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五条”解读:到底是谁在忽悠?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感谢大圣导师“沈毅”的供稿:laoshen528 。 文章为大圣股事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昨天老沈谈到“刘五条”字字有深意,到底有何深意呢?让我们逐条来解读一下。

一、牢牢把握任何时候都坚持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理念,绝不手软动真格的;近期,自恒大系横空出世以来,市场似乎感觉到监管的调门比此前降低了不少。市场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敢封板的资金开始多起来了。而原先动不动就“问询”的监管行为似乎也不见了。此前的“最严监管”难道只是夏日里的一场阵雨?还是监管的风向随时会变?那么从刘士余此番的表态来看,所谓的“监管”只是一柄尚方宝剑,是按需使用的。

二、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本底线;这上刘士余任期内的首要任务,这条“基本底线”也就成了他官场生涯的生死线。“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市场有崩塌的空间,这也就是说,市场涨得越慢、越少,就越安全、越不可能发生系统性的风险。而国家队适时适量的减仓行为,既能控制行情的节奏,也有了在必要时刻出手的资金准备。再加上第一条的尚方宝剑,那么市场的运行节奏你应该能懂了吧?

三、始终坚持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放在突出性地位,尤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是中国证监会的使命,中国资本市场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变成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这是A股市场20多年来始终延续着的最大的忽悠。从A股市场开设的目的,到A股市场极不平等的各种制度,无不以鱼肉中小投资者为其本质。我们见过太多打着“保护投资者利益”幌子规章制度,都行的是坑害投资者之实。就以最典型的“T+1”交易制度而言,就是最典型的剥夺投资者及时纠错权利的制度。而期现两市的交易制度的不对等,更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这种带着明显缺陷的交易制度下的股指期货,必然成为挥向现货市场投资者的屠刀。所以说,不是股指期货不好,而是坏的制度在杀人。如果中国资本市场,不从完善制度入手,那么所谓的各种“保护”,都只能是圈套,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全套”。

四、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方向;这个化、哪个化,话说得比谁都花。国际化是大方向,谁都知道。只是国际韭菜可不是那么好收割的,只怕韭菜没割到,反伤了自己。国际化的前提是法制化、市场化,这两个化,就涉及到了一大批利益集团的利益了。而没有这两个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去年的股灾,说到底就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只是有太多的投资者因为站队的原因,都受伤。而这种受伤的背后,又一次体现了现有制度的缺陷。广大的中小投资者缺乏应有的自保手段,只能单向的做多,而无法做空。规避风险的唯一方法就是减仓或空仓,而对A股中的相对一部分中小投资者而言,让他们减仓,有的时候就好比是要了他们的命。刘士余的三个化,现在一化都没化。如果硬要拔苗助长的话,可能看到的只能是漂亮的罂粟花。沪港通算是国际化了吧,但从眼下的实际情况看,即使是北上的资金中,绝大部分都是“出口转内销”的内地资金,而非想象中的外资。因此,这种的资金流向数据更具有欺骗性,对市场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五、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坚决纠正脱实向虚自娱自乐。这句话道出了本质,但又有所偏颇。资本市场只要搞活了,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来娱乐,至少是为“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了可能。如果A股市场被搞成了僵“市”,那即使刘士余有再大的抱负,也只能是乌有。市场搞活了,就是有水了,至于水往何处流,自然有其自然的规律。如果一个连娱乐都没有的市场,如何能引来活水?

看了这张图片,老沈想说的是,目前A股市场更需要的是遏制忽悠式的“保护”和忽悠式的口号。

周末,还有一条重磅的消息:贫困地区IPO不用再排队!也许这里又有媒体标题党的一贯作风在作怪,但这条消息也透露一些刘士余混乱的执政思路吧。“排队”,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应该算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解决市场供需关系的办法吧?如果为了满足某些需求,而随意破坏业已形成的市场秩序,这难道也算是市场化?法制化?更何况,中国的现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你的这个政策的初衷的美好的,但你可以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其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果市场上出现太多借此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你可有对策?如果这项政策最终成了拟上市企业付“加急费”上市的通道,那么最终买单的应该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

周末的事,先聊这些。回顾周末的整个消息面,未见利好,只见降温。下周,悠着点,别轻易手痒,能被你抄到的,就未必是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