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银行理财那些不为人知的坑(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围基解密

投资者把银行理财机构当理财专家,但有些理财机构却把投资者当韭菜。

围基解密发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本想安安静静地持有个银行理财固收类产品享受稳稳的幸福,但却发现总有一款适合自己的“坑”。千挑万选买了银行固收类理财不但跑不过债券基金,连个货币基金的平均水平都赶不上。在银行理财规模最大的固收类产品存在种种把投资者当韭菜的做法:

案例1:收费高且遮遮掩掩。

某银行理财子的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费用竟然高达1%,还有20%的超额业绩报酬,而该产品近一年实际收益还是亏损的为-1.4%。该理财产品在40多页的协议书里注明了该产品收取的费用包括0.5%销售手续费、0.5%固定管理费、0.06%托管费、超过业绩比较基准区间上限的部分管理人还要提取20%超额业绩报酬以及可以在理财财产中列支的其他费用。但是在产品宣传页的基本要素里对这么高的收费却只字未提。这种在收费上遮遮掩掩又很霸道的做法,秒杀一众被广受诟病的旱涝保收的权益类基金,在信息披露存在严重误导和隐瞒投资者的问题。

案例2:一些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避实就虚只展示年化收益,不披露真实收益和实际持仓,让投资者吃哑巴亏。

比如某银行理财子的一些固收类产品业绩差业就算了,但是信息披露之不充分令人惊叹,不仅查询不到持仓情况,连一年内真实业绩的查询都成了奢望,无论APP还是官网整个基本的业绩就是找不到。其在自家官网和中国理财信息网上只展示了一个半年年化收益没有充分展示其过往实际业绩,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银协发〔2023〕71号)第四条明确指出,展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应当有助于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的规定。同时不符合《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在附件中对银行理财业绩展示有规范示例要求列出成立至今和某年的历史实际业绩的要求。这样的银行理财产品披露标准避重就轻,掩盖亏损真实情况,严重误导投资者。

案例3:一些带有“增强型”和“自动触发策略”等名字固收类产品当心,类似产品可能投资范围和风格比公募基金中的二级债基金还彪悍,而非投资者期待的纯粹保守风格,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了理财产品的坑。

银行理财绝大多数都是固收类产品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菜,对这类投资者而言赚多赚少还在其次,关键是不能亏,而如果对这类理财产品从名字上看不出历史过往业绩,名字上云山雾罩,产品说明书业不披露持仓情况,只是把投资范围写成80%投债券,20%投期权等产品的话,投资者就要小心了。这类产品并不符合风险厌恶投资者的口味,很可能会带来亏损。

《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有着明确的要求。如第四条指出,“展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应当有助于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真实、准确体现管理人的投资管理水平,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增强投资者对产品性质和特点的判断,有利于充分揭示理财产品“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信义义务特征。“

第十一条“如同时展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和业绩比较基准,应当将过往业绩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对比展示。”

第十四条“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只能展示该理财产品或本公司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不得刻意选择性展示理财产品特定区间或部分区间的过往业绩。对于同类或同系列理财产品,不得仅展示特定理财产品或部分理财产品的过往业绩。”

为了避免一些银行理财机构对该规定披露要求领会不到位,协会还特意在附件中明确举例说明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示例,对银行理财必要信息披露做了细致科学的示范。然而即便如此,有些银行理财机构的信息披露却放飞自我,避实就虚,对收费、真实业绩和持仓遮遮掩掩误导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