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得从2M“分手”说起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48喜欢:27

本文旨在针对集运行业的运力变化情况做一些我个人的推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观测的数据来源为alphaliner的top100运力数据。不过懒人没做定期记录,所以数据选择2022.7.10、2023.8.15、2024.3.13日,其中前两份数据为战斗吧贾维斯曾经的发帖处选取。

1.行业运力增加背景下,自有运力占比逐步提升中

三个时间节点里,行业CR12的自有运力占比逐渐提升,从22年中的50.84%逐步提升到53.04%以及当下的53.41%。个人认为这个数值需要继续观察,当前CR12的在手订单还有60万TEU,如果全部下水,则自有运力占比将会达到62.38%,事实上如果新增运力全部替换掉租赁船舶的话,则自有运力占比将达到77.25%

可能吗?我觉得不可能。但从合理的逻辑来说,待下水船舶主要就是用来替换掉租赁船和拆除旧船的,毕竟前几年新增的运力已经很庞大,在没有强力需求增长的情况下,船公司既不退租、也不拆船,只会让行业陷入衰退。所以自有船舶运力占比未来还会缓慢提升,但不会特别夸张,这点不妨看后两张图。

头部几家航司自有船舶占比提升到60%左右则没有大动作了。真正在提升占比的是那些原先连50%都达不到的航司(One占比下降需要单独去分析)。

2.各家运力变化的结构性差异。

运力都在增加,但是仅仅用“增加”这个词是无法清晰的看出各家航司在运营过程中的策略差异。上图中我将2023.8.15以及2024.3.13的数据与2022.7.15的数据做了一个对比,计算其运力变化,从中能初步的得出一些关于各家航司运力变化的差异情况。

(22年7月至今,CR12平均增长了12%运力,故超过12%箭头向上,6%箭头斜向上,运力在-2%至6%之间认为合理变化,超过-5%则运力减少较大)

(1)地中海-运力全面提升,但主要依赖自有运力的提升。

(2)马士基-运力总体无变化。

(3)达飞-运力提升较多,主要依赖于自有运力的提升。

(4)海控-运力提升较多,主要依赖于自有运力的提升。

(5)赫伯罗特-运力全面提升,尤其最近半年租赁运力的提升幅度极大

(6)One-从第7攀升至第6,几乎依赖租赁船舶提升运力,近半年提升幅度极大。

(7)长荣-运力提升的结构与海控几乎相同,但退租更多

(8)HMM-唯一运力下降的航司,自有运力略微提升,租赁运力下降极大。

(9)阳明-运力提升合理,自有运力提升极大,近半年租赁运力由升转降,变化明显。

(10)Zim-不说它了,除了股价,战5渣。

(11)万海-运力有增加,自有船舶占比将近爆表,极好的践行造船替代租赁的策略。

(12)PIL-运力有增加,较好的践行造船替代租赁的策略。

3.进一步分析运力变化的结构性差异。

为了进一步观察各家航司的运营策略,这里结合航司的船舶数量以及平均单艘船舶运力分析,可以看到下图的情况变化。(注,不能单纯的认为平均单艘船的运力大就是大船多,因为支线只能用小船,航线结构会导致航司的平均单艘运力有差异,只能从该指标的变化来看待趋势。)

(1)地中海-大船化趋势明显,下水了许多大船,也租了许多大船。

(2)马士基-大船下水,淘汰了自有的一些小船,退租了组多小船,适当租赁了一些大船。

(3)达飞-退租小船,租入大船。

(4)海控-大船下水,退租大船,以租赁小船进行替代。

(5)赫伯罗特-大船下水,租大船退小船,但近半年租了许多小船。

(6)One-下水船不多,但订单有许多,且以大船为主。租船以大船为主,但近半年租了许多中小型船。

(7)长荣-大船下水,淘汰了自有的一些小船。退租大船,以租赁小船进行替代。

(8)HMM-下水船不多,退租船大于下水船(这里补充一句,也许这是HMM23年最后季度都有盈利的重要因素)。

(9)-(12)一起说了,运力增加的不多,即使是在手订单也不是很夸张,没这个实力去卷。其中阳明对市场十分敏感,近半年退租了许多大船运力。

4.一切的变化皆因2M“分手”说起

如果我只是站在每家航司的变化看,大致能得出的结论就是各家航司都大船化,逐步替代小船,自有船舶占比不断提升,总体运力有增加,这么个情况。但如果我们站在整个行业以及联盟的变化来说,似乎还有另一些观点值得探讨。

(1)MSC如果算上在手订单以及这几年的运力增量,基本上等于运力涨出了大半个马士基,可以说一个地中海等于是变身成了一个新的联盟。

(2)马士基可能在理念上与MSC不同,可以说就是内部运力结构优化。所以MSC的空缺是由赫伯罗特来填补了。赫伯罗特在之前一直保持谨慎的增加运力,但似乎为了替代MSC,近半年加大了租船力度,且不挑食。由于新增订单都为大船,且没有再增加的趋势,我大胆猜测马萝卜联盟的运力会稳定下来。最近一批租赁船舶是否只是过度,待新船下水就退租,还是会根据行业环境再决定。

(3)随着2M“分手”,赫伯罗特“出轨”,THE联盟里问题重重,阳明几乎不出力,没增加多少运力;HMM一直想卖股权,造船的节奏相对滞后,在手订单量已经占到现有运力的1/3,后继爆运力的概率会较低。而One短期内不挑食的租赁了许多船舶,可见其是想撑住当下的局面。这个联盟未来是衰退还是稳住局面不由它们自己掌握,行业赚钱了,他们还有办法造船,行业不赚钱,还造船就是卷死自己。

(4)海洋联盟总体的经营决策就是大船化,淘汰小船,感觉和马士基一样稳健。但是运力确实也有一个稳定的扩张,需要观察将来是否下水船会否继续淘汰租赁船舶。达飞虽然是该联盟内造船最激进的,但是其自有船占比是内部最低的,如果这个联盟想要保持一致的经营节奏,那么达飞的正确选择就该是用新下水的船舶淘汰更多的租赁船。会不会是这个节奏不能打包票,但是提前3年续约联盟协议,最后达飞“暴兵”猛于其它两家就显得很突兀了。

5.最后重申一下

MSC单干以后,大家只能被动的卷,这个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因为有多少航线,就需要配备多少运力。大家都不想实质意义上的削减航线,所以无论是下水船舶还是租赁船舶都是硬着头皮上的。

所以集运行业相当于实质性的多出了一个地中海solo联盟,THE适当削弱,马萝卜维持住原2M基本盘,海洋联盟稳份额的情况下,偷偷增加份额。

这种情况下,行业基本面确实不如过去了。未来几年肯定是低谷,只是这个低谷何时转头市场一直有分歧。如果从新增运力的角度看,要等到25年大量新船下水后,26年才开始反转。但如果从我上述对于联盟变化来猜想,只要MSC没再带头卷起来,其它几家都是为了填补空缺的话,那去年4季度基本就是低谷的架势,后继下水船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是替代租赁船舶,那么今年从指标上反应出来后,届时的运价就是谷底了

当然乐观点,今年就是最差的一年,偏偏还遇到了红海,某种意义上给了行业一份大礼,也许最糟糕的24年业绩会不弱于23年。说实话4个联盟手上现金还是不少的,不卷个5年死不了人,10名开外的即使倒闭了也对大局没影响。

所以如果各航司都认可了新的4联盟格局,那么寻找到新的平衡就会更快。如果大家还想继续卷下去,那么我只能说水手们唯一的底线就是海控股价低位,现金占比更高能保命,其它不要预期太高,或者说预期要放到后面了。

以上就是根据运力变化进行的分析,只是一个视角,还需继续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行业已经为这几年的激进买单了,继续去做不智之举的概率会降低许多。其它的分析角度以后有兴致了再做吧,毕竟都躺了3年多了。$中远海控(SH601919)$ $中远海控(01919)$

精彩讨论

草莓蛋terryshi03-20 16:21

$中远海控(SH601919)$ 分享一个zim的航线情况:
总航线从21年的70条,降低到了现在的67条。
每周的有效投放总运力三年分别为63314TEU、62495TEU、60712TEU。
事实上,Zim不停的调整航线结构,试图让自己尽可能的高效运营。不过各家都是这么个状态,最后还是会在各个航线上产生竞争。从最终结果看(考虑到整个行业21年货运量历史记录,22年有下降,23年回升),zim在大多数航线上都只是维持或者减少了有效运力和航线数。只能说别看zim租了一堆船,但是在行业竞争这件事情上没什么用。

幸运Huang03-13 22:05

草莓兄精品,好好的双子星联盟变成了马萝卜(马萝联盟也好听点吧,)联盟,这两哥们也挺惨. 话说自23.2月开始每月月底的那一期周报(专栏里面很容易查到)我都有alphaline最新数据的截图,未来再次统计的时候欢迎调用。
二是特意跟新水手说明下,alphaline的这个自有运力不含海控从海发集团内部光租的58万TEU运力,实际上这一部分也应该算作自有运力这样海控自有运力占比大概在76%,是综合大型船司里面自有运力占比最高的船司也是单箱折旧摊销最低的船司。

草莓蛋terryshi03-19 10:58

马士基成本已经降到很难再降低的地步了。其实各家应该都差不多,能降的地方就是租赁船舶的费用,但是空间也就3个点上下,一个油价波动就可以把集运公司的利润给稀释了。比如22年和23年,油费之处能差20亿美元。要知道集运板块,马士基23年全年的EBIT也就22亿。赚不赚钱又变成看油老大脸色了。
之前自己一直会把中海油作为对冲,不过沉迷于做波段,仓位就那么1%了,哭死$中远海控(SH601919)$

草莓蛋terryshi03-19 09:26

马士基的这个环保也挺有意思的,对于这个一直宣传着降低碳排放强度,以环保为卖点的集运企业来说,之前的降碳指标一直在优化,但2023年却一下子趋势反转。这意味着未来几年还需要不断改善方可达标。实际情况会怎么样,不妨默默观察。

草莓蛋terryshi03-18 17:57

马士基的目标是2024年,自有船舶运力占比达到70%。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么现有的订单全部下水后必须全部替换掉租赁船舶,也就是维持现有总运力不变。

全部讨论

$中远海控(SH601919)$ 分享一个zim的航线情况:
总航线从21年的70条,降低到了现在的67条。
每周的有效投放总运力三年分别为63314TEU、62495TEU、60712TEU。
事实上,Zim不停的调整航线结构,试图让自己尽可能的高效运营。不过各家都是这么个状态,最后还是会在各个航线上产生竞争。从最终结果看(考虑到整个行业21年货运量历史记录,22年有下降,23年回升),zim在大多数航线上都只是维持或者减少了有效运力和航线数。只能说别看zim租了一堆船,但是在行业竞争这件事情上没什么用。

草莓兄精品,好好的双子星联盟变成了马萝卜(马萝联盟也好听点吧,)联盟,这两哥们也挺惨. 话说自23.2月开始每月月底的那一期周报(专栏里面很容易查到)我都有alphaline最新数据的截图,未来再次统计的时候欢迎调用。
二是特意跟新水手说明下,alphaline的这个自有运力不含海控从海发集团内部光租的58万TEU运力,实际上这一部分也应该算作自有运力这样海控自有运力占比大概在76%,是综合大型船司里面自有运力占比最高的船司也是单箱折旧摊销最低的船司。

马士基的目标是2024年,自有船舶运力占比达到70%。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么现有的订单全部下水后必须全部替换掉租赁船舶,也就是维持现有总运力不变。

马士基成本已经降到很难再降低的地步了。其实各家应该都差不多,能降的地方就是租赁船舶的费用,但是空间也就3个点上下,一个油价波动就可以把集运公司的利润给稀释了。比如22年和23年,油费之处能差20亿美元。要知道集运板块,马士基23年全年的EBIT也就22亿。赚不赚钱又变成看油老大脸色了。
之前自己一直会把中海油作为对冲,不过沉迷于做波段,仓位就那么1%了,哭死$中远海控(SH601919)$

马士基的这个环保也挺有意思的,对于这个一直宣传着降低碳排放强度,以环保为卖点的集运企业来说,之前的降碳指标一直在优化,但2023年却一下子趋势反转。这意味着未来几年还需要不断改善方可达标。实际情况会怎么样,不妨默默观察。

03-13 20:12

25年下水的差不多和24一样多 再加上2年消化 至少要卷到27年

通读马士基在下图中的内容,其实会有一种很奇怪的违和感。我们都知道,全年集运价格是在持续走低,但是货运量却是在下半年开始反弹。
这里面势必有多种因素造成,比如下半年的运力供给是否更多,或者货运量的增长更多发生在低运价航线,最终导致整体运费下滑。要分析具体原因,可能需要更多维度和数据支撑,有点麻烦。
不过有一句话是过去我多次看到,但却忽视的一点。就是很多报道中都有提到“XXX如何如何不好,但冷藏柜除外。”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客户预期下半年运费会降,势必会慢慢清库存,不急着进货。而等到下半年运费下降了,在集中出货。但是冷藏柜的货物时效性强,没办法调节。因此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节奏。
看得出来,集运这个行业,玩预期挺极致的。$中远海控(SH601919)$

翻看马士基在年报里的描述并结合下图来看:
1.我国出口份额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还是在增长。从这点上来看,作为持有海控的投资者,没必要太担心海控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会有下降。
2.欧美在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方面一直在做,我国对其的出口份额实打实的在下降。可是缺少的份额没有凭空消失,只是被其它地区(东南亚,老墨)以及与过去不同类别的产品(比如汽车),说直白点,贸易地区和贸易品类在做结构化的变动。
就我个人观感,这种变化并没有导致行业整体的运距拉长,因此也不存在利空或者利多。

The ambition is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adequate volumes while limiting the deployed capacity and keeping a high utilisation.
马士基想尽办法让自有船队往大船化的方向走,即使淘汰了许多自己的船,租借了更大的尺寸。目的就是控制班次,提高装载率,降低成本

03-20 00:28

关于中远海控,集运行业各公司大小船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