当时为了拉动国家内需,促进经济增长,GWY以“家电下乡补贴”的形式,

让城镇以外的居民可以较低的价格配置家用电器,

因此带动了全线家电品牌的销量,新飞也受益于此,

虽然没有新的技术研发,但至少货卖得出去,生产线没有停工。

2011年,家电下乡补贴取消后,新飞电器业绩自然飞流直先三千尺,

直接跌出了国内同类冰箱品牌的前五名。

对于这次破产清算的司法拍卖中,

最积极的一个买家,是来自深圳的深康佳A

在家电领域,通常有“黑白家电”之分,

白色家电,指的是能代替人们劳动的家电,比如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黑色家电,则是指能给人们带来娱乐休闲的家电,比如电视机。

而行业中,通常有“得白色家电者得天下”的说法,

康佳集团起于电视机产业,在白色家电的业务开展却一直没有新的进展。

因此在这次拍卖中,最终康佳集团成功竞得股权,成为了新飞这个老品牌的新主人。

有许多人担心,来自深圳的康佳收购新飞后,

会把整条生产线从新乡搬走,迁到深圳去,

甚至把新飞变成康佳完全的代工厂,自此将“新飞”品牌丢进历史垃圾桶。

然而,康佳集团却承诺,产线留在新乡,保证原来的工人就业,

并且沿用“新飞”品牌,作为康佳的子系列。

让老品牌焕发新生命,从而强强联合,

真正实现康佳集团在白色家电的全面布局。

但如今的家电市场,早已被格力美的、海尔三分天下,

即使“新力”重新起飞,最终大概率也只能专注于其他细分冰箱领域,

以“抗菌”作为主要核心卖点。

要实现当初的辉煌,已经不太可能了。

2024年3月7日。

声明:本人并未持有或与文中所涉及股票存在利益关联,以上仅为文章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转载,请标明作者并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