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卷土重来|零售新起点②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斑马消费 徐霁

家乐福、麦德龙、欧尚、乐购等外资零售品牌先后被中国企业收购,外资连锁品牌,不行了吗?

恰恰相反。沃尔玛取代苏宁,成为最新的中国连锁零售老大;开市客成为中国零售业顶礼膜拜的对象,连胖东来也被称为“中国版Costco”;罗森、711、全家,影响了中国的便利店新势力。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外资零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业绩都不错,与中国零售头部阵营的集体沉寂相比,它们堪称全员“零售之光”。

崛起

中国连锁零售,很难脱离外资品牌的影响。

连锁超市行业最早的星星之火,广州友谊商店自选超级商场、美佳超级市场等,都诞生于南方,离不开香港的影响。这里,更早接触全球市场。

也正是外资连锁零售巨头,争相进入中国市场,造就了中国连锁零售、特别是超市板块的第一次高潮,并开启零售业的黄金时代。

1995年,家乐福率先在北京三元桥不远处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出了中国第一家外资连锁超市——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

次年夏天,全球零售大王沃尔玛的中国首店,登陆深圳罗湖。现场人山人海的特区群众,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大卖场。

接下来的几年,麦德龙、欧尚、乐购等先后进入中国市场淘金。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连锁百强榜的头部位置,外资品牌们能占到一半。

外资们核心的大卖场模式,深深影响了中国连锁超市行业。新一佳、联华(00980.HK)、华联、华润万家、物美等初代巨头,基本都是靠模仿大卖场模式崛起。最典型的人人乐(002336.SZ),创始人何金明到家乐福蹲点37天摸清运营法则,开业后直接像素级地复刻了沃尔玛和家乐福。

当然,对本土连锁超市行业影响更为深远的,还是大卖场的核心“家乐福模式”:前台利润为辅,后台利润为主;轻装上阵,快速扩张。

在零售商稀缺、渠道单一的年代,连锁品牌具有极强的话语权,可以将供应商的进场费、堆头费、促销费作为利润核心;并放弃重资产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到门店,轻资产快速扩张门店。

中国连锁超市行业发展30年,所有的大卖场,都享受过家乐福模式的红利,甚至影响至今。

退潮

盛极而衰。十余年黄金时代积累的产业优势,在中国连锁零售行业面临的内忧外患中,荡然无存。

从2010年前后开始,大卖场模式遭遇的压力,首先降临头部外资品牌。家乐福增长承压,并持续被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等问题困扰,屡屡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流言。

大卖场关店潮开始蔓延,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及一二线城市非核心区。头部公司尚能扛住,小巨头们压力倍增。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欧尚卖给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华润万家拿下乐购,韩国的易买得和乐天玛特索性关店败走中国市场。

剩下的,业务和业绩表现也一落千丈。但因为母公司实力更加雄厚,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继续熬着。

早期,大卖场被商业地产视为引流工具。后来,随着市场饱和,以及租金上涨,连锁超市们经营效率下降,越来越难以覆盖经营成本。

另外,电子商务、O2O、即时零售等新零售模式崛起,对传统大卖场形成了不可逆的替代效果。

外资巨头尚且如此,本土的“门徒们”自难幸免。曾经进入连锁百强榜TOP10的新一佳,多年前就倒闭了。联华、华联、华润万家、物美,当时的境况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在产业资本和互联网巨头的扶持下,头部连锁超市们,靠着大卖场模式,又撑过了一个周期。

2020年前后,外资连锁超市出现另类退出潮。2019年6月,苏宁(002024.SZ)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次年4月,物美斥资119亿元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2020年10月,阿里巴巴控股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

那时候超市排行榜中,除了沃尔玛,全部是本土品牌——当时还有传言,沃尔玛也要卖身给物美。

2023年3月27日,曾经“人山人海,彩旗飘飘”的国展家乐福创益佳店,正式停业,一个时代落幕。

更替

经历了两轮大规模的外资连锁零售退潮,大家下意识觉得,外资零售不行了。当最新的连锁百强榜公布的时候,让人大吃一惊。

沃尔玛取代苏宁,登顶中国连锁百强榜。外资企业成为中国连锁市场老大,二三十年来,这还是头一遭。

即便连锁百强榜中已经不再有家乐福、麦德龙、好又多、欧尚、乐购的位置,但是,这个榜单中的外资企业,仍然不少。

商业综合体运营商永旺、丹尼斯,分别排名第22和26,便利店板块的罗森、711、全家,分别排名第40、47、60。最值得一提的开市客(Costco),排名第72。

而且,与榜单头部的那些中国零售商相比,在榜的这些外资零售品牌,发展状况都还不错。

沃尔玛门店数量没怎么变,但收入大增10%,沃尔玛超市在向下,可山姆会员商店向上。会员店的热潮,也给了Costco巨大的机会。

相比于山姆会员商店,Costco姗姗来迟、缓缓前进。2019年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首次落子中国内地,总共也只有5家门店(2023年末),是中国连锁TOP100中门店最少的一家,但销售规模达到55亿元,单店收入比胖东来都高。

罗森、711、全家,进入中国市场也没多少年,但它们的模式,早已被连锁零售行业奉为圣经。诸多中国本土新便利店品牌,每一天、Today、便利蜂、有家等,多多少少都带着711们的影子。

榜单显示,罗森门店6330家,销售规模14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2%、23.7%;711门店3906家、销售规模10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7%、30.0%;全家2707家、75.7亿元,也保住了增长。

永旺(00984.HK)和丹尼斯的业态,决定了他们更擅长单点突破。永旺成为武汉等城市的商业顶流,去年门店略降至91家,但销售规模提升16.1%至291亿元;丹尼斯成为郑州商业之光,也稳住了增长基本盘。

老牌连锁超市易初莲花,虽然业绩一直较为低迷,数次传言要退出中国市场或卖身,也早已从港交所退市,但在正大集团谢国民家族的支持下,一直坚挺,在连锁百强中仍然排名第43。

迭代

连锁行业的内忧与外患,无论本土、外资,不管国资、民营,都是一样在经历。但是,外资零售靠着更早、更快迭代,穿越周期。

家乐福、麦德龙、欧尚、乐购卖身,把传统业态甩给中国接盘侠,压力也传导给他们。苏宁、大润发、华润万家都已经体会过寒意了,物美打包麦德龙组成物美科技,试图重返港交所,结果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但是,外资零售商们并没有下牌桌,而是带着新思路之下的新业态,卷土重来。从家乐福式的以供应商为核心,切换至山姆会员商店和Costco式的,以消费者为核心。

2019年,来自美国的会员制超市Costco在上海闵行开出中国首店,当天人车排队的盛况,像极了24年前北京第一家家乐福、23年前的深圳第一家沃尔玛。一个新时代开启了。

优选极致产品,缩减SKU,以超低毛利率吸引消费者,最终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以会员费为主要盈利点之一,让Costco成为雷军等一众大佬争相膜拜的对象。

2023年,Costco的坪效、库存周转率分别是沃尔玛的3倍和1.5倍,凭借只有沃尔玛50%的毛利率,创造了更高的净利率和ROE。

如今,它们又开始影响中国连锁零售行业了。近年中国本土零售的当红炸子鸡胖东来,其实就是中国版的山姆会员店和Costco,不过它的本土化更贴近中国人。

中国诸多优势产业已经脱颖而出,但必须得承认,连锁零售,与外资品牌仍然存在代际差异。

中国连锁零售三四十年的模仿之路,已经到了必须要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的时候了。毕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胖东来身上。$永辉超市(SH601933)$ $高鑫零售(06808)$ $联华超市(00980)$

全部讨论

外资零售,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