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65回复:126喜欢:27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全部讨论

2021-10-14 15:45

海康的业务可以粗略的分为两大块儿:
1. 民用市场,主要以2万以下的小单,散单为主,收入大概占到60-70%(数据不大准确,太久没关注海康了)。这部分的业务是低毛利,主要靠分销商去卖。
2. 政府公安企业等行业用户,主要以雪亮项目为主,涵盖一些建筑的内部安防,包括门禁,道闸等低端产品。
楼主的问题问的比较大,想要谈的比较详细涉及的面比较多,我浅谈几个粗略优缺点,供参考。
1. 海康是做硬件出身的,在安防行业浸淫多年,优点是“深刻理解客户场景话”的需求,这点需要细细品,是全链条的能力;大华用的是跟随的策略。而华为想要颠覆,但是实际上对行业的理解和积累不行。在行业用户方面,客户接触的深度也是一个优势。劣势是软件能力不行,这点结合硬件公司这点一起品,“基因”不一样。
2. 行业用户方面,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小而美的方案需求越来越多,这点对于无论海大宇还是华为来讲都很难做,定制化的东西太多,所以更多的会做一些集成整合,也就是集成商的活,但是集成商的能力又是参差不齐。换句话说,客户软硬件都需要,这里也是为什么商汤在一些一线城市业务突破的原因。
3. 政府用户主要受财政预算因素限制,以及覆盖率限制。一些大的城市硬件设备新建已经做得比较完善了,比如深圳南山,每平方公里摄像头覆盖率已经非常高了,点位基本没太多死角,补点和硬件更新需求不大。二三线城市可用点位多,但是没钱去建。所以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比较重要,这点广州白沙的视频门禁项目做得比较好,政府没有花钱,但是建了。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很难复制,政府的项目周期太长了,受主官的影响太大。一把手工程
4. 民用市场主要依靠于分销商去卖,包括网络和线上渠道。就是两个字便宜,或者性价比。
第二点供应链完全国产化这点,海康的产品线很长,举个例子现在国内的服务器基本都是基于X86架构的,没法替,华为提出了鲲鹏,但是成本太高。举个例子深圳一个区内的政府学校医院想要全部替换,大概要花到3-400亿。2018年华为大概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安防领域做到了国产替换,主要是非服务器产品领域的。其实也不太难,就是小问题多,比如不用3M的胶水会导致漏水,供应链上面的厂家就得一家一家的去试。而光一个摄像头上面涉及的原件就有上千个。还有一些高端的光学元器件,国内好像还生产不出来。但是对于用户来讲,其实即使替换了一些非高端的元器件,总体感知不大。高端产品主要使用方还是以政府公安为主。这帮人要讲政治正确。

2021-10-18 09:41

简单来说就是,海康所服务的和即将会服务的客户们,目前正处于“吃饱“到”吃好”的过度阶段,海康要做的就是,继续满足那些想“吃饱”的客户,同时开始满足那些想“吃好”的客户。
所以你看到了海康的产品线的AI化、高清化、大数据服务、配合AI Cloud平台,应用了各种计算技术等等,名词都很专业,包括海康的创新业务的培育,你要知道,它们本质上是顺应发展的趋势为了帮助更多客户解决效率提升的问题而准备的。
未来海康的业务,实际上不拘泥于某一个行业,也不再拘泥于某一个领域(比如安防)。
客户基础需求都没解决的,帮他们先解决基础需求,比如安防等。基础需求解决了的,帮他们解决提升效率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海康非常看好EBG的业务未来的发展的原因,首先这个群体中有很多连基础需求都还没解决,其次这个群体未来在效率提升方面的需求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依然是那个熟悉的碎片化的场景,还是原来的味道。

2021-10-19 10:18

问海康威视风险点到底是哪些,蒋总你已经给答案了:供应链是否自主可控。这个就是最大的不可确定因素,不过董事长在股东会上说明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不可信自己思考了。
看了好多球友的留言,都提到了华为阿里腾讯等潜在竞争者,其实我个人认为都没必要。
1、视屏监控技术不是非要做到100分才能用,80分也能用。我们在脸部扫描进入园区的时候,即使几个人扫描不出来,可以用指纹识别,真不行,旁边不是还有前台么。如果为了100分的视屏监控要更换所有设备,成本太高,没有必要啊。这也是大华股份这么多年增长的原因之一所在。
2、AI数据和优秀的算法是数据喂出来的,没有数据支持华为在牛逼的科学家也没用。例如在养殖类企业中,我们通过摄像头采集家禽面部表情、生活习惯等等数据,分析、加工、处理数据,最终得出结论。这是长时间合作的结果,不是华为一来就能得出的数据。
3、不同的行业,就有不同的数据模型和算法,不是像手机,一个标准模型就可以搞定大部分人群了,视频监控行业很难。

对于海康威视来说,今天的股价还只是刚刚开始,3年内,海康威视总市值超十万亿,现在投入10万元,3年给你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