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的教训,信了锂电池“新技术”复合集液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7喜欢:0

复合集液体这个名词可能很多人很陌生,但是说到复合PET,大家就会想到了A股的宝明科技双星新材了。

虽然在这个方向上,我还小赚了点,但是对于这次认知的错误却很有必要反思。

众所周知,投资就是投确定性;炒技术就是炒趋势,产业趋势发展确定就是确定性。

2021年开始,复合集流体被锂电产业圈视为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被追捧,宝明科技适时宣布62亿建设PET铜箔,股价迎来大涨,一度上涨了近8倍。

资本的狂欢下让我放松了对产业研究的深度调研,虽然本着不懂少投的原则只是上了一小部分的仓位。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却不由的吓出一身冷汗,如果我没有好的资金管理原则,没有好的交易盘感,我一旦因此选了双星新材,或者说如今依然持仓,且对它还抱有长期的期待,很有可能会最终狠狠的痛一把。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反思的事情。

从概念提出至今三年,仍是空中之楼阁,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业内只有双星新材2023年发布公告取得了第一个订单,但后续就没有下文了。

即使是作为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宝明科技,对外宣称在2023年2季度量产,良品率到达80%,年报对应的收入也仅16.7万元,几乎可以忽视的收入。

其高调的噱头和实质的收入却大相径庭,暴露出这一技术的推进并不容易。

按照我对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新技术真的很好,一旦量产就必然会受到下游的追捧,即使前期成本较高,售价较高,也会基于提升竞争力的原因而进行购买。

但复合PET给出的情况显然就不是如此,宝明科技的复合PET在2023年量产至今仍未取得订单。

我深度的去调查过以后,我发现复合集流体很可能最终并不能够实现对传统的行业的替代,而且会是一个鸡肋的创新。

比如提到的安全性问题,有电池厂宣传用复合集流体后不起火不自燃,但实际情况是在过充、过热、大面积短路的情况下照样起火,

只是穿刺测试的时候有优势。因为铜、铝很薄很脆,很容易起火和自燃,复合集流体后适当减慢起火和自燃的过程和时间,该起火还是得起火。

除此以外其他的几乎没有明显的优势。

至于说复合集流体宣称的可以提高能量密度,本质上是因为重量轻了,而提高能量密度的,对于电池厂来说这是这点带来的密度提升,完全可以通过提升Ni的含量从而提高能量密度。

而且使用了复合集流体后,还会存在附着力、阻抗问题等问题反而会降低电池的整体功率问题。

同时由于复合集流体是一种新技术,设备需要定制,产能规模又还没法放大,量产技术还不成熟等原因会导致产品的售价相比传统的铜箔和铝箔要高不少,经济性也不足。

相比于厂家方面所宣传的可以有效降低电池成本、提高能量密度、增强安全性,具备更轻的重量和更小的体积等多重优势。

但也会受限于更高的电阻值和较差的导热性能,搭载复合集流体的电池快充性能较差,这与快充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也注定了行业发展不会太长远。

对于产业投资来说新技术固然值得关注,但是新技术能否发展成为产业趋势才是我们投资中最重要的事。

全部讨论

比歪歪一顿,不清楚就不要瞎说,搞的你比它自己还清楚

06-18 17:37

大哥你怎么看复合铜箔。没戏唱了吗

06-13 16:41

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