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人吃“财政饭”?破解“卖地难题”,央行、财政部开始行动

发布于: iPhone转发:10回复:89喜欢:31

澎湃发了一篇文章,谈到了“财政供养人员”这个概念。

作者叫陈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财政供养人口,狭义来说,只算公务员。

广义上看,还包含公立机构的教师、医生、环境卫生人员、还有省级财政、地市级,甚至县市级财政供养的人口。

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财政部2012年的数据显示,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估计总人数超过1000万。加上这部分人口,到2014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超过6400万。

7年时间过去了,规模变大了多少?

第一步,算公共机构人员。

在2014年,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17万,7年来,全国大约增加了10多万公务员,总数接近730万。

还有,教师总数比2014年1514.1万人增加276万人,全国卫生人员总数比2014年增加了323万,仅这两项,7年中就增加了600万人。

第二步,算街道、社区、村委会。

2020年民政统计显示,中国有51.7万个村委会,11.1万个社区,总计62.8万个社区,全国村民小组376万个。

社区和村委会是在2012年时纳入财政供养范围的,2014年以来,村民小组也逐步开始纳入。

按每个社区供养8个人员,每一个村民小组负责人以2人来算,新纳入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至少超过770万。

第三步,算新设机构。

这一类主要是指非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属于典型的准财政供养人口,比如交通协管员、城市管理协管员、地铁工作人员,最近这些年增长也非常迅猛,保守估计在300万-600万之间。

把这几部分全部加起来,最近7年时间,财政养活的工作人员,增长了1600万左右。

加上2014年6400万的基数,答案很明显了:财政供养人员可能超过了8000万。

规模算出来,接下来,关键的问题是:地方财政的钱,从哪来?

两个字:土地。

中银国际朱启兵12月份有个报告,其中提到: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的下行和财政保障职能的增加,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中的重要性在逐步攀升。

2020年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地方广义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一度超过 44%。

2021年1—10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地方广义财政收入比重,仍接近37%;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所安排的支出,占地方广义财政支出(预算内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比重超过23%。

大家也可以换句话理解:接近一半的地方财政,要靠土地出让,也就是“卖地收入”。

这就形成了“卖地困局”。

城市扩张总是有边界的,房价上涨、居民加杠杆、房企高周转也都是有极限的,一直靠土地出让,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克而瑞的报告显示,在2021年,全国300城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22.7亿平方米,较2020年下降了22%。

重点不光是降幅,而是释放出的信号。

这是过去5年以来,全国卖地规模首次出现下降。

2020年的时候,即便有疫情影响,全国卖地规模也达到了惊人的29.1亿平米。

29.1-22.7=6.4,在2021年,300个城市卖地总规模直接降了6亿平米。

假设100平米一套房,6.4亿平米就是640万套房子,按三口之家来算,够2000万人住了。

600万套房子的需求,说没就没了。

如何破解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

这是个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一直也没有找到破局的办法。

说一千道一万,无非就是“开源节流”这四个字。

节流大家都懂,无非是缩减财政开支,过“紧日子”,最近几年减税降费、压缩开支也一直在推进。

关键还是“开源”,从哪里开?怎么开?

事实上,央行和财政部已经有了明确的行动计划。

央行这一块,主要是用信贷工具做“指挥棒”,推动产业转型。

去年11月份的时候,央行推出了碳减排工具,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会带来极大的资金支持。

碳减排支持工具,不仅仅是多增了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而已。

更意味着:中国的货币-信用体系重构,双碳、绿色经济,即将替代过去地产的作用,成为主要的增量引擎。

《金融时报》1月底的报道指出,收到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的银行开始按照人民银行要求,陆续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记者获悉,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资金102.67亿元,中国农业银行获得资金113.68亿元。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

只要资金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绿色经济、双碳相关行业,摆脱房地产依赖也就是迟早的事。

财政部这一块,主要是推进房地产税试点,为地方开辟“新收入”渠道。

去年高层明确要推进房地产税试点,试点期是5年,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在全国范围内以法律形式落地。

按财政部1月份对房地产税的表态,2022年将会继续推进房地产税试点,大概率会落地。

前段时间,厦门统计局撤掉的一篇文章,其中明确提及“做好房地产税试点落地厦门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令人浮想联翩了。

加上去年参加房地产税座谈会的几个城市,也就是上海、重庆、深圳、杭州、苏州、济南,整个市场都对房地产税落地的预期很高。

有经济学家做过测算,目前房地产总市值在400-500万亿之间,假设三套及三套以上的税率设置为5%,再假设房地产总市值不变,这块可以撬动的税源高达2.1-2.5万亿。

日子就是问题叠加着问题!

过去10多年,我们要的是高增长、高效率,不可避免对房子、土地、债务产生了“路径依赖”。

未来10年,我们要的是高质量、高精尖产业要变,思路要变,收入来源也要变。

$双创龙头ETF(SH588330)$ $创业板50ETF(SZ159949)$ $医疗ETF(SH512170)$ @工银瑞信王鹏 @华安基金-许之彦 @工银瑞信基金

精彩讨论

巴芒之万一2022-05-25 08:22

机构臃肿,闲人太多,百姓不满!

凡人修仙甲2022-05-25 08:22

至少3倍,因为还有家人

贤惠的盈利天使2022-05-25 08:26

勤劳而不富有的根

全部讨论

2022-05-25 08:22

机构臃肿,闲人太多,百姓不满!

2022-05-25 08:22

至少3倍,因为还有家人

2022-05-25 08:26

勤劳而不富有的根

为啥总是想着开源节流?不考虑精兵简政?

2022-05-25 08:55

问了下办公室同事,以前的工作2个人就能做完,现在要7个人,怎么可能不增加财政饭碗?

2022-05-25 08:10

有些人生来在罗马,
而有些人生来就是牛马

5%的房产税,房价还能维持原状绝对是腰斩再腰斩的节奏。

2022-05-25 10:03

财产不可以公有,权力不可以私有,两样都占,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