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芽村第一次综合调查简报(二)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6喜欢:0

本则简报主要整理了问卷第二部分:组织程度的数据,在给出数据分布与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使用卡方检验试图验证几个简单的相关性假设。问卷包含的维度较多,这些分析还十分浅易,我们之后会尝试更进一步分析,也欢迎感兴趣的村民月芽朋友和我们一起探究。

这篇文章主要的话题有:有多少村民月芽是“第一次追星”呢;月芽村的重度吸花者;月芽村的管理者们;村民月芽的线上和线下活动;月芽村的“战斗粉”是什么样的?

一、“初恋”追星和重度吸花者

一直听说月芽村有许多粉丝是因为杨超越在走进了娱乐圈,这个说法能够在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在我们的数据中,有76.4%的粉丝第一次追星,而仅有23.6%的粉丝曾经有过追星经历。这是杨超越“出圈”能力的一个好的说明。

这些粉丝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如下图:

容易看到,因为杨超越开始追星的粉丝男性占据多数,同时女性也有不小的比例;另一方面在年龄上偏大,如果将曾有追星经历的粉丝在各年龄段变化看作对照趋势的话,第一次追星的粉丝在高年龄段不断没有大幅减少,反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例。

我们将“日均吸花三小时及以上”的粉丝归类为“重度吸花者”,考察了他们的性别和年龄趋势。下图可见,重度吸花者的比例随着年龄减少而递增。

以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可知,吸花程度的差异上,女性略重于男性,但差异并不显著(K^2约为1.71,仅有75%以上把握)。

笔者猜测粉丝吸花时间总体上可能会随着入坑时间的变化而逐渐缩短,但在这里没有验证。我们考虑后续分析时再将粉丝吸花时间和粉丝心理进行一些结合。

在此提醒大家适度吸花。

二、月芽村的管理者

本次调查中,一共有264位不同平台、站子的管理者填写了我们的问卷。以下是这些管理者的年龄分布。

可以看到管理们的年龄均值都集中在25岁左右,略大于粉丝的平均年龄。微博和B站平均年龄偏小,NGA则显著偏大。微博贡献出了本次调查的两个极值样本(13岁和48岁)。

下图给出了不同平台管理的性别比例。为了将这个比例与各平台粉丝的男女比例相联系,我们通过计算这个值(姑且叫月芽值):月芽值=(某平台女性管理数/某平台男性管理数)/(某平台女性粉丝数/某平台男性粉丝数),用来考察固定性别比例下选择女性管理的倾向,这个值越大,这个平台的女粉丝便会拥有越多女性管理。

由于一些小体量平台填写的问卷份数本身较少,其中管理的数目更加有限,因此数据可能有较大偏差(比如NGA,一共只有三位管理填写了问卷,其中有一个月芽,导致月芽值飙升),可以重点看大体量的平台。可以看到所有平台的月芽值均大于1,在女性较多的平台如微博,B站这个值较小;而在男性主导的大平台如贴吧、知乎、虎扑,月芽值都超过2,一方面可以认为月芽在事务管理上更加积极活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平台在月芽人数占劣的环境中给了月芽更多的管理权。

这一话题有继续探讨的价值。

三、粉丝的线上活跃程度

在问卷设计中,我们考虑通过两个方面来考察粉丝线上活跃的程度,一个是粉丝在各种群组中的表现,一个是粉丝参加线上粉丝赛事的情况。从数据来看,这两个指标有极强的相关性(K^2约为189.71,有99.9%以上把握),这符合我们的一般认识,用这两个指标衡量线上粉丝活跃度应当都是合理的。

下文我们用参加粉丝赛事的情况这个指标做分析。所有粉丝中共有22%的粉丝参加过相关赛事。参加过比赛的粉丝中参赛次数八成在三次以下,但也有部分粉丝不断参赛。(我们保守的删去10次以上的数值)

参赛粉丝的年龄分布如下,与粉丝构成主体一直,为18到30岁的粉丝。由箱线图可知,活跃的女性粉丝整体年龄显著小于男性,且更加集中。而相比起女性粉丝,男性粉丝对于参与这些活动更为热衷(K^2约为8.67,有99.5%以上的把握)

以同样的方式计算月芽值。可以认为这一差距主要是由来自微博和含糊的“其他”地方的月芽造成的。

最后给出参赛粉丝在某一平台所有粉丝中的占比。尽管平台体量不同,但可以反映出一平台对于活动的积极响应程度。

四、粉丝的线下活跃程度

主要通过粉丝参加线下活动的情况进行衡量,参加过线下活动的粉丝在整体中占比30%,与参加线上比赛的粉丝比例相近。线上赛事与线下活动密切相关(K^2约为189.70,有99.9%以上的把握),因此一个在线上更为活跃参加活动的粉丝也更加倾向于参加线下的相关活动。

在年龄分布上,可以将这一分布与线上参赛粉丝的年龄分布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到低龄和高龄粉丝更加倾向于在线上活动,而位于中间年龄段的粉丝则更倾向于线下活动。

再看到不同年龄村民和月芽的箱线图,与在线上参赛情况相对比,村民的均值和两个分位点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在极大值上有下降;而月芽则在整体上略有上移。同时在卡方检验中,我们发现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性别与是否参加线下活动有关(K^2约为0.002)。因此我们认为少数较为大龄的村民可能较少参加线下活动,但整体而言,村民在线上比月芽更为活跃,且在线下表现与月芽没有明显差异。

同样以月芽值进行判断,B站月芽相较其村民对于线下可能有较低的参与度。

类似前文,各平台的参与比例。可以看到体量更大的平台参加线下活动的粉丝比例更高,我们猜测可能是体量更大的平台更加有能力组织自身粉丝的相关线下活动,也能够让更多粉丝产生对本平台的归属感。

五、杨村的“战斗粉”

粉丝之间不断发生的冲突让“战斗”已经成为粉丝的共同记忆。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而言,粉丝间的“骂战”对于粉丝社群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在逐渐趋向日常化的粉丝生活中构建出一次“集体沸腾”,如同仪式与庆典一般调动整个粉丝群体投入这种情绪之中。当两方对垒时,每一个个体都会背上“某某粉丝”的身份标识,从而强化了粉丝对于集体的认同;当粉丝参与其中,他们更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赋能,他们如同参与一场游戏(你可以类比成一场MOBA游戏)一般参与到这样的纷争之中,而网络上更小破坏性(相比现实斗殴),对于争斗结果的模糊(往往没有结束节点,没有清晰的输赢)都使得减小了这个游戏对集体的伤害,从而可以不断持续下去。因此理解“粉丝冲突”一定是理解粉丝社群一个关键,这一部分值得做更多的探讨,但这里只简单提及。

我们将答案进行了分类,有选择“进攻对方广场”“刷对方的词条”“与偶遇的对方粉丝争执”“在其他平台攻击对家”中的任何选项的为“激进”,选择“基本不参与”的为“不关心”,选择其他则为“温和”,并对选项进行了赋值。这个分类没有价值判断。下图可见,月芽村中的“激进”粉丝也就是所谓“战斗粉”大约占总体粉丝的16%,而另有23%的粉丝对此并不关心。这一个比例事实上是笼统的,因为随着冲突对象、冲突程度的变化,粉丝的行为会被影响继而发生改变。

在对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有超过97.5%的把握认为村民比月芽在冲突之中表现更为激进(K^2约为5.21)。这与平时我们对于村民的印象可能不一致,但这可能受到填写问卷时主观评价的影响。

我们考察了分平台的激进粉丝男女比例并同样计算了月芽值,发现在所有平台(不论是下面给出的还是未给出的),这一值都小于1,即在粉丝冲突时,所有平台村民都比月芽有着更加激进的倾向。值得一提的是,NGA的问卷中没有任何一个激进女粉,月芽值为0。

为了验证我们在第一段的说法,我们交叉了粉丝在群组中的活跃程度与粉丝在冲突中的激进程度两个变量,能够得到相当漂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粉丝群体中整合更为深入,表现更为活跃的粉丝,也倾向于在冲突中更为激进。这证实了我们认为“粉丝冲突对于粉丝社群有特殊意义” 的说法。

最后,我们可以把四种行为的月芽值做一个综合,可以看到不同平台的月芽相较于村民的行为倾向,以1为分界,大于1即为“倾向程度超过村民”,小于即为“倾向程度不及村民”(NGA数据较为特殊,单列一项)

以上是我们本次简报的全部内容,请大家继续关注后续分析。

全部讨论

2019-09-04 15:24

不错,我凭一己之力拉高了雪球的含芽率!

2019-09-11 11:08

专业!

2019-09-04 20:06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6.00,也推荐给你。不专业点,确实没办法做月芽村民啊

2019-09-04 17:22

这个就叫专业!

2019-09-23 08:15

我在雪球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