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血已成往事 一个上海小学毕业生家长的小结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4回复:38喜欢:48

最近,儿子完成了小升初和分班,即将迎接中学生活。上海的小学是五年制,五年时间匆匆而过又无比漫长,回溯颇有感触,做一个阶段性的记录。在普遍鸡血的上海中小学教育氛围中,我们家所经历的比较个人化,但或许也并不少见,不妨发出来和大家分享,欢迎参考和讨论。


 


用投资术语来归纳,五年经历了一个坠入深渊触底反弹然后价值回归的坎坷过程。


 


每一个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都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因为对一个小孩来说,他充满了各种可能,那段时期,在一个家庭中,无论对孩子还是父母,都是最美好的时光。希望,就是最美妙的。


 


而希望的逐步湮灭,通常都是从小学开始。


 


记得五年前的暑假,也就是小学一年级入学前,班主任第一次来家访,就给了下马威,印象深刻以至于至今都还记得原话。她直接就问你们提前学了多少,现在一个萝卜一根坑,想要考好大学必须要进好高中,想考到好高中肯定要进民办初中,按照比例一个班的前几名才有把握进民办,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有心的家长要早点定位。我说现在都这么夸张了吗,我们那时候好像考大学没那么难啊,现在大学录取率明明比我们那时候要高,怎么反而难了呢。老师直接告诉了我正确答案:你们那时候看谁努力,大部分人都不努力,谁努力谁进大学,现在不一样,每个孩子都努力,看谁更努力,比谁有更好的规划,更好的方法,更好的路径。


 


事实果然就是这样,孩子之间的竞争从小学就已白热化,已然是一个凶残的真实世界。一切都是比较出来的,有好就有坏,有学霸就有学渣。很不幸的是,我儿子就属于进了小学就开始显露学渣本色的典范。各种美好的可能性在接触到残酷的事实后一点点变为不可能,像极了价值毁灭的过程。


 


我很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是东晋的谢安,生于望族王谢之家,执政期间,对外淝水之战击退北方胡人百万大军,捍卫东晋江山,对内理顺了士族和皇族的利益,稳固郭嘉格局。其为人淡泊,喜爱山水风雅,诗词书法。书法师从书圣王羲之,据说王羲之写的公认天下第一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是一篇喷谢安崇尚无为处事不够积极的帖子。东山再起也是谢安留下的佳话,不喜权力,却被时代推上权力之巅。因为他从四岁时候,就已经被名士桓彝鉴定为罕见奇才未来不可限量,然后还得到了当时的政坛第一人王导的背书。谢安的人生成就和境界之高令人折服,但唯独这一段我不太信,在很长时间里都以为是四大家族的商业互吹,哪有4岁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一生行不行的,未免太草率了吧。不过现在我相信了。经历过带大一个孩子的,应该都会同意,确实是能看出来的。


 


 


认清现实


价值毁灭如期而至。很快,我就很痛苦的告诉自己,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北大清华已经不能指望了。这句话看上去很荒诞,考不上清北有啥不正常吗,你在痛苦个啥?但我相信有孩子的朋友会有共鸣,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甚至不那么聪明,并不容易。承认了也没啥,不过在承认的那一刻,还是会失落的,绝大部分父母都会经历那样一个时刻,你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天花板。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发现他的表现离老师说的进民办初中的标准也越来越远,甚至我开始怀疑他这样下去能不能考上本科,再然后,我感觉以后能不能考上高中似乎都是个问题了。我们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必须要有所变化,和当时的班主任沟通,她给的建议是:小孩子还小,不懂事,要靠父母引导,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好的学习状态,父母一定要多花时间和精力投入。金玉良言,非常有道理!于是他妈妈放弃了职业生涯,换了一个离家近下班早的工作,只为了能早点到家随时照看他,随后的收紧与控制,最后的结果却是进一步的奔溃。那个时候,真的,一切都很糟,真要回忆出来,写个几十万字都不够,这里略过,总之往事不堪回首六个字可以完美概括当时的情况,我甚至还带他去医院检测了智商,结果是:智商很高,注意力有问题,压力太大,家长要有耐心。在经过真正的反省之后,我决定相信科学,我选择相信有经验的主任医生,在专业性上是可以降维打击有经验的班主任的。有一点我十分赞同班主任,教育要靠父母的付出。但父母的付出并不等同于靠父母去拉动孩子鸡血学习,父母的付出远远不止这一点。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的发育阶段也不一样,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去甄别究竟怎样的方式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不是花足够多的时间陪他做作业,也不是花足够多的钱带他去上培训班,而是花时间和精力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这件事上,再有经验的老师,再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或者医生都帮不了你,只能靠父母自己。不是向现实低头,而是抬起头,好好看清楚。


 


 


改变


首先就是降低预期,降低要求,让孩子回到正常的心态和状态中,英语课,钢琴课,绘画课全部停掉,那个我们一直期望中的有一门外语傍身,又会乐器,又有艺术修养的完美儿子的翩翩身影,不会再有了。事后证明做出这个决定是十分正确的。谈不上果敢英明,因为当时是必须这样做了。每天疲于奔命出去上课,在家练琴,却毫无进步,真的是没必要继续了。最后只留了一个机器人的课,是他自己喜欢的,继续上,上课形式基本接近玩的那种。这样就空出来很多时间,人一下子轻松很多,不再布置额外的作业,只要学校里的作业完成,想看电视看电视,想玩游戏玩游戏。不过还好他很喜欢看书,很多时间都在看书。事实证明家长的示范远比说教重要,我喜欢看书,他经常看到我在看书,也很自然的开始看书。而我也花了很多时间把他看过的书都看一遍,哈利波特纳尼亚杨红樱沈石溪还有各种成系列的童书,一是为了增加可以交流的话题,二是为了侦测有些书中会不会出现可能影响他思想的内容,因为他的有些想法变化很可能来自某本书,后来大一点开始翻我书柜里的科幻小说,刘慈欣,银河搭车客什么的,我也同步重新看一遍。同步看他看的书这件事花了我大量的时间,不过感觉还是值得的。就这样坚持了两三年,直到他的看书速度越来越快,我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坚持。在这个事情上,我觉得很欣慰,在其他家长打着鸡血带孩子上各种课的时候,我在陪儿子看书,或许短时间内在学习成绩上结果会很不相同。但是拉长时间看,并不会有很大不同。降低预期的散养之后,效果慢慢呈现,从三年级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开始触底反弹,很快从学渣的坑里爬了出来,在很多方面都开始出现了让人惊喜的变化。


 


事后发现,很多事情都有非常清晰的因果,虽然几乎不做阅读练习,但因为看的书多,他的阅读理解单项成绩在班里几乎是最好的。因为在学乐高机器人,而其他学的孩子不多,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去参加校际的比赛,得奖之后就开始获得自信。然后他开始喜欢参加各种奇奇怪怪的比赛,鸟类知识,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冷不丁的还能得几个奖为学校争个光。这样类型的孩子很少,大部分都在学习做作业,课外补习,所以到后来学校里负责这方面的老师也记住了他,有什么活动都主动找他参加。我慢慢发现他原来是一个很有表现欲很爱出风头的孩子,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可能在学习上不够好,特别希望在别的方面证明自己,结果还不错,他做到了。有了自信心之后,他开始表现出超过我预期的韧劲。我也是后来和老师的交流中才知道,原来他每年都会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每次都落选,下次还会继续参加,直到五年级时终于成功了。这里顺便说一下,咱们的教育体系一直在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说了几十年感觉似乎也就这样,但是我作为亲身体验到的家长,想说其实是有很大变化的,至少在上海,这方面的活动非常多,比如我儿子这种就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不行,只能走素质教育路线的受益者。。。。。。不过上海的小孩总体素质好像不是很行。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看到个新闻说有些省份的小学生要靠研究抗癌才能在当地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得奖,凑巧我儿子也参加了上海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看他自己倒腾了一个小创意,看着感觉是很草率的,结果竟然也得了奖,这样一比较,或许是上海小学生的素质偏低竞争不够激烈?


 


总之,改变的结果是不错的。孩子能不能变好,家长真的很重要(有点像自夸,不过道理就是这样),老师也很重要,他的触底反弹和三年级时换了一个班主任也有莫大的关系。新的老师对我儿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非常善于鼓励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差一点点鼓励就能坚持下去更进一步,而大人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很感激遇到这位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老师也有不同风格,从概率上来说,适合孩子的老师可遇不可求。


 


除了家长和老师很重要,孩子自己的天赋特性也很重要。在别的阶段不敢下结论,但小学的教育,孩子本身的天赋有可能是更重要的。


 


 


关于天赋


这个话题比较伤人,但天赋真的很重要。他们班有一个学霸,也是学校里的著名学霸,就是经典的别人家的孩子,三年级的时候钢琴已经过了六级,围棋有了业余段位,成绩稳居第一不说了,还有时间博览群书,甚至还能说出很多哲学思考(完全是看了很多书后自己想出来,百度都百度不到的那种)。基本上每一个单项都能秒杀其他主攻这一项的同学。家长会上经常有家长问学霸的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学霸妈妈说她其实也没做什么,就是他喜欢啥就让他去学,适当监督,主要靠自觉。或许有些家长觉得她是不愿意分享,说的场面话,不过我知道,她说的很真诚,就是大实话。这个就是天赋,和家长的教育理念,用心引导啥的关系真的不大。学得快就是学得快,学得好就是学得好。我自己总结下来,孩子在学习上的天赋说到底就两方面:智商+专注力。拿机器来比喻的话,智商相当于峰值功率,专注力则是稳定运转的时间。很显然学霸的这两项都是顶尖的。而我儿子在智商上可能接近学霸,但在专注力上达不到平均水平。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理念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九九汗水加一灵感,但我成年之后再次关注这个事情,重新观察到的事实却推翻既有认知:学习成绩这个事情也是完全看天赋的,结果都是符合科学依据的。至少在我儿子身上观察到的,结果和检测报告非常匹配。在言语理解和加工速度两项上分数非常高,所以他的语文阅读理解和数学成绩很好,工作记忆这一项分数偏低,所以他在记默生字单词上就非常费劲。天道酬勤这个词他费再多时间都记不住,因为和他的切身感受完全不符。几乎所有的复习时间都是在背英语,结果每次英语都考得很差,数学从来没花过时间(确切的说是没时间,因为所有时间都在复习英语。。。),但数学成绩一直是前三的,最后的毕业考试,班里只有两个数学满分,一个是学霸,一个就是他,但是学霸的英语也是第一,我儿子的英语却是倒数的。所以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英语他确是努力了,没有尽全力但是尽力了,就是学不好,所谓的学习方法在天赋面前真的几乎不值一提。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推天赋也成立,有天赋的,学习起来会很轻松,孩子也会更愿意学,毕竟承受挫折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学乐器也好,各种技能也好,如果你的天赋匹配,就能不断学下去。如果天赋不匹配,就会在一个符合你天赋的程度止步。绝大部分学钢琴的都中途放弃了,是孩子懒还是家长没管好,都不是,基本就是天赋只能学到这里,天赋如此,继续学会举步维艰,越来越痛苦,坚持不下去的。在放弃钢琴一段时间后,我有一两次看到过我儿子自己坐回钢琴前,试着想捡起来,后来还是放弃了。我感觉他心里其实挺想学,但对他来说真的太难了。对他来说,可能他的钢琴天赋就是三级。。。。。还有一个关键词:努力。我发现其实努力也是一种天赋。不谈在天赋不够的领域拼命努力是否理智和划算,就单说努力这件事本身,也是人的体质和内分泌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有的人可以连续努力几个小时完全不累,有的人努力一两个小时就很累,有的人可以连续几个小时高效的努力,有的人连续几个小时低效的努力也做不到,有的人天生只需要每天睡五个小时甚至更少都能保持足够的精力,而有的人要睡满八个小时才能有精神。味道很像毒鸡汤了,不继续说了。只能说,天赋真的很重要。


 


去罗马的路


我们这一届上海小学毕业生的家长,有种过山车的感觉,谁能想到鸡血了五年,最后关头会政策大转弯,只能靠摇号进民办初中了。(上海这些年,最差的民办初中都比最好的公办初中强,不过新政之后肯定要逐步改变了)这意味着五年的鸡血对最后进哪所中学几乎没有影响,你运气够好就摇号进民办,绝大部分都是就近入学。像我们这样早早放弃默默自卑了很多年的家长,竟有种拨开云雾见天明的舒适感。从最后的结果看,摇号真的是随机的,至少从我观察到的样本是这样,班里成绩最好的,家里最有钱的,都没有进民办。不过,五年鸡血的孩子们虽然没有在小升初展现出价值,但对初中的学习肯定会产生优势。虽然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提前锁定胜局,但辛苦终究是不会白费的,鸡血的大概率还是会在中考高考中胜出,这毫无疑问。


 


教育部强行压下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层级,强调公平,不要过早分流。这确实很有必要,甚至从很多角度都是非常正确的。但这改变不了最终人和人之间要分出高下的事实。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互相竞争,无法每个人都居上位,也不可能大家都永远一样。小升初被抹平了,但未来有高考,有中考,这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


 


根据不同天赋和水平的学生来给予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是更有效率更科学的一件事情。在招生上,学校被收走了自主权,但他们还可以分不同层级的班,安排不同资历和水平的老师,实验班可以加快进度,普通班则正常进度。这样客观上对大家都好,但从情理上大部分人接受不了(毕竟谁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被分到普通班从此失去力争上游的机会,即使孩子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符合教育公平的精神。公平和效率从来都是不可兼得。


 


所以,分班存在,但不公开,不过再不公开也不妨碍其成为公开的秘密,从我们那一代念书时就已经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


 


民办招生实行摇号之后,无形中公办初中的生源质量得到了提高,因为必然有很多学区内本来可以凭实力流向民办的优质生源被运气刷下来进入了公办初中,于是分班大战变得更有看点。官方的通知和说法分班必然是不存在的。家长们纷纷猜测究竟会如何分,有的说不会分了,有的说一定会分,比较有共识的是报道那天会有通知,大概率第二天就要考甚至当天下午都有可能,因为拖得久保不准就有个别心态有问题的家长跑去举报了,这年头心态不好的举报型家长是在增长的,不能给他们这个时间窗口。。。结果比大家预想的更夸张,报道当天直接就考了,而且也不是正式的考,连正式的卷子都谈不上,就是简单的测试。确实算是考了,但想举报都无从举报,因为考试太不正式了。没有任何官方解释,几天之后,已经分完班了,陆续开始有学生家长收到对应班主任的联系。


 


各个家长群立刻就炸锅了,纷纷打听各种推理。每个班通知的时间还不一样,所以有的已经收到通知了有的还没有。根据各种谣言和已经收到通知的学生的班级分布,家长们开始推测哪些班是实验班,哪些班是普通班,叠加不知从何而来的小道消息,基本可以得到共识,但又不是很明显,因为还是有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进了被认为是普通班的班级。而被推测认为是实验班的,也混入了一些成绩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没有官方说法,一切都是推测,甚至到底几个实验班也没人能确定,但家长们依然很愿意相信自己的推理,好班有差学生可以用条子生来解释嘛,好学生进了普通班可以用发挥失常来解释嘛。


 


相比别的家长的紧张万分,我们应该算是心态最平静的了,最好是别分好坏班,分到好班固然好,但如果在好班落后,可能还不如在普通班领先,所以都能接受。最后的结果,儿子和学霸分在了一个班,同年级的另一个学霸也在这个班级,听说其他几个小学的第一名都在这个班级。没有官方的说法,但在鸡血家长们眼中,已经认定这是最好的班级了。我也挺纳闷的,如果这是最好的班级,我儿子应该是轮不上啊,或许就真的没有差异分班,也或许分班测试的重点不是学得怎么样而是学习的潜力怎么样,也或许是其他一些原因。总之,结果还不错。如果仅以结果来看的话,我们得到了现实情况下最优的结果。全程散养却进了实验班,从纯正学渣逆袭成了让好些家长羡慕的实验班的一员,当真是很魔幻。


 


鸡血的父母们经常会为自己对孩子过于严苛开脱:如果真的可以素质教育,谁愿意应试教育呢?而我的真心话正好是相反的:如果可以应试教育,谁愿意素质教育呢。所谓的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形式上很严格且高标准的基础教育,是需要学习能力匹配的,就算不是为了考试,一定量的刷题也非常必要,可以帮助你把基本功学扎实。把基本功学扎实了,在未来的高维度学习中才能游刃有余。但每个孩子确实不一样。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监督管束激励创造良好环境什么的,而是认识他,找到真正合适他的方法。合适的教育,才会得到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结果。即使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但要尽全力确保这个结果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也或许,并没什么是最好的。。。。。。


 


这篇小结,未必成熟,过几年自己会再拿出来看,看看当初的想法是不是有问题。


欢迎读完的朋友提出观点。

 

精彩讨论

tarox2020-08-08 17:34

写的真好

全部讨论

2020-08-08 17:34

写的真好

2020-08-08 20:19

感同身受。想想当年我们父母在这方面比我们要简单得多。

2020-08-08 19:38

记得我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被我老婆经常辅导作业骂哭,我一看不对呀,紧急叫停老婆的辅导权,我来辅导,我也从不辅导,就说你自己写完就行作业错了的抄三遍,毕竟一二年级很少错嘛。快乐教育,我们也是朋友,每天晩上要陪我去遛达一下再看电视,我对女儿也没啥要求随便考个大学就好了。我们五升六,己被民办中学提前招入他们小学部。

2021-01-11 22:51

在哪个医院的测的智商呢

2020-11-10 23:21

我儿子就让我苦不堪言,自学电子物理方面能了解初,高中知识,唯独写字太慢,作业总弄不完

这实验班到底怎么选拔的?我初中时,普通班,隔壁实验班,条子生满满!证据:在高中时轻松超越了他们

2020-08-10 07:29

其实,一个孩子学习努力不努力,是天生的[好失望]

2020-08-09 16:18

先转细看,我儿子经理差不多

2020-08-09 14:38

写的真好。1.培训班太多,孩子苦家长也苦。化繁为简,集中精力才有专注力。2.家长的言传身教是首位的,孩子不懂那么多,最亲的人怎么做他就有样学样了。3.期望越大,失望越多。降低预期,才会不断有惊喜吧。

2020-08-09 11:23

相较于上一代人,我们这一代对竞争的体会更深,另一方面孩子是懵懂的,于是才会有很多焦虑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