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2喜欢:1
#水晶苍蝇拍说#
某明星基金经理曾将当时刚上市半年的贵州茅台(600519.SH)列为自己的第一大重仓股,持股市值高达6000万元,并成为贵州茅台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显然在企业前景的判断上这是一个极有前瞻性的认识。但当时的贵州茅台既无人簇拥,股价表现又疲软无力,上市后就几乎连跌2年。最终在2003年第三季度以持有2年亏损36%的情况下选择析仓离场,而那个季度却正是茅台开始10年上涨神话的启动点。


大华股份是2009年之后诞生的超级大牛股,在短短4年间创造了20多倍的投资回报。但这样一只牛股,在2008年大盘指数见底并随后展开快1年的大反弹背景中,反弹急先锋的基建股代表中铁二局已经创出了3倍多的涨幅,大盘指数都反弹了1倍多,几乎所有股票都在疯狂的上涨。但在此期间大华股份的反弹却跑输几乎所有股票,成为人见人烦的“僵尸股”。试问在这时有几个人可以继续坚持呢?又有多少人是受不了这种折磨和外面的精彩转身离去,从而与巨大的财富擦肩而过呢?


天士力过去10年的投资回报率高达65倍(以前复权价格算,2003年收盘价0.64元,2013年5月收盘价42元)。但如果投资者是在2005~2007年持有,那么面对着强周期类股票动辙二三十倍的疯狂涨幅,当时天士力的表现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而且其所走的中药现代化之路,以及将现代中药去迎接fda.认证考验的创举都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甚至在2009年更有院士因利益矛盾而爆料天士力的主打产品有重大副作用等突发事件(最终被证明这一说法子虚乌有)。面对着持有的路上经历的这一系列波折,有几人可以真正在寒冬中依然坚守,并最终迎来春暖花开呢?

巴菲特在1973年大举买入华盛顿邮报,在他看来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达到四五亿美元,而当时的华盛顿邮报的总市值不过9000万美元左右。尽管当巴菲特以1060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后公司经营持续优良,但到1974年底股价却继续大跌了25%。对此巴菲特也打趣道:“我们认为便宜得可笑的股票,如今却变得更加便宜。”但到了1985年底,其对华盛顿邮报的持有最终带来了21倍的收益。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云南白药金螳螂万科双汇……几乎每一个长期大牛股都曾在某个阶段让人心情烦躁或者惊慌失措。看得越多,恐怕就越能理解什么叫“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了。在不进入股市之前无法想象“等待”居然能导致这么大的焦虑,这种焦虑首先建立在可以理解的基础上,那就是股市的不确定性。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自由选择的诱惑”,扔掉手里萎靡不振的持股,换入涨势喜人的股票,这一过程只需要几秒钟。有人笑谈“守股比守寡还难”,其实这个难就难在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对未来的恐惧。

选择长期持有的人在我看来在本质上属于乐观主义者,虽然在具体问题上可能非常谨慎。因为一个本质上悲观的人,是不可能对长久的未来有任何信心和安全感的,也就谈不上对公司的长期持有。当然长期持有也有特定的前提这既包括了对总体社会发展大环境的总体认识,也包括了对具体投资对象的关键业务假设。对这两方面,我们在后面都会有具体的讨论。投资当然离不开一些运气的成分,但一个人在投资上最终的高度和收获的财富却必然是与其眼界、胸襟、心性、格局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从心态来说,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抓住的人,最终什么都无法得到;从境界而言,投资不是比谁的动作更快、精力更旺盛,而是比谁看得更深、更远,谁的主动性失误最少。那些被浮躁和贪婪驱使而总是在投资上做加法的人,最终会发现所有的加法都变成了减法。

一谈到长期持有就不能避免心态问题。但投资心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心态不是靠天天念心灵鸡汤和什么神秘的咒语,也不是靠强迫自己像出家人一样的清修得来的。投资的心态在我看来首先取决于,并且主要取决于是否真正理解了投资的本质。具体就是价值形成的规律,市场定价的规律以及获利的规律。所有失败的“知行合一”,与其说是“行”不够坚定,还不如说是“知”不够到位导致的。同样,没有“知”这个前提,“行”越坚定也许反而越危险,那不过是在碰大运而已。


$希望教育(01765)$ $中教控股(00839)$

全部讨论

源石02022-02-22 10:25

乐视呢你咋不举例

Mr陈侃投机2022-02-21 17:58

说那么多,自己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