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证券类媒体总是写错新药新闻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8回复:22喜欢:15
10月11日看到一条所谓独家消息:《信立泰国家重大新药获生产批件》

时报怀新特供独家获悉,信立泰(002294)国家1.1类新药阿利沙坦酯片获国家药监局寄发生产批件。这一新药是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项目。

信立泰于2012年10月斥资3.4亿元从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公司购买这一新药。资料显示,阿利沙坦酯片作为降血压新药,疗效不劣于氯沙坦钾。近年,氯沙坦钾及其复方制剂全球销售额每年约36亿美元。(下略)

这是一条事实完全错误的消息。信立泰截至10月11日还未申报过阿利沙坦酯片的生产批件,申报的是阿利沙坦酯原料药的生产批件,没申报自然不可能获批,此为事实性错误。

即便谈写作逻辑,信息来源为国家药监局邮寄给公司批件,但邮寄批件50%的几率亦有可能是不批准,在没有列举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就推测寄发生产批件,又为一种失实。

本来以为是偶然现象,经朋友提醒又想到一条两个月前证券时报的消息:《安科生物乳腺癌单抗药将临床试验》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安科生物(300009)注射用重组人HER2单克隆抗体已经通过药监部门的检验,在履行相应审查程序后,即可获得临床试验的批件。安科生物的这一新药用于治疗乳腺癌,目前国内的乳腺癌药物多以进口药居多,国产药很少,兰生股份的同类药已进入临床三期试验。(下略)

结果又是一条事实完全错误的信息。当晚安科生物发公告澄清目前正在样品送检阶段,并未通过检验。事实上,当天确有安科生物申报的批件状态发生变化,但内容却是为已有品种重组人生长激素新增适应症。

过了不到一个月,上海证券报也重蹈覆辙,写了《安科生物单抗新药获临床批件》:

记者从国家药监局获悉,一款由安科生物申报的生物制品新药于13日取得临床批件,办理状态显示制证完毕,已发批件安徽省。据悉,该获批品种为公司与上海康岱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人源化肿瘤单抗”新药。安科生物表示,该注射用重组人HER2单克隆抗体一旦量产,年产量可达40000支左右,参考目前市场同类产品HER2人源化抗体的市场定价(按1.5万元/支),年产值可达6亿元。(下略)

一个“据悉”,就把信息来源的交待糊弄过去了,令人汗颜。

——————————————————


去年开始,由于医药板块颇得资金青眼,市场对上市药企新药获批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公共媒体介入这一领域的报道也是形势使然。然则专业度缺失逐渐使得新药报道沦为一场造势游戏,且不阴谋推测资金与媒体是否“私相授受”,但公共媒体在新药注册程序上的查证能力目前看来无力支撑真实客观的报道。

如果将上述问题归于客观问题:即公共媒体记者的天然非专业性。那么,记者在处理新闻时的不严谨态度则是新闻专业操守的问题。拿上述第一个例子来说,记者甚至未能向相关上市公司做基本的求证,就断言已经获得生产批件,光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而言,也与合格记者相距甚远。

或许有点杞人忧天,但上述媒体发布了错误报道后,并没有发布更正或致歉,上市公司的回应也并不强硬。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一向不透明,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多以为是上市公司故意隐瞒,同时又怀疑媒体得到的“内幕消息”确有其事。如此不仅使得今后公众在查证公司历史时陷入迷茫,更会加重国内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信任缺失。

出于和杞人一样的偏执,在此本人根据对药品注册的基本了解,提出一些容易令人误解的表述,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若有错漏请不吝拍砖:

典型例子:“国家药监局显示某药品批件已经审批完毕(或进入在审批,或待发批件),因此某公司即将获得某药品的临床批件(生产批件),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即将上市)。”

误解一:国家药监局的邮寄批件中并不显示品种名称,只有批件名称;如果新闻无法交代从何种渠道查证了品种名称,那品种名弄错就有可能,如上述第二个例子;

误解二:已经进入审批完毕等程序,并不能表示公司即将获得相关品种的批件。就像法院的判决书一样,光从是否下发判决书无法判断结果,也就是说,下发批件有50%可能性是通过、也有50%可能性是不通过。因此无法据此直接判断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或即将上市。这个错误在证券类媒体的多个报道中重复出现。

误解三:另一个基础问题就是药品原料与制剂、药品临床批件与生产批件的区别。在此就科普两句话,原料就好比奶源地奶牛产的鲜奶,制剂就是直接喝的光明牌牛奶,两者的获批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而临床批件就是说药品给动物吃效果不错,可以在人身上试验,试验期最少两三年;生产批件就是人吃了也不错,可以上市销售,那就是真正能带来销售的。

尽管只是一个做医药信息的外行人士,我仍然冀望在专业信息上的平等分享与真实客观,望能得到同道的些微支持吧。

以上~

全部讨论

2013-12-28 22:45

2013-12-20 19:45

学习!

2013-10-17 11:21

引以为戒,避免误导

2013-10-13 08:27

记得之前某知名周刊记者问我对某某业务怎么看,我就说怎样怎样,然后文章就出来了。记者除非是行研,要不专业性始终是问题。

2013-10-12 22:29

专业性不够是媒体通病,了解了这些媒体记者的年龄就知道了,阴谋论大部分是臆想。

@钟柏森 请赐教解读!

2013-10-12 14:11

楼主所列现象离俺的梦想不远了:造假有法律保护,打假有法律制裁。

2013-10-12 13:42

@大智慧通讯社 被表扬了

2013-10-12 12:37

大智慧医药团队这方面做得不错。

2013-10-12 12:11

大智慧还是比较靠谱的,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