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策略:突破存量经济与供给侧调整—从杨超越看价值投资策略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首先,YCY雪球后援会研报组全体祝杨超越生日快乐!这里,笔者想借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中的一句话来祝福这个带给了无数人快乐、感动、温暖和启发的女孩: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反抗。我们希望,她一直会是我们心中的美。

在上一篇报告中笔者着重讨论和论述了存量经济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出的若干特点。在开始本篇的讨论之前,笔者想先解释上篇报告中留下的几个问题。

首先,存量经济并不意味着没有增量。实际上,存量经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但是,通常来说在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足且经济增长模式完全固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进入了存量经济时代。因此,这个星球上的很多发达国家都处于存量经济时代。

其次,存量经济并非是一个负面的评价,这更像是一种中性的评价。我们的一些邻国如日本、新加坡和俄罗斯实际上都是存量经济的情况。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不同阶层和规模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化才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

第三,笔者之所以在上篇报告中只讨论了消费的停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的三家马车中,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自2015年以来基本都超过了60%。(有两次例外,“股灾”发生的2015年Q3和房价上涨出现停滞的2017年Q4)但是,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是,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Q2中,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跌到了60.1%。

图表 1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贡献(2015-2019)

而另外两个推动力,出口和投资,都不是当前经济增长应该有的推动力。投资(房地产)在过去十年中直接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相关互补品消费如家电、装修、家具等不计算在内),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必然会出现下降。(在越南的河内和胡志明市,每月1k-2k人民币就可以招到熟练的可以接受“做六休一”的工人。换句话说,我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劳动力低廉这个优势)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消费方面的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将关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为何存量经济对于我国经济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其次,如何改变突破当前的存量经济时代。

为了更好的解释和说明即将讨论的内容,笔者仍然将以粉丝经济和杨超越作为微观视角代表来进行讨论。

为何要突破存量经济

宏观角度——杠杆率、社会分化和消费增长

笔者在上一篇文章和上面的补充中已经表明,当前我国进入存量经济时代的原因可以被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促进消费增长的人口红利消失;社会分化加剧导致的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分化;房地产投资导致的居民部门高杠杆率对消费的挤压;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的产业转移加速等。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对于突破存量经济的需求主要存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维持社会的平稳和发展机会的相对公平和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这三个方面。

首先,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诉求在于我国经济被纳入的了全球经济体系。因此,全球经济体系加速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这意味着我国将不得不跟随全球的步伐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正如上面的补充中所提到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两个巨大的优势:人口红利和低廉劳动力。本专栏文章《这个世界上很多幸运的事,会平均地分给每一个人——评美联储停止加息》曾在3月底预测本轮全球经济的上行周期已经接近结束。最近的数据证明,全球经济的拐点确实已经来临。在过去的半个月内,已经有四个新兴国家的央行宣布了降息(韩国、印度尼西亚、乌克兰和南非)。在全球经济承压的情况下,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将会加速。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中,要跟上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经济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来应对全球又一波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

其次,维持社会的平稳和发展机会的相对公平。正如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主题策略:存量经济时代——从杨超越看价值投资策略(一)》中提到的,存量经济的两大特点就是分化加剧和行业集中度提高。从长期来看,这两点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际上都有明显的限制。具体来说,当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的作用在各方面中就会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教育、医疗和资产的再投资等。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区房价格的居高不下、顶级私立学校的出现等实际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收入组的子女教育质量,也就保住了他们后续发展的下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杨超越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这种无奈的选择,背后却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杨超越没有进入CH2和火箭少女101,而是继续打工,那她的孩子会不会也走这条路并失去上升机会呢?)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分化会极大地影响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曾经说明,在过去的两年内,国内高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高于低收入组,而中等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增速则在2018年出现大幅的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端消费的增长依然惊人,但是当前对消费增速影响力最大的中低端消费的增速却停滞不前。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收入结构分化是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停滞的消费增长反过来会使得社会分化加深,并形成一个潜在的恶性循环。在这一点上,韩国、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典型的例子。

图表 2 不同国家和地区三部门杠杆率对比(2019 Q1)(数据来源:BIS,World Bank)

最后,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笔者之前提到过,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主要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房价的上涨,这种推动力不仅体现在对于投资增长的促进上,也体现在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上。但是,过去几年对房地产的刺激政策的作用已经不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过高从而挤压了消费,这种现象出现于2017年年底,并在2018年逐渐显现。因此,笔者认为,过去近十年之内通过房地产的刺激来带动消费增长的模式不仅不再适用,而且还导致了当前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扭曲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我国的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相对较高而ZF部门杠杆率明显相对较低。需要说明的是,BIS的计算中,我国的ZF债务中并不包括我国地方约40万亿的隐性债务(主要是融资平台债务)。不过,即使将这40万亿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我国ZF杠杆率也不到80%,与欧元区相似。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使得我国ZF部门的很高的杠杆承受能力(我国的国企净资产就高达80万亿)。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方的杠杆率相对过高,而中央的杠杆率实际上相对偏低。因此,突破存量经济、通过盘活民企和促进居民的消费升级,从这方面来看,实际上对于降低经济运行风险有比较明显的意义。

行业角度——粉丝经济、腾讯和杨超越

当然,如果我们把视线从宏观经济运行上缩小到一个行业的运行,突破存量经济的意义会变得更加具体。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将以粉丝经济为例来讨论在一个行业内为何要突破存量经济。

正如之前笔者曾经表明的,存量经济的两个显著的特点是分化加剧和集中度提高,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强者更强、赢家通吃。这实际上表明,在一个存量经济的行业内,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在市场运行规律的作用下,行业内的供给方(厂商)会自行解决过剩产能和超额供给。在这样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先者之所以能够维持现在地位是因为更好的适应和利用了当前的环境和规则。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当前的环境和规则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先者的地位只会进一步加强而无人能够撼动。随着他们地位的加强,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所有潜在的挑战者都会被排挤出局或者被收购,同时多余的供给和过剩的产能被消除,只剩下一个垄断企业或者几个规模、体量相近的寡头,这也就到达了存量经济的最终形态,即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向需求靠近并最终达到均衡状态。通常来说,垄断(尤其是拥有定价权的垄断)会直接降低大部分人的用户体验。而寡头垄断,虽然通常可以促进新的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但是当寡头相互勾结时,用户体验依旧会大幅下降。

以粉丝经济为例,粉丝经济的直接参与者是艺人及其背后的运营公司(供给方)和粉丝(需求方)。粉丝经济出现明显的存量经济特征,这二元的参与者都有问题。供给方提供的产品不仅过多,而且同质化极为严重。当然,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最近几年的问题。自2004年《超级女声》开始,通过选秀推出的新艺人一直都有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实际上,在很多年前的春晚上,当时的导演和编剧们就曾借着冯巩老师的嘴说出“前些年,一窝蜂里全是太后;后来,一窝蜂里全是皇帝;去年,一窝蜂里全是格格,今年该轮到我们太监了”的警告。

(插一句,这也是为什么演技派的小生小花的风评通常会比偶像艺人要好的原因,因为想要推出跟他们同质化的艺人实在太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艺人们之间的竞争就完全变成了“资本+人气”的残酷竞争模式,胜者带着积累的资源、作品和粉丝离开粉丝经济,成为新的“纯粹的”演员、歌手或者其他角色;败者则在自己的“半衰期”内拼命的拉着自己的粉丝折腾、挣扎,然后在“半衰期”结束后,自己或黯然离场或等待下一次翻红的机会,粉丝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脱离粉丝经济并被新加入的粉丝顶替位置。这样的故事在过去的近20年中上演了无数回,却只有三个“第一个吃螃蟹”的群体最终从中获利:第一代“超女快男“时代的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张杰和华晨宇等;第二代“好声音”时代的吴莫愁、吉克隽逸、张碧晨和金志文等;第三代“选秀偶像”时代的火箭少女101。(恕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回顾2018年和2019年H1,实际上腾讯视频和芒果TV都在努力的进行差异化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腾讯除了基础的一些综艺模式,还推出了如《忘不了餐厅》(豆瓣9.3,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群)、《女人30+》(微综艺代表,新综艺模式探索)和《致敬中国英雄》(聚焦政法系统的中国英雄)等非常新颖的综艺模式。实际上,腾讯在过去半年内一直在试图打破娱乐行业的存量经济模式。

对于同质化产品,国金证券分析师裴培也提出了对于未来的担忧:“在过去的一年内,观众对于‘同质化’的节目已经印象足够深刻。”她同时认为,在节目流程和模式同质化的情况下,差异化主要存在于选手身上。这也就意味着,腾讯选择的火箭少女101实际上是腾讯差异化尝试的一个重要的作品。

从产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最成功的就是腾讯的火箭少女101了。在这个11个人组成的女团中,腾讯尽量避免了潜在的受众重复的情况。可以说,这11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也都可以在未来选择一条自己的发展的道路。而在这11个人中,杨超越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其余10人仍然是主业在唱和跳上面,而腾讯则成功的开发了杨超越的综艺才能。在综艺表现上,杨超越几乎是这个年龄段女艺人中当之无愧的王者。笔者将通过如下的横向对比来说明这点。

图表 3 《吐槽大会第三季》播放量汇总(数据来源:腾讯视频,截至2019年7月30日)

图表 3 《吐槽大会第三季》播放量汇总(数据来源:腾讯视频,截至2019年7月30日)

上图是《吐槽大会第三季》10期的播放量比较。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一档节目的播放量实际上主要是上线前几天的播放量决定的,这样就意味着影响一期节目播放量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可否认的是,同一天上线的《超新星运动会》对杨超越担任主咖的第2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3.2亿的播放量仍然绝冠《吐槽大会》三季

《吐槽大会》第三季第二期 主咖:杨超越

此外,杨超越参加的其他综艺节目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根据国金证券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哈哈农夫》累计播放量19.04亿,位列全网第6;《心动的信号》第一季累计播放量超过11亿,为国内带来了一种新的综艺形式;《心动的信号》第二季则直接吸引了可口可乐的后期加盟,要知道单纯可口可乐这个商标名称是几乎不赞助综艺节目的(最出名的是当年无人问津结果大火的《美国偶像》);更加神奇的是,杨超越还推动了两个金主爸爸的合作(京都念慈庵和大话西游)。当然,不能说这完全都是杨超越的功劳。但不可否认,腾讯从杨超越的身上看到了新的偶像养成路径。

京都念慈庵和大话西游的合作

从需求方来看,粉丝的数量无法进一步扩大是限制粉丝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正如之前笔者提到的,在存量经济的情况下,当前的规则会逐渐更加深化。在当前粉丝经济的环境和规则下,现有的超级流量和粉丝领袖们的实力和话语权只会越来越大。随着规则的逐渐深化,粉丝经济就会为潜在的娱乐内容关注者设置一道极高的准入门槛(包括但不限于讨论时的各种规则、打榜的金额要求等)。实际上,准入门槛对于行业参与者来说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明显减少潜在的竞争者加入竞争的可能性。但是,对于粉丝经济来说,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而只进行代际轮替、对潜在关注者设置极高的准入门槛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从这个角度来看,杨超越所代表的腾讯大文娱的差异化尝试,甚至有了一种粉丝经济救世主的感觉。)

总的来说,当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在一个行业上时,突破存量经济实际上更像是行业的自我调整。存量经济意味着供给方提供了过多的产品,这些产品或同质化或完全不符合市场的要求,因此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因此,突破存量经济的意义在于调整行业的供给和需求以重新达到供需的均衡状态。而针对供给方的调整,也就是我们常说常听的供给侧调整。

如何突破存量经济——供给侧调整和去杠杆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的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存量经济下,当前的规则和环境会更加有利既得利益者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深化当前的规则和环境,从而导致分化加剧和集中度提高。因此,突破存量经济的方法就在于改变当前的规则或者环境,使既得利益者脱离相对舒适的生长环境,从而完成期望的变化。自古至今,这种改变发生过许多次,根据他们的变化程度可以分为激进、温和和保守三种。极端激进的方法就是战争,战争可以打破大部分的规律并重新塑造一个规则体系(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而极端保守的方法就是不调整,静观其变。而调整,则属于相对温和的一种改变方法。

自古以来,我国的调整根据方向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笔者认为,在一个有极强势参与者或者监管者参与的市场,自上而下的调整是相对有效的;而在一个监管者相对不强势的市场内,自下而上的探索实际上更能反映真实的需求。

自上而下——宏观经济展望

实际上,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消费增长的动力不足,导致供给远超需求;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杠杆过高,地方债务风险加大,流动性分化严重,经济运行的整体风险上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值得考虑并尝试的。

中央ZF加杠杆为经济托底

首先,正如图表2所表现的,当前我国ZF部门杠杆率,尤其是中央的债务负担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在尝试去杠杆的过程中,我国的中央ZF可以参考2007-2010年美国的做法,通过提高联邦的杠杆率为经济托底。原因在于,如果所有经济部门同时开始去杠杆,很容易造成整体的债务通缩,并进一步引发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的去杠杆主要是企业部门的去杠杆。但是相对简单粗暴做法导致了流动性分化的严重和居民部门的杠杆高企。实际上,在当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中央应该进一步开发自己承担债务的能力。通过举杠杆来为经济托底,并继续推动企业部门的去杠杆进程。同时,由于居民部门杠杆已经超过阈值并挤压了消费,当前的主要动作应该是调整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政策,来逐渐降低居民部门的杠杆,从而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打下基础。总结来说,中央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杠杆率来为经济托底,保证企业部门的去杠杆进程;同时,调整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政策,来降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最后,中央可以考虑严格监控地方收支考核,避免地方的出现债务危机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当前实行的减税降费政策,实际上就是中央在加杠杆来为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去杠杆托底。不过,正如笔者之前的分析,我国的经济面临的问题从供需关系上来看是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种现象可以具体分为两种: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分化而导致的需求不足;厂商生产的商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国家的减税降费政策应该更多的偏向居民部门减少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增长分化,然后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整合并重新达到供需的均衡状态。

笔者建议减税降费政策更多的关注居民部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国的人口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居民部门的劳动力的数量将会减少,进而会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如果考虑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在老龄化社会中,消费的意愿不论从可支配收入的角度还是从消费习惯的角度都将会下降。这样不利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减税降费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居民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和对于当前收入的评估,因此笔者认为直接作用于居民部门的减税降费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刺激手段。

此外,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和存量经济的根本在于解决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本文的部分读者来说,坐飞机、使用马桶和使用手机支付应该比较常见。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的数据和中金公司中泰证券的计算,我国应该至少还有约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约5亿人没有用上冲水式卫生厕所、2.5亿的手机用户没有使用过移动支付。换句话说,这些居民的需求意愿存在而他们无法支付相应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也就形成了非有效需求。如果可以通过部分减税降费的政策并发挥国家转移支付的作用(增加收入或者提到社保、医保的保障能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这部分居民的需求真正的变成有效需求,不仅可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以突破存量经济、促进我国未来消费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针对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调整和引导除了减税降费之外,还可以从调节房地产市场来入手。当前我国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是“房住不炒”。如果在未来,国家可以坚持这种态度,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为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化而带来的消费增速放缓。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的分析说明,当前居民部门的资产有超过60%的资产与房地产有关,这直接导致了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居高不下;同时,这也使得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房价的涨跌有极强的联系。坚持“房住不炒”的态度和原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房地产作为资产配置的作用,从而降低居民消费行为和房价涨跌的相关性。同时,“房住不炒”可以使得中等收入组的居民减少对于无房的焦虑感,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价的预期涨幅较小,可以减少居民当前加杠杆买房的行为。换句话说,“房住不炒”原则的坚持可以降低房地产的投资、投机需求,减少房地产和杠杆对消费的挤压作用。

2. 以市场手段为主导,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笔者之所以认为国家减税降费的重点应该在居民部门,是因为在企业部门中遭遇流动性困境的通常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常来说,大企业普遍信用评级较高,即使在当下各大券商已成惊弓之鸟的情况下大企业(大型央企、国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在融资难度依然较低。而中小企业(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则没有这样的优势和便利。在存量经济的时代,这样的劣势将加速大小企业的分化。虽然国家可以通过减税降费、定向降准、提高坏账率等方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性,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中小企业是值得救助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因此,笔者认为,ZF在企业部门去杠杆的过程中应该允许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并做好引导。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仍然有较大的缺陷。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截至2019年7月30日,A股市场传统周期性行业如金融、房地产和机械制造类的公司的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70%。由此可以看出,A股市场相比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稍微有些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创板的推出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忽略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市场估价,科创板的推出本身就意味着国家在引导着资本流向一些新兴行业。

此外,近期频发的财务造假案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市场恐慌,但从长期来看实际上是为了激活资本市场而必须做的事情。提高资本市场的活力就必须要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退市制度的严格遵守,从制度上消除一些投资者面临的潜在风险,才有可能吸引更多更优质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实际上,我国的资本市场是有先天性的问题的。我国的大型银行(比如六大行)是清一色的央企,因而可以提供刚性兑付的保障。这种刚性兑付的保障实际上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成为了储蓄而非进入资本市场。在市场充满风险厌恶者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我国的资本市场就无法真正的为能突破存量经济的新兴行业和公司提供有效的帮助。

3. 推动科技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的科技发展和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一次工业的全面升级。在工业的全面升级过程中,主要获利者可以实现经济的腾飞。而当这一代的科技更多的国家所应用的时候,获利国家的经济增速就会出现下降。当前中国面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就是当计算机、互联网及其相关的产业在逐渐成熟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很难继续依靠这些科技来维持高速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确实很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做到生产和销售的联通互动,通过信息化来消除过剩的产能和库存。所以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希望通过制造的全面信息化来打破生产和销售之间的阻隔,让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减少。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的革新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自下而上——从杨超越看差异化尝试

在粉丝经济这个缺乏强监管和超强势参与者的市场中,自下而上是更加有效的探索方法。

正如笔者在上个部分中所分析的那样,当前的粉丝经济内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顶级流量毫无疑问可以获得最好的资源,并且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而一些人气相对较低的偶像则有可能在这样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同时,当一些大的公司打算去捧一些新的艺人成为偶像时,信息的不对称也可能会造成非常被动的情况。因为网络是有记忆的。艺人出道以前的所有事情都有可能在未来变成对艺人进行评价的依据。最好的例子就是杨超越:杨超越出道以前的所有事情和内容全部都被网友拿来成为了评价杨超越的一部分依据。这种“尽职调查”式的深挖虽然从道德和隐私的角度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但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这种深挖可以有效避免之前提到的因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投资者利益受损的问题。

根据之前的分析,笔者认为突破粉丝经济的存量经济状态的最重要的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运营公司选择并提供同质化产品虽然会将自己拖入一场资本+人气的战争,但是这实际上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做法。因为市场有成功的案例在前,模仿虽然不能带来突破式的增长,但总是能带来收益。实际上,在存量经济时代,更多的小公司所思考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在生存压力下,很少有公司愿意尝试推出差异化的创新产品。但是对于大公司来说,如果想在大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尝试推出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在这一点上,腾讯的尝试实际上成功了。

腾讯通过《创造101》这个节目推出火箭少女101这个女团,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成员之间的差异足够大,因此覆盖的受众面足够大。对于尝试创新的公司来说,风险是巨大的,因为创新的差异化产品是否会被消费者所接受是不可知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腾讯的“广撒网”战术是相对有效的。从这一年多以来的节目来看,腾讯尝试了体育类、游戏类、动漫类、偶像唱跳类等多种风格的偶像发展之路。从现在的与阿里系对比结果来看,腾讯的当前的战略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在差异化的偶像产品中,杨超越毫无疑问是最具有差异化的那一个。这不仅体现在杨超越的道路选择上(演员向+综艺咖),也体现在杨超越的粉丝受众群体上。笔者在知乎问题喜欢杨超越的粉丝们,你们多少岁了?中观察到的,杨超越的粉丝年龄跨度很大哦,从15岁至55岁都有,这与印象中的粉圈人员构成相差很大。不过,笔者因为缺乏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很难说清到底是差异化的偶像吸引了不同于以往的粉丝,还是大相径庭的粉丝群体反过来构造了一个完全差异化的偶像产品。虽然听起来更像是前者,但是在这一年多的几个重要节点上,不可否认的是杨超越的粉丝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杨超越的例子来看,拥有差异化的偶像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受众群体,也意味着潜在的新需求的产生。因此,杨超越为粉丝经济带来的,实际上是更多的有效需求。但是,当前的粉丝经济的供给方,提供的仍然更多的是同质化的偶像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粉丝经济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和存量经济的特点。

当杨超越这名艺人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有效需求,对于她的有效需求和供给的近真空状态直接让杨超越成功出圈。实际上,人们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杨超越这样的艺人并非是可以凭空创造出来的。杨超越当前的吸粉主要从三个方面:颜值、情商+语言能力和综艺感。颜值不能通过整容来实现;情商+语言能力是杨超越从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所锻炼出来的;综艺感更像是一种天赋。最重要的,杨超越带给观众和粉丝的是一种真实感和“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珍贵。从这个角度来看,杨超越的出圈和大火似乎更加印证了郭德纲老师的那句经典名言:“不是我们有多好,都是同行的衬托。”

因此,笔者认为,粉丝经济如果想要突破存量经济,就必须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多元化的有效需求已经准备好的情况下,推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偶像产品才是粉丝经济的供给方应该去考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腾讯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并且得到了杨超越这个璀璨的硕果。

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就必须改变当前以短期利益为主导(简称赚快钱)的盈利模式。运营公司应该在创造出一些偶像之后,深耕这些偶像在特定方面的才能,并以此来确定偶像们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在火箭少女101中,段奥娟、张紫宁和李紫婷就明显适合在歌手方面深耕甚至可以发展出不同的方向,而杨超越则明显很适合“演员向+综艺咖”的培养模式。而当前,更多的运营公司更希望通过“快速轮替+统一模式”来实现短期的盈利。从长期来看,这样会导致粉丝经济的受众群体的萎缩,是不利于这个行业发展的。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突破现有的粉丝经济的存量经济特征,运营公司可以借鉴火箭少女101,尤其是杨超越,的运营模式,走“差异化+深耕”的模式,来追求行业的发展。

结语

如果去翻一翻杨超越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的访谈,大家也许会发现杨超越常说自己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当笔者第一次认为杨超越是最成功的差异化结果时,忽然有一个很神奇的感觉。实际上,也许正如杨超越在《吐槽大会第三季》第二期的最后一句话:“也许是太完美的东西大家见得多了,见见瑕疵的东西也是好的。世界上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完美无瑕的嘛,有瑕疵的东西也许他才更加真实。”杨超越在过去一年多表现出来的内容:相对弱的唱跳、过人的情商和语言能力以及神奇的风格都在向世人宣告:“我跟大家没有什么不同,有擅长的也不足的。但我可以说,我很真实。”也正是这份真实,让杨超越成为了腾讯寻求的差异化偶像产品中最成功的那一个。

注:文中部分数据和图表来源于中金公司中泰证券宏观研究报告以及国金证券和中银国际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