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生物-酶制剂、益生菌的长期发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 立足酶制剂、微生态主业,益生菌业务构筑发展新空间

公司前身为普康药业,成立于 2005 年 2 月 23 日,2007 年 11 月 21 日更名为康地恩药业,2011 年以整体变更方式发起设立股份公司,2012 年 11 月,公司增资收购控股股东康地恩实业的下属子公司蔚蓝生物集团,主营业务新增酶制剂、微生态研发、生产及销售。2013 年 9 月,公司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公司名称变更为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蔚蓝生物是国内生物科技领先企业。蔚蓝生物成立于 2005 年,主营业务包含酶制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动物保健品三大板块。主要产品包括(1)酶制剂,如饲料酶、工业酶、食品酶、生物催化用酶等;(2)微生态制剂,如畜禽微生态、水产微生态、植物微生态、食品益生菌、环境微生物等;(3)动物保健品,如生物制品、中兽药、兽用化药。公司以“生物科技还原生态世界”为宗旨,全程服务农业、食品、洗涤、健康、环保、生物催化等多个产业。

酶制剂、微生态制剂为公司主要产品。据公司公告,2022 年酶制剂/微生态/动物保健品三个板块的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 37.16%/22.13%/26.36%,其中酶制剂+微生态两大业务收入占比合计达到 59.29%;酶制剂/微生态/动物保健品三个板块的毛利润占比分别为 46.17%/21.21%/26.04%/6.59%,其中酶制剂+微生态两大业务毛利润占合计达到 93.41%。

公司坚定奉行“技术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开发力度,2018-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从0.70 亿元增长至 1.02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投入 0.81 亿元;2018-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实现 8.6%、8.85%、8.33%、8.77%、8.77%、9.20%,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采用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方式。目前,公司设有酶制剂技术中心、微生态技术中心、营养与健康技术中心、海洋与水产技术中心、兽用生物制品技术中心、国家动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兽药技术中心、兽用药物技术中心 8 大技术中心,及蔚蓝赛德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和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实验室 2 个实验室。同时,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20 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 60 家中大型生产企业、美国和欧洲等国外公司如 500 强企业 ADM、赢创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资源优势互补、技术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运行机制。

2 酶制剂:饲用领域率先迎来国产替代,核心菌种+技术平台打造核心优势
2.1 酶制剂反应高效稳定,下游市场应用广泛
酶经过提纯、加工后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叫做酶制剂。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制剂则是酶经过提纯、加工后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主要用于催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具有用料少、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降低能耗、减轻化学污染的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能源、制造、纺织、造纸、淀粉糖、洗涤剂及保健品等多个领域。
酶制剂的生产过程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过程:(1)酶的选择;(2)生产菌株的选择;(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构建高产菌株;(4)培养基及生产条件优化;(5)回收工艺优化;(6)利用稳定剂等方法增加酶的稳定性。在工业酶的选择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其特异性、反应速率、pH 值与温度、稳定性、抑制剂的效果以及对于底物的亲和力等,也可以通过改进生产酶的技术以适应工业生产中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条件(如温度、pH 值和反应动力学等)。在过去几十年的酶技术领域中,贡献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中固定催化技术的发展为开发更为高效、经济,且能够应用于工业、废物处理、医药、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催化剂提供了可能。酶的固定化指的是将酶和固定基质结合,使得酶能够在生物反应器中固定,且实现重复利用。固定化通常能够稳定酶结构,使得酶能够在极端的 pH、温度或特定有机溶剂等条件下工作,且获得高纯度的产品,还能更好地控制酶促反应效率和时间,这对于食品行业特别是涉及到易腐商品以及其他不稳定的底物,中间体或产品中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根据酶催化反应的类型将酶制剂分为了以下六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连接酶。其中,应用于工业生产加工中的酶大多是核糖核酸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等水解酶类,其中蛋白酶广泛应用于清洁剂和乳制品行业中,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则主要应用于淀粉转化、纺织品和食品等行业;食品工业中经常应用的酶还有脱氢酶类、氧化酶类、过氧化物酶类以及氧合酶类等,如乳酸脱氢酶、葡萄糖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脂肪氧合酶等,仅次于水解酶的应用。

根据下游应用可以分为洗涤用酶、技术酶、食品和饲料行业用酶四大类。酶对从底物到产物的转化具有高度选择性与高效性,且催化反应相对单一,根据下游应用领域,可以将酶制剂分为洗涤用酶、技术酶、食品和饲料行业用酶四大类,其中技术酶可以进一步分为纺织用酶、皮革用酶、造纸用酶等。

2.2 国内外市场快速发展,国际品牌高度垄断
2.2.1 国际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格局高度垄断
全球酶制剂市场快速发展,2019 年市场规模接近50 亿美元。生物产业作为21 世纪发展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近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各国纷纷制定国家生物战略,加速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而生物酶、工业菌种的开发作为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堪称生物制造的“芯片”,是解决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供给问题的关键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生物酶制剂技术水平获得快速提升,并加速向各行业渗透,并逐步实现对传统化工方式的替代,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提升。据中金启信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为 312.63 亿丹麦克朗(根据 2019 年美元兑丹麦克朗年均汇率 1:6.53 换算,约 47.88 亿美元);从下游来看,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全球酶制剂下游市场中,食品和饮料领域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达37%,接下来分别是日化、饮料、其他领域,占比分别为 23%、21%、19%。

全球竞争格局呈现高度寡头垄断格局。从全球市场供应格局来看,全球酶制剂主要集中在几大龙头企业中,其中诺维信占据 40%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其次是杰能科,占比约 25%,接下来是帝斯曼、德国 AB 酶制剂和比利时焙乐道(BELDEM)等,占比供给为 35%,整体呈现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格局。

2.2.2 国内酶制剂起步较晚,饲料酶制剂率先实现国产替代

我国酶制剂起步相对较晚,1995 年无锡酶制剂厂成立,是我国第一家酶制剂厂,最初主要以生产淀粉酶、糖化酶为主。随着酶制剂的需求日益增长,90 年代开始,国外酶制剂大公司纷纷到中国建厂和合资,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优良菌种以及新型酶制剂,我国酶制剂工厂从 60 年代只能生产单一品种,到 90 年代已经能生产 10 多个品种,行业整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恰恰也是海外工厂的进入,我国酶制剂工厂自 90 年代开始长期受制于诺维信、杰能科以及帝斯曼等跨国企业的垄断,自主化程度较低。

我国酶制剂产品逐步打破国际垄断,饲料酶领域已完成进口替代。国内酶制剂随着国内对生物酶研究的兴起,以及国内酶制剂技术的逐步提升,国内酶制剂企业逐步形成了自主生产的能力,实现了部分基础技术的突破,特别是在饲用酶领域,我国国内酶制剂企业不仅成功完成了进口替代,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且还成为少数几个出口创汇的饲料添加剂品种之一。据中金启信援引自中国发酵产业协会的数据,2009-2019 年,我国酶制剂产量已从 69.6 万标吨增长至 148 万标吨,CAGR 为 7.84%;2012-2020 年,我国饲料酶制剂从 8 万吨增长至 22.82万吨,CAGR 为 14.00%。

我国酶制剂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酶制剂公司主要有蔚蓝生物溢多利等,回顾国内酶制剂发展历程,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已经解决了很多酶制剂产品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与国际酶制剂巨头公司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而言:
(1)规模表达系统开发与保护方面:国际大型酶制剂公司普遍将规模表达系统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开发和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从细菌到真菌的一系列表达系统,并受到专利和商业机密的双重保护。例如,国际领先企业诺维信和杜邦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木霉、黑曲霉和芽孢表达系统,表达水平高,广泛应用于食品、洗涤等领域。由于上述表达系统的优势,跨国公司在食品酶和洗涤酶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
(2)蛋白质工程改造技术方面:诺维信、杜邦等国际大型酶制剂企业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对大部分饲料酶、洗涤酶、纤维素酶、淀粉加工酶、烘焙酶等进行了改性,提高了这些酶的耐温性、耐酸性、蛋白酶性和酶活性等性能,并开发了饱和突变技术、分子进化技术等蛋白质改性技术,其中许多关键酶的绝大多数氨基酸位点通过专利保护形成壁垒;
(3)发酵工艺方面:国际一流的酶制剂公司积累多年,积极投资了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同时配备了全自动发酵提取设备、检测仪器和自动化软件控制系统,发酵水平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我们横向比较了国际酶制剂龙头公司诺维信,以及国内酶制剂代表公司蔚蓝生物、溢多利的研发投入、毛利率水平的数据。2018-2022 年,诺维信、蔚蓝生物、溢多利平均研发投入分别为 2.74 亿元、0.96 亿元、1.11 亿元,平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3.06%、8.67%、6.49%,平均毛利率水平分别为 56.2%、47.28%、36.25%。可见无论从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还是毛利率水平方面,国际酶制剂龙头公司诺维信均与国内酶制剂代表公司蔚蓝生物、溢多利存在显著的差距,未来国内酶制剂企业仍存在较大成长空间。

2.3 蔚蓝:技术+平台领先布局,核心菌种铸造公司核心优势
酶制剂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酶制剂的研发工作,取得了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公司已拥有新基因和微生物资源筛选技术、蛋白质表达系统改造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发酵工艺及后处理技术、饲料营养价值体外评价技术、包衣微丸制备技术等核心技术,在行业内具备较高的研发水平和技术优势。

酶制剂是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芯片”,而表达系统就是制造芯片的“光刻机”,构建表达系统是微生物生产菌株开发的核心,是产品由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生产的关键。公司持续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已构建了里氏木霉、毕赤酵母、黑曲霉、芽孢杆菌等四大高效蛋白质表达系统及对应的规模化发酵体系,搭建了行业领先的高通量筛选工作站,并建立了通用型的高通量基因筛选大数据模型与蛋白质工程改造等核心体系,大幅提高了酶制剂的催化效率和工业应用属性,提升了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公司在深化饲料酶优势的同时,还在不断加强在工业、食品、能源、生物催化等领域的拓展,持续开发新产品,在部分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

3 微生态(益生菌):菌粉上游高度垄断,携手国际领先企业布局生产

3.1 益生菌是微生态制剂的代表性产品,应用前景广阔

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类,依照种类可以分为乳酸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酵母菌属、低聚糖类以及微藻类等。微生态制剂主要是指从动物或者自然界分离、筛选、鉴定或经由生物工程人工组件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菌的供人、动物、植物使用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广义上来讲,微生态制剂既包括有正常的微生物成员(即益生菌),还包括一些能够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所需物质的制剂,如低聚糖等益生元等;狭义上来讲,微生态制剂即指益生菌制品。
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调解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结构,排除致死菌和条件致病菌侵袭,并在调整微生态失调、生物拮抗、代谢产物、增强免疫、促进机体营养吸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有安全性高、无致病性、毒副作用小及生物功能齐全的特点,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前景十分广阔。
益生菌是目前研究最为火热的微生态制剂产品,下游应用非常广泛。按照2001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提出的益生菌定义,益生菌是指当摄入足够数量时,会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发酵乳品、乳饮料、休闲零食、膳食补充剂、日化用品及动物饲料等多个领域,产品品类丰富。

从产业链来看,益生菌上游为食品大宗原料,下游对接食品饮料、营养保健品等 toC 生产商。益生菌上游主要为葡萄糖、蛋白粉、蔗糖等发酵原料生产商,均为常见的大宗食品原料,供应充足且价格稳定;益生菌下游客户则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生产商、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生产商、功能性食品生产商以及宠物食品生产商等。随着消费者对益生菌产品的认可度逐步加深,下游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企业为追求产品差异化会逐步开发益生菌系列产品,下游客户需求正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

3.2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菌粉端由国际品牌主导
3.2.1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众多企业纷纷入局
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 年市场规模已达 512 美元。随着消费者对益生菌产品的认知越来越强,益生菌产品不断出现,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根据《2021 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援引自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 512 美元,2025年预计将达到 771 亿美元。从区域发展来看,益生菌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大区域,据《2021 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 年美国、意大利、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为前五大益生菌市场,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益生菌消费规模世界占比将达到 25%以上,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益生菌消费市场,政策+消费环境利好发展空间充足。我国益生菌行业起步较晚,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相对落后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地,但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国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加之国内电子商务、社交电商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国内益生菌行业规模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据《2021 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国内益生菌产品的市场规模已达 532 亿元;但从人均消费量来看,2019 年我国人均益生菌补充剂消费量仅有 0.4 美元,对比意大利(人均 10.6 美元)、美国(人均6.8 美元)、澳大利亚(人均 6.3 美元)等发达国家,我国益生菌市场未来发展空间较为充足。

后疫情时代益生菌关注度持续提升,企业纷纷加码入局。2020 年以来,国际卫生事件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营养健康更为重视,其中益生菌产品因具备肠道改善、增强免疫等功能迅速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益生菌产业也在特殊时期迎来快速增长。益生菌作为营养食品及大健康产业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众多老牌企业,如杜邦、科汉森、拜奥等不断加大对益生菌的投入研发,此外众多企业也在 2020 年开始全力进军益生菌产业,如丹麦诺维信、日本 Teijin 集团等。同时,国内也呈现出“头部企业持续深入、创新品牌百花齐放”的格局,如原料端:2019年蔚蓝生物、2020 年科拓生物等益生菌企业的上市;食品领域:蒙牛推出的自由乳双歧杆菌 M8 菌株并应用于酸奶及儿童奶粉;医药领域:上海医药信谊药厂用过 药 品 培 菲 康 中 的 长 双 歧 杆 菌 CMCC P0001 开 发 非 药 产 品 ; 电 商 平 台 :WonderLab 等通过营销创新获得广泛认同。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的竞争核心在于益生菌专利,包括益生菌专利、生产技术专利等。益生菌菌粉在制备过程中,每一道工序对于技术、环境条件都具有极高的要求,PH、温度等稍有不同便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益生菌行业一直以来都将高密度、高活性、高稳定性作为产品生产的重要衡量指标,而生产厂家为了达到上述指标,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探索不同工艺不同环节的技术创新,以实现最佳生产条件。正是因为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对企业的诸多要求,益生菌行业本身具备很强的知识产权壁垒、技术壁垒、准入壁垒和资金壁垒,而益生菌产业链上游的竞争核心,本质即在于益生菌专利(益生菌菌株专利、生产技术专利等)的竞争。
(一)知识产权壁垒。益生菌相关的知识产权是企业开展益生菌制品业务的核心,也是保证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的关键。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 2010)》,“未经人类任何技术处理而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由于属于科学发现,不能被授予专利权;只有当微生物经过分离成为纯培养物,并且具有特定的工业用途时,微生物本身才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课题”。因此,企业要想获得益生菌相关的专利权,一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基础科学研究发现新的菌株;另一方面还需证明菌株的工业用途,这也就意味着申请益生菌相关的专利需要经历一个专业且规范的长期过程,企业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实验论证过程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
(二)技术壁垒。发酵培养、干燥以及菌种的保藏与筛选是益生菌菌粉生产的关键环节。益生菌菌粉的制备环节共分为 4 大环节——发酵预处理、接种及培养、发酵后处理以及干燥处理,其中又可以分为 9 个具体步骤:原料核算、称量溶解、灭菌、接种预发酵、接种发酵、离心浓缩、菌体保护和干燥,在菌粉纸杯结束后即可进入成品处理的环节。而在菌粉的生产过程中,发酵培育和干燥是最为重要的两道工序,主要会影响到益生菌的活性、稳定性等;而在投入生产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生产菌种的保藏与筛选环节也是影响菌粉质量的关键。
(1)生产菌种的保藏与筛选:菌种资源库可以为后续功能性益生菌开发提供研发基础,而优质菌株为益生菌产品品质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许多知名益生菌企业均拥有自己的菌种资源库,像蔚蓝生物菌种银行可容纳 10 万株菌株,已形成万株菌种资源库、基础研究、工艺研究和应用研发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菌种资源库的主要意义在于企业可以从该库中,通过基因组学鉴定、胃酸胆汁耐受性评估、肠道黏附性评估、稳定性评估以及菌株来源及历史等方式/角度来筛选潜在的益生菌。

(2)发酵培养:常见的益生菌发酵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固态发酵法和液体深层发酵法。固态发酵法属于传统发酵工艺,接种位置在固体培养基,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管理粗放等特点,但发酵过程容易受到杂菌的污染,菌体含量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液体深层发酵法则属于现代发酵技术,接种位置在液体培养基,设备较为复杂,具有管理精细、无菌操作,易于控制菌体含量,产品质量稳定的优点,是当前工业化的主要生产方法。
(3)干燥:益生菌的传统干燥工艺主要为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如喷雾冷冻干燥、折射窗干燥、电流体动力学干燥等。

(三)准入壁垒。2012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食品级益生菌生产企业公司,首先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获得特定食品类别的生产许可;其次,在食品生产过程的原料采购、加工、产成品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都相需要符合《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的要求,所生产的产品需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的污染物限量要求。出席之外,众多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小猴能力、提高品牌的认可度,还通过了 ISO 9001 认证、ISO 22000 认证、清真食品认证(国际 Halal 认证)等产品质量认证。如无法达到备案要求或得到相关质量认证,企业产品无法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四)资金壁垒。益生菌原料菌粉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在益生菌培养、分离环节需要购置先进的发酵罐、离心机以及配套设施,生产车间洁清度需要达到10 万级以上;贮存环节需要温度低至-18°C的恒温冷库;益生菌终端消费品混合包装环节需要购置自动化的混合器设备,生产车间洁清度同样需要达到 10 万级以上。因此,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益生菌制品的生产、贮存以及包装,这也是益生菌行业的重要壁垒所在。
3.3 下游主要为功能食品,新领域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充足
益生菌下游应用非常广泛,下游需求主要聚焦于功能性食品方面。益生菌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含发酵乳品、乳饮料、膳食补充剂、休闲零食、日化用品及动物饲料等多个领域;从应用场景来看,益生菌产品又可以细分为乳制品及其他发酵食品、药品及保健品、动植物用益生菌三大类产品。

3.3.1 益生菌食品饮料:乳品及奶粉为益生菌

下游主要动力, 发酵乳制品(主要是酸奶):国内益生菌产业重要的增长动力之一。发酵乳制品是益生菌食品饮料的主要赛道,其又可以分为发酵乳和发酵乳饮料,其中酸奶是最为常见的发酵乳,而养乐多小红瓶则是最为典型的发酵乳饮料。据 Innova 数据,全球酸奶市场(包括乳制品和非乳制品)规模在 2021 年显著增长,首次超过 1000亿美元;据欧瑞国际数据显示,我国酸奶产品的销售额从 2012 年的 456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2200 亿元;同时酸奶在整个乳品市场中的占比也在逐年增长,预计到 2024 年将进一步提升至 42.22%。

市场竞争激烈,多个品牌纷纷升级推新。从市场格局来看,全球范围内益生菌老牌 玩 家包 括 达能 、 养乐 多、 可 尔必 思 等企 业 在原 有产 品 基础 上 不断 升 级,Chobani、GoodBelly 等初创企业也在迅速崛起;国内的乳品、饮料企业也纷纷推出了主打益生菌的产品线,比如冠益乳、畅轻、每益添、优益 C 等;且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市场上售卖的益生菌活菌数宣称已达百亿级。此外,新兴的乳制品产品如奶酪、冻干奶块中也逐步出现了益生菌的身影。
婴幼儿奶粉:配方奶粉迈入提质时代,利好益生菌等高端成分添加。随着出生率下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量逐步降低,但与此同时婴幼儿奶粉也迈入高端化提质时代。此外,母乳寡糖(HMO,一类特殊的结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肠道友好菌的生长)也逐渐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崭露头角。

特医食品:发展一片蓝海,多家企业布局。由于我国有大量需要临床营养支持的人群,特医食品市场呈现一片蓝海,而截至 2021 年国内已获批的特医产品中,仅有雀巢小安素添加了乳双歧杆菌 Bi-07 和嗜酸乳杆菌 NCFM 两种益生菌;境外的特医食品,包括 BioGala、Biomed 等品牌也有以益生菌为主要功能原料的特医列产品。此外,2020 年 6 月,美国 Pendulum Therapeutics 公司宣布推出其针对 2 型糖尿病的益生菌特医食品——Pendulum Glucose Control(PGC),是首个添加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 菌)的益生菌,据介绍,该益生菌产品能够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A1C 和血糖峰值。未来随着益生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更多元化、专业化的益生菌类特医食品也将陆续推出。

3.3.2 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发展迅速,市场潜力较大
国内益生菌补充剂市场发展迅速,新兴领域潜力充足。2020 年以来,消费者对营养保健成分的需求大幅增加,以益生菌为代表的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也迎来快速增长。按照 Kantar 援引自《2022 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的数据,2021 年中国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为 193 亿元,预计到 2024 年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310 亿元,2021-2024 年期间的 CAGR 高达 17.61%;此外,根据Kantar 的数据,益生菌膳食剂无论是在传统肠道健康,还是在一些新兴的赛道如女性健康、胃部健康、口腔健康以及精神健康等均发展迅猛,未来发展潜力充足。

外资品牌占据线上市场,国内企业纷纷入局。从销售渠道来看,国内线下需要“蓝帽子”申请的药品市场主要由国内品牌主导,而外资品牌则更倾向于绕开需“蓝帽子”申请的药店渠道转而进入电商国际平台进行销售,如 Life-Space、Culturelle 康萃乐、Bio-E、Biostime 合生源等品牌进口额较大;国产品牌也在积极发力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像乐力、碧生源等健康食品企业纷纷入局;此外,如江中、同仁堂等药企也相继推出了益生菌补充剂类的产品。

3.3.3 益生菌药品:不可忽视的重要分支,下一代益生菌迎来发展
除了益生菌食品以外,益生菌药品也是益生菌终端产品中不可忽视的分支方向。随着相关临床数据的积累,益生菌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愈发清晰。就益生菌的临床研究来看,可以以 2010 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益生菌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免疫和儿科适应症方面,这也是当前传统益生菌药品所针对的主要适应症;第二阶段的益生菌临床研究则开始出现一些新兴的适应症,如代谢疾病、神经/精神以及妇产科的相关疾病,并有研究开始探究益生菌在癌症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在这些前沿研究的推动下,活体生物药即下一代益生菌/二代益生菌正逐步浮出水面,成为新一类益生菌药品。

3.4 先发优势凸显,携手国际领先企业布局生产
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微生态领域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公司是国内首家通过欧盟 FAMI-QS 质量认证和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的微生态产品的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公司,公司产品已拓展至水产、植物、营养与健康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部分产品已出口到欧洲、亚洲及周边国家。

研发方面,已形成包括万株菌种资源库、基础研究、工艺研究和应用研发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建立具有蔚蓝生物特色的 M-H-R 微生物菌株筛选鉴定技术平台,在微生物种质资源挖掘、菌种库构建、功能性菌种开发、产品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在工艺研究和自动化、规模化发酵生产方面也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开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和水产等多个领域。另外由公司发起成立的微生物菌种产业应用中心拥有可容纳 10 万株菌株的菌种银行,设有超低温冷冻保存室和-20°C及 4°C冻干保存室,可充分满足不同生境来源微生物菌株保藏和研发需要,将逐步发展成为集微生物菌种资源集成、信息共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应用技术的合作对接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在食品益生菌方向,公司组建了营养与健康技术中心,目前已形成了菌种鉴定、功能验证、分析筛选、菌种改良四大研发平台。在队伍培养上,形成了一支人员数量适中、学科背景和学历梯次合理的科研团队,做到了多学科背景交叉融合;在研究成果上,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株 16 株,涉及功能包括缓解胃肠不适、改善皮肤状态、延缓衰老、增强骨骼健康、增强免疫功能、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抗菌消炎等。据 2023 年中报披露,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公司已申请益生菌相关发明专利 62 项和实用新型专利 17 项、PCT 专利 6 项,目前已授权专利 28 项,发表文章 20 篇,其中 SCI 文章 18 篇,累计影响因子 43.89,主题涵盖益生菌膳食补充剂、护肤品功能性原料、食品安全预测技术和产品应用设计创新等,这些都为公司营养与健康相关业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基于酶制剂的平台优势,蔚蓝生物携手国际强企ADM、赢创合作布局益生菌产品生产。
(1)食品益生菌方向:公司与世界 500 强 ADM 共同设立艾地盟子公司,主要进行食品益生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广。据公司公告,艾地盟工厂新建功能性益生菌菌粉原料产能 100 吨,益生菌液体产品产能 100 吨。而根据公司于 2023 年11 月 3 日发布的《关于全资子公司暂停对外投资的公告》, 该项目已暂停建设,后续将根据合资公司经营计划进行调整;我们认为,尽管合资公司建设暂停建设,公司与 ADM 合作的其他方向合作项目仍在正常推进中,长期来看,ADM 作为人类营养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此次合作有助于公司益生菌产品的国际化工艺提升和应用推广。
(2)饲用益生菌方向:公司子公司山东蔚蓝与赢创中国共同设立赢创蔚蓝子公司(其中蔚蓝持股 45%),主要合作模式为:山东蔚蓝接受合资公司委托,以贴牌加工的方式独家为合资公司生产 GHS 产品(主要包含饲料益生菌产品)。合资公司将借助赢创集团在动物营养领域广泛的海外销售网络和销售能力,在大中华区(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销售 GHS 产品,合资公司预计 2024 年一季度投产。我们认为,赢创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公司,合资公司未来将充分利用两大公司科学养殖的技术力量,提高产品竞争实力;与赢创集团的合作,亦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