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美国新关税壁垒难以奏效 国内半导体业仍需布局长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如果说穷则关税壁垒、达则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铁律,但美国在“达则关税壁垒”的路上却日益“精进”。

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挑起中美经贸摩擦。2021年以来,拜登政府不仅延续了加征关税措施,还鼓噪对华“脱钩断链”打造“小院高墙”,大搞“友岸外包”。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无疑是饮鸩止渴的短视之举。在美国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六年来,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反观美国,却陷入了丢掉了重要海外市场、失去了信誉、遭遇了通胀难题和成本更高供应链体系的泥沼。

但为了“选票优先”,或所谓的重振制造业,近日美国拜登政府再次举起301关税大旗,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等产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升至100%;动力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半导体关税水平则从目前的25%增加至50%等。

在对上述产品中美进出口情形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业界普遍认为,这一波关税主要是预防性措施,预防中国商品冲击美国市场,对国内相关产业基本没有太大的影响。

以被提升至100%关税的电动汽车产业为例,据中国机电商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132.1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83.4%,但出口目的地市场以欧洲、中东市场为主,出口到美国的数量占比非常低。2023年,中国对美国的电动车直接出口额仅为3.68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电动汽车数量骤缩至不足2000辆,美国市场在中国电动汽车全球市场的占比已下降至0.5%以下,因而美国调高关税的影响甚小。

从锂电池来看,2020-2024年,美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锂电池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去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达到135.4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0.8%。尽管占比不小,但锂电池企业对于进军美国市场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挑战做好了应对举措,通过技术授权、海外建厂来大力出海,影响或相对可控。

对于已经成为中美兵家必争之地的半导体,美国先后实施了多重禁令,从限制先进工艺代工、光刻机许可、EDA管控、GPU出口限制等入手力图构筑全方位“火线”,遏制中国半导体向高端进阶步伐。如今将半导体关税从25%提高到50%,更像一种“作秀”的姿态。

有专家发文表示,对国内半导体的影响感觉不大:一是本来对美直接出口半导体产品就不多,二是现在很多做海外市场生意的半导体企业主体也不在大陆了。

面对美国新出台的关税壁垒,对于一些已打入美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或需考虑一些方案规避高额关税,比如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或利用第三国出口;出口业务占比较高的国产半导体企业或需及时调整市场战略,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要着力加强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增强竞争力,抵销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尽管美国此举被称为不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而是一拳挥在空气里。但要警惕的是,美国后续或继续出台“市场压制”的策略打压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这次只是对半导体产品本身加关税,未来有可能进一步限制采用国产芯片或半导体供应链的产品在美销售。

此外,美国任意加征关税的行为可能会成为一个坏的榜样,引来其他国家效仿,国内半导体企业也要对日韩欧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跟随采用类似的政策有所准备。

在中美半导体的高烈度竞争中,美国的玩法多样,名目繁多,既可无限量供应“实体名单”,也可对中国大陆产品征收高关税,还可施加越来越精准的出口管制,在资本和人才层面亦可重重设限。尤其是伴随着全球AI竞争的升温,AI已经成为全球战略高地,而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不仅关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更关乎未来全球经济和科技格局的走向。

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中国正处于加速前进的关键时刻。对于国内半导体业来说,走自力更生、自主可控之路不仅是要着力解决当下面临的诸多技术挑战,更要布局长远,加大基础创新长期能力建设,加强全产业链锻长补短,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日拱一卒才能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