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的“烟蒂”,不好捡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资本寒冬,biotech股价基本打骨折,甚至市面上市值低于净现金的企业也不少见。很多投资者非常喜欢这类看起来很“便宜”的标的,甚至用PB来给生物科技企业估值。

因为这看上去非常简单。而且,这还是被股神证明过的投资方法。老巴爱上可口可乐之前,非常热衷捡烟蒂,买便宜货,这也曾创造了他最高的年化收益。

但在生物科技领域,用PB来给企业估值,可能并不合理。那些看起来估值很低的企业,与其说是烟蒂,不如说是飞刀。

1)不同的低估逻辑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喜欢捡烟蒂,烟蒂股也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丰厚回报。

1956-1969年,巴菲特的主要投资策略就是捡烟蒂,这十几年也是股神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时候,达到29%。

尽管后来他公开承认,自己有过不少买便宜货的愚蠢行为,遇到芒格后,便不再纠缠低价烟蒂股,而是选择优质、有稳定成长性的好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去投资。但此后,其收益率再没有超过29%。

捡烟蒂能够创造超额收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一旦有业绩反转的迹象,市值往往在业绩增长与投资人预期的双向带动上获得较大的涨幅。

但前提是要区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低估,哪些只是看上去估值很低?

低估值的公司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低增长低估值,比如钢铁、煤炭、有色、航运等周期行业,大部分人博的是周期反转。传统公司,即使多年原地踏步,一旦抓住新机会依然有机会咸鱼翻身。

生物科技行业并不属于这一类。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看上去估值很低,原因在于陷入了困境。与传统行业不同,生物科技企业一旦陷入困境,大部分再无预期反转的可能。

2)陷入困境的生物科技企业不大容易反转

对于生物科技企业来说,陷入困境往往意味着,研发管线遇到了问题。

比如,管线的预期变差了。本来是要做me better,但后来发现只能做个me worse,或者是自己数据不变,但后来者有了更好的数据,又或者竞争格局变差等等。在这些预期变差的情况下,除非竞争对手失利,否则生物科技企业反转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

更悲观的情况,则是管线直接挂了。这种情况,要想反转,只有两种情况:

其一,问题管线起死回生。这个概率有,但很小。因为在创新药研发领域,死亡才是常态,成功原本就只是小概率事件,失利管线反转的概率只会更小。

第二,迅速找到新管线重新讲一个故事。对于资金充裕的biotech来说,具备这一可能。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这家企业最终能否成功。而通常来说,biotech都是有自己的能力圈的,比如基于特定的技术去开发某款分子,有时候失利可能不是靶点问题而是技术问题。寄希望于这样的biotech实现困境反转,不大现实。

当然,还有一个更糟糕的问题,那就是biotech往往股价越跌越危险。因为biotech大部分依靠融资生存,股价膝盖斩意味着融资渠道基本没了,只能用手里的弹药殊死一搏。而传统企业因为产品、资金各方面资源比较丰富,可能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综合来看,生物科技并不存在所谓的“烟蒂”。不管看起来多么低估,都有可能是一张刮不出的“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