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访圣湘董事长戴立忠:推动精准医疗,惠及百姓健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1713-4期文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临床医学发展迅速。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系列举措的落地,我国临床医学治疗水平不断提升。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畅聊体外诊断技术、精准医疗等两会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网访谈节目《海聊》特别推出“两会特辑”,聚焦两会重要议题、海内外关注热点。针对网友在两会期间很关注的医疗健康领域,节目特别采访了生命科技领域代表戴立忠,聊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网页链接

戴立忠代表从中国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精准医疗”为老百姓看病带来利好、海外侨胞看好中国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看法。

与此同时,3月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也推出专题报道《圣湘生物戴立忠:提升微生物检测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

报道详细介绍了戴立忠代表针对我国药占比过高、细菌耐药现象突出等问题提出的四点改善建议:

扩大精准检测应用场景

目前动物养殖业是抗生素排放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从全健康角度出发,建立规范兽用抗菌药精准使用与监管方案来指导养殖业用药,研发新型精准检测技术手段,切实落实兽用微生物耐药精准检测规范与监管,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遏制相关耐药。

此外,各类药物滥用与耐药的难题更需从临床诊疗规范和树立医务人员的科学理念解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规范和切实落实临床病原学检测的方法学,以及促进精准用药的具体措施。

落实感染性疾病诊疗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首先,建议由一线临床科室(如儿科、呼吸科、感染科等) 作为牵头部门,与医务、信息、检验等相关科室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建立本机构工作和评价机制,设定本机构感染性疾病核酸检测覆盖率及提高病原学核酸检测百分比目标,按季度、分科室进行数据分析、反馈、改进,同时设置激励惩罚制度,落实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其次,积极组织或鼓励医疗机构成员参加国家和省级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相关培训,重点加强本机构儿科、呼吸科、发热门诊等科室医务人员对呼吸道病原认识、新诊断技术的应用、标准化采样以及临床诊治。

再次,对呼吸道类感染性疾病加强门急诊的监测,加快门急诊新技术的应用,完善流行性疾病的上报工作,推动疾病的精准诊治,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效遏制微生物耐药。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病原检测软硬件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

首先,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文件,指导新冠抗疫建成的13000多家PCR实验室完善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能力,鼓励提升病原检测项目在基层医院的使用比例。

其次,对于乡镇、社区等基层医院,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采购相关POCT类检测设备,为基层储备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高发疾病精准诊疗检测能力。

同时,国家投入相关专项基金,通过对基层医院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及医学学术活动,提升基层应对各类常见病原与疾病的认知以及精准诊疗手段的临床应用能力,鼓励基层机构检测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临床检测能力,做好病原检测能力储备,完善PCR上岗人员的上岗指导,让以新冠为核心的PCR实验室转换为以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为核心的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中心,从而应对其他传染病挑战,包括艾滋、结核、乙肝、丙肝、呼吸道传染疾病等,从而让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促进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完善,让精准医疗与高质量医疗深入基层,造福百姓。

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优化物价、医保申报机制

对于临床价值高的创新技术项目,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创新型项目物价、医保申报路径等问题,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申报的准入,提高准入效率。如医疗机构在引入新的临床检验项目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审核程序,优化流程,便于符合临床需求的检验项目及时得到应用,确保创新型项目开展有法可依。

其次,稳妥有序试点探索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发病率高、检测频次高的项目,逐步推进技耗分离政策,规范各地收费统一化、标准化,同时可引入商业保险,与国家医保互补,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报销力度,推动新技术更快地普惠百姓。

---The End---

欢迎点击关注

喜欢就一键三连,点赞,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