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还能行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大家好,我是财富智慧与美酒

巴芒思想的追随者,学习投资的一个小学生。

本月交易记录

卖出部分古井B,买入贵州茅台

目前持仓

第一仓位:腾讯

第二仓位:茅台

第三仓位:谭木匠

第四仓位:古井贡B(少量)

第五仓位:洋河(微量)

年内收益率

年内,沪深300全收益涨幅为+1.76%,小酒实盘净值涨幅为+14.68%

声明

笔者写文,主要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投资感悟历程,以便于事后检验、总结、提升自己的企业分析能力,文中任何观点、看法和操作,均可能充满主观臆断,充满谬误与偏见,不构成投资推荐!*

洋河股份2023年简析

一、洋河概况

2023全年:

营业总收入331.3亿,同比增长10%

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100.2亿,同比增长6.8%

其中23年前三季度:

营业收入302.9亿,同比增长14.4%

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102.1亿,同比增长12.6%

第四季度:

营业收入28.4亿,同比下降21.5%

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亏损1.9亿,同比下降-161.3%

2024年一季度:

营业收入162.6亿,同比增长8%

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60.6亿,同比增长5%

在24年2月的年度工作大会上,管理层说:“洋河总体完成了全年各项指标······”在22年财报中,也明确23年经营目标为“营收同比增长15%”,我之前看洋河前三季度营收增长率14.4%,洋河还完成了全年指标,第四季度营收怎么也有15%左右增速。谁知,营收不仅没有增长,还暴降21.5%,净利润更是亏损1.9亿!管理层诚信何在?

洋河四季度历年营收和净利润占比都不高,企业有时也会用其调节平滑次年一季度数据。但问题是,24年一季度营收才同比增长8%,净利更是只有5%的增长。如果没有财务数据调节,24年一季度数据不是更夸张,更吓人?(如下图)

2024年白酒上市企业一季度数据显示,大部分名优白酒继续两位数同比增长,只有洋河等少数酒企增长率不足5%,呈现下降衰退趋势。

从19年初至23年末五年间,洋河营收从241.6亿增长到331.3亿,年复合增长率6.5%,归母净利润从81.2亿增长到100.2亿,年复合增长率为4.3%,远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另外,作为企业营收蓄水池的合同负债,23年底也同比大降,比上年同期减少26.4亿,其中预收货款下降18亿。而同处江苏的竞争对手的“今世缘”,年底合同负债却同比增加4亿。

毫不夸张得说,洋河正在节节败退!

洋河,ni到底怎么了???

二、洋河困境的始末

我对洋河很有感情的,洋河曾是我的第一大仓,清仓时也留了一些观察仓,一直关注洋河的发展,下面谈谈我对目前洋河困境的理解。

(再次声明:我非专业人士,以下观点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可能充满错误与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承担任何后果,切记!)

1. 失败的激励机制:深度分销模式

读明史时,有句话印象深刻:"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在我看来,洋河今日之衰败气相,始因于上一代领导管理。

15年之前,洋河发展一直很不错。就连疫情期间,也没有陷入衰退。但16-18年,洋河开始舍弃之前的营销渠道,全面转向所谓的“深度分销模式”后,就开始慢慢变得举步维艰。

所谓“极度分销”,就是洋河自设分公司和办事处,在当地招聘和培养业务员,由分公司和办事处直接管理,按照洋河的“522极致化系统”进行市场推广和产品销售,当地经销商主要起配合作用。

在市场的拓展过程中,经销商必须严格按照洋河的要求运营,否则随时可能产生二批商取代总经销、二批商直接被淘汰乃至业务员变身二批商的局面。通过这种模式,洋河妄想牢牢地将渠道和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这种分销机制有个致命的缺点:企业、业务员、经销商三者的利益没在一条船上。 企业只想要高控制、高利润,由于推广费是经销商出,免不了忽略效率,盲目扩大营销队伍。业务员接受企业控制,薪资却要经销商付。他们的利益表面看与经销商一致,商品动销好,才能高绩效奖励,实则两者的利益背离的很厉害。企业给业务员树立的“高目标”,业务员转头就把压力转让给了经销商,压货呗。另外,业务员作为企业和经销商的传话筒、连接器,也有权利寻租空间,有时也会与经销商串通,骗取企业营销费用。(如下)

16-18年底,洋河营销看似花团锦簇,连续两年高增长,其实已是强弩之末。当时洋河渠道毛利率不足6%,远低于其他竞品(今世缘的产品渠道毛利在11%-14%之间),大量经销商愤怒的倒向其他酒企。

幸运的是,企业落难之时,白马骑士出现了。19年7月,刘化霜临危受命,出任洋河股份常务副总裁,主持产品营销工作。刘化霜,1970年12月出生,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会计师,是洋河老一辈管理层人员,洋河崛起时的“蓝色经典”台词、文案、设计包装,都是他当年主抓的,能力非常强。

上任之后,刘化霜立马通过调整出厂价格、返利政策,改变了经销商“打款越多,返利就越高”造成的价格混乱,以销定返利的政策也减少了库存。之后,他又逐步把“深度分销”模式调整为“一商为主,多商为辅”的模式,建立更融洽的厂商关系,增厚渠道利润。

芒格说,"说服人最好的办法是诉诸于利益。" 这本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是烟酒店,如果你是经销商,卖一瓶几百元的洋河赚6元,其他白酒赚15元-20元,你愿意卖哪个?

2. 太在意高端,忽视中低端,产品老化断档

刘化霜复兴洋河的第二个杀手锏是"更形洋河老旧的产品矩阵。"

洋河蓝色经典始兴于本世纪初,那时的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还比较薄弱,百元价位的海之蓝已然不便宜,占据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的心智。

2002年~2012年,受益于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的腾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白酒行业呈现出价量齐升的繁华景象。2002年白酒产量仅为367万千升,到2012年白酒产量升至1059万千升,年复合增长率11%。

2010年之前,洋河坐享消费升级的红利。之后12、13年"三公消费"造成白酒行业危机时,洋河依然受市场青睐。

洋河真正开始落后,要从15年开始。2015年,一蹶不振的高端白酒率先开始复苏,以茅台五粮液、泸州1573为首的高端名酒量价齐升。看到高端白酒火爆,洋河时任管理层开始把精力放在主推洋河高端“梦系列”,忽视了自己品牌力达不到高端白酒的现状,又忽视了中低端海天的推成出新,造成旗下产品定位不清,产品矩阵断档,洋河开始不好卖了。

早在2011年,洋河就曾陷入购买“散酒”的舆论漩涡,企业解释说:是购买基酒,不是购买散酒。但市场对洋河的不信任的种子已经种下。

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迅速上移时,企业却没有提前布局,引导培养消费者从海之蓝过渡到天之蓝,错失发展良机。17年、18年,洋河看似快速增长,实则增长速度上市白酒中垫底,并且为了“不掉队”,强行压货经销商,另外渠道利润极低,经销售已经不堪重负,处在崩溃边缘。

2019年,刘化霜上位后,主导对M6进行换代升级为M6+,"更多老酒,更多容量,更美外观",M6+一炮而红,并快速完成全国化,整体价盘拉升100元,动销良好,渠道利润也足。次高端产品的爆红证明了洋河基本盘还在,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夯实基本盘,从上往下更新换代产品矩阵,M3、M1、天之蓝、海之蓝等等。

事实上,刘化霜也是这么做的,2020年底,洋河水晶M3火热登场。水晶版是梦之蓝M3升级版,瓶体设计晶亮幻彩,酒体绵润和畅,并采用550毫升规格,超值超量。市场普遍预期,水晶M3会延续之前M6+高歌猛进的势头。

可惜的是,21年1月,洋河换了新董事长,刘化霜逐渐被边缘化。

2021年6月10日,洋河股份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公司领导工作分工的通知》,表示经研究决定:董事长张联东同志主持股份公司全面工作,分管集团贸易全面工作,主持双沟酒业、双沟酒业销售公司全面工作。刘化霜同志协助钟雨同志做好股份公司经理层工作,分管产品中心和国际化战略工作,负责集团贸易党委工作。

唏嘘!好好的改革进程就这样被迅速打断,水晶M3未能延续之前的M6+奇迹,使得洋河腰部缺了关键有影响力的产品,给了竞争对手充足的发展空间。

现在,江苏省内洋河今世缘大单品对比:(如下图)

3. 暴降的经营现金流,快速下降的蓄水池

19年之前,洋河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基本相符,19年之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了巨额背离。

19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下滑是企业在主动去库存决策。随着M6+大单品放量,21年企业合同负债迅速暴增至158亿,其中预收款为116.5亿,同比增长87%。

但是22年之后,企业渠道利润又开始下滑,动销速度不佳,预收款下降23.5亿至93亿,23年更是下降至75.2亿,企业又走回了老路,陷入泥潭。(如下图)

预收货款和未给经销商结算的销售折扣、折让是洋河销售最大的蓄水池。他若安好,洋河未来的业绩就有保障。它若是不好,企业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如2012年,洋河预收货款从前一年的35亿骤然降至8.6亿,相比11年,下降幅度高达75%,原因大家都知道。

2022年开始,洋河经营现金流又开始骤降,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销售不利,渠道利润也再次变窄。就连大单品梦6+也迫不得已降价了。

4. 税款疑云

23年财报显示,“其他流动资产”10.2亿,相比去年暴增约9亿。(如下图):

另外,企业还有新增科目“预缴消费税”2.2亿。这是之前不曾有的科目。有小伙伴向上市公司询问,官方给出的答复是:“预缴消费税是冲回已开票未发货的收入形成的。”

针对预缴消费税,网上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观点:1.地方政府变相借钱 2. 为了粉饰财报 我思考了很久,还是觉得第二种猜测可能性更高,更合理,即粉饰财报的可能性更高些。

首先,消费税属于中央税种,与地方税务无关。其次,消费税征收的对象是生产企业,拿洋河来说,生产企业把酒卖给销售公司,产生了消费税,然后销售公司卖给下面经销商的时候,不征收消费税。如果仅是地方政府取钱的话,把货发给下面经销商就好了,不用再退回上市母公司。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部分预缴税费的存在,对企业,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减分项。

5. 难言乐观的管理层

洋河是2009年上市的,当时的董事长是杨廷栋。

杨廷栋原是泗阳县委副书记,1998年末调任洋河酒厂任董事长,至2012年初离任时,已把洋河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厂子发展壮大到仅次于茅台五粮液的上市白酒老三,其人可以说是洋河史上业绩最辉煌的董事长。

杨廷栋退后,接棒的第二任董事长是张雨柏。张雨伯也是原泗阳县政府官员,于2003年空降至洋河任常务副总。张雨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是实干家,来到洋河不久,恰逢洋河推出“洋河蓝色经典”,为洋河崛起做了不少贡献。2009年洋河上市时,张雨柏已经担任江苏洋河酒厂股份(苏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雨伯最大的功绩是在“三公消费”期间稳住了洋河,期间洋河业绩虽有下滑,但下滑幅度显著小于其他白酒公司。并且,在他任上,萧规曹随,坚持上市前制定的扩建产能计划,解决了洋河的产能瓶颈,为之后洋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看洋河上市以来的年报,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奠定洋河如今地位的关键工程都是杨廷栋、张雨伯时期开工建设的。(如下图:)

2015年1月,王耀接力张雨伯成为洋河第三任董事长。王耀也是从洋河酒厂体系内成长起来的管理层,最早是动力车间的技术员。收购双沟后,成为双沟副总,后升至洋河的常务副总经理。我在前文中讲过,我认为洋河的衰败始于王耀任职期间。

2015年,王耀上任第一年就大改之前的营销方案,推出“522”极致深度分销模式,成功把洋河定位成一个街边店酒,海之蓝成为全国化的主打产品,拉低了洋河的形象地位。在这种营销模式下,他大量增加营销人员,降低营销效率,无节制扩充营销商队伍,使得渠道利润大降,串货、压货逼得经销商改换门庭。据悉,仅18年一年间,洋河经销商暴增2000家,达到1万家之多。

诚然,更多的经销商意味着更多的铺货,更多的销售窗口,但极致营销模式下强压下,一瓶天之蓝都只有5-10块钱的利润,本来粥就不多,还源源不断填水,经销商沦为洋河的运输大队长和提款机,也难怪洋河经销商19年初会集体反水。

王耀在职董事长期间,营收从161亿增长到254亿,增长1.6倍,CAGR仅为8%。净利润从53.7亿增长到75.1亿,增长1.4倍,CAGR仅为6%。

王耀最大的功绩也许是叫回了刘化霜。在19年,王耀召回了老兵刘化霜,给了自己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

洋河第四任董事长是目前还在任的张联东,他于2021年01月24日成为洋河董事长。目前,网上对于张联东的评价不一,很多人对他评价很低,也有人为他叫屈,认为他是在为前任留下的烂摊子买单。我个人搜集了张联东空降洋河以来的一些动作,对他感官也不太好。

理由如下:

㈠ 盲目多元化,不聚焦

张联东上任后,提出“双名酒、多品牌、多品类”的发展战略。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联东觉得洋河以前不行,是因为拳头攥的太紧了,拳头打人不疼,要把手指头伸开,用十个指头去戳人,这样更疼一些。简直有些莫名其妙。

张联东上任后的在建项目:

当有人问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两人成功最大的原因时?两人不约而同的写到:聚焦。

张联东大力提拔双沟系和其他杂牌酒人员。并把双沟的地位提升到洋河一般的高度,就是所谓“双名酒”,然后再收购一堆垃圾,就是多品牌,多品类。说实话,这一番操作让我想起了某干将说的:“买买买,大大大,好好好。”

2011年洋河收购双沟酒业时,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明面上,当时双沟酒业是苏酒老二,但2011年洋河营收127亿,净利润50多亿,双沟酒业整体估值不过20亿,还不到洋河年利润的一半。我想,收购双沟的最大的好处也许是双沟原有的9000吨优酒产能和老酒。

至于其他那些果酒果醋项目、拉萨朗热酒项目,有一个算一个,未来必然都是赔钱的垃圾,预算越高结果越惨。

被张联东誉为“三核心”之一的贵酒,个人认为这根号是垃圾中的垃圾。最坏的垃圾是那些长得像“资产”的垃圾。不会有人捡到垃圾就联想到“发财”,兴奋的睡不着觉。却有很多人因为坚守“像资产的垃圾”而蹉跎一生。

2023年11月,洋河新提拔了四位副总,其中贵酒董事长陈太松就是其中一位。2016年6月,洋河股份花了1.9亿买下了贵酒100%的股权,当年就因亏损、短期盈利无望为由,全额计提商誉减值准备0.19亿。2016年至2018年期间,洋河持续借款给贵酒,分别为2.57亿元、5.98亿元、7.54亿元。19年,还新追加了一笔7.5亿元投资,对贵酒的总投资金额增加至9.43亿元。

张联东上台后,继续加大对贵酒的输血,2021-2023年,分别借款3.51亿、6.27亿、6亿元,23年又动工三期工程,投资20亿。

为什么要大力投资贵酒呢?张联东答道:“洋河股份弱在高端!”。这逻辑令人无语。这年月,什么阿猫阿狗,只要是酱香酒,都有“高端白酒”的基因吗?高端白酒就这么不值钱?

王耀当董事长时,双沟系的钟雨成为副董事长,双沟基建大多超预算一倍以上。等到张联东上位后,原洋河系老人通通下台政府、双沟系充斥管理层。这是谁把谁收购了啊,是双沟收购了洋河吧!

㈡ 盲目招人,不讲效率

洋河在张联东任上,人员迅速扩张,2020年报显示,企业在职职工为15831人,三年之后,到23年底时,已经上升至20519,多了近4688人,扩张近1/3,而同期的人均净利润,人均薪酬却变化不大。

前不久学习群“秦皇汉武'同学分享过一篇文章《洋河做对了什么》,文中一段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洋河的描述,让我大为震惊:

在2020年就有95个部门是什么概念,1万多人的队伍中有2454名科长又是什么概念?别说将知不知兵,张联东见面了能认识这95个部门负责人吗?我有些怀疑。这样的行政机构,有何效率可言吗?另外,这么多领导绩效怎么算?

财报显示,短短几年间,洋河企业多招收了1/3人员,23年底人均薪酬还有所下降,太让人担心了。

㈢ 信口雌黃,不可靠

2023年5月,张联东在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意气风发:“想要实现十四五酒业倍增计划,每15%的增长速度并不够。我们的增长需要不低于18.5%.......“

另外,洋河在22年财报中明确23年经营的目标为:“营收同比增长15%。”

在24年2月的年度工作大会上,张联东也说:“洋河总体完成了全年各项指标······”

谁料,洋河公布的23年全年和24年一季度业绩,与张联东之前所言相差十万八千里,市场一片哗然。知名投资人“老唐”就以脚投票,终结了长期持有的洋河股份。

群情激愤之下,张联东在洋河2023股东大会上辩解道:”我们洋河是主动降速,主动调整······“

这番骚操作,简直把上市股东当猴耍。巴菲特说,树立一份好名声,需要无数年的坚持,可毁坏它,只需要短短的一分钟。张联东做到了。

他为何执意要把洋河带沟里去呢?是不是想要快速地“富”起来?以往普法404案例告诉我们,空降的高管怎么迅速进去踩缝纫机?无非采购、工程、招人、提拔干部。如果非要给洋河对号入座,张的行为是不是有些许嫌疑?希望他没那么笨,其实把企业做好,得到"股权激励"赚的更多,就像一、二代领导人那样。

三、对洋河未来的期许

笔者目前只微量持有洋河,上一轮牛市中绝大部分卖掉了,(然后每股550港币换成了“相对合适”的腾讯,最低跌到了200以下,目前股价380左右,惨,哈。)对洋河现状的不满,更多的是出于义愤,出于“怒其不争”的情绪,有些像看到“曾今喜欢的人居然堕落了”的那种不爽。

19年买入洋河时,环境没这么差,洋河省内颓势也没这么严重,省外也有继续扩张。洋河缺点是很多:渠道利润低,压货,编外销售人员太多,串货严重,售价倒挂,口碑变坏,也有转机。刘化霜出山整顿后,效果立竿见影。

我当时对于洋河的估值很简单,毛估估。18年净利润约80亿,我预期随着刘化霜的改革,企业必然有所起色。毛估企业未来三五年每年5%-10%的利润增速,那么就是三五年后100-130亿的自由现金流。

当时国际利率不足1%,中国长期无风险收益率大约3%左右,与同时期的其他白酒企业一比较,我给了洋河20PE,自认为还是相对保守合理的。

18年财报显示,洋河账上有理财和现金大约共200亿富裕现金,19年产生的现金足够维持日常运营。这200亿加盈利倍数估值,毛估估2200-2800亿,股价150-185元之间,保守起见以150作为估值锚。

洋河19年股价跌到110,2020年最低跌到80,显而易见的便宜。但,现在回过头“尸检”,洋河19-23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不足5%,并且洋河这几年翻来覆去的折腾间,曾今还很弱小的对手,已然成长为势均力敌的劲敌,洋河也不会再有第二个刘化霜出来力挽狂澜,社会环境也一再恶化······

因此,我认为:洋河再不改变,恐怕会更难过。

洋河的也有很大的优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留下的天价遗产,富裕的产能,成熟的老窖,可追溯历史的海量优质老酒,未来洋河的产品品质肯定会越来越好。

重点是提升经营销售效率。不过这太难了,我不太抱什么希望。同学们都知道,在公家单位,没有人是多余的。公家单位想进去很难,一旦进去,就很难被“踢出去”。洋河越来越多的职工,是其最大的隐患。如果未来三五年市场持续不好,洋河恐怕会比其他白酒企业难得多。我月内以古井B换茅台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洋河渠道利润长期很低,刘化霜强行扭过来两年,目前看,又在渐渐变差。渠道利润低,不仅仅是酒卖少了,还会影响产品美誉度。

我有个朋友在江苏徐州,我前不久向他咨询:“大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喝洋河喝国缘的呢?为什么?”他回答道:“大概是新冠疫情后半阶段吧。”他告诉我,当时国缘对标洋河的同档产品,扫码红包优惠力度很大,国缘酒质更柔,后劲更小,领导也总喝。再后来,大家都喝惯国缘了,周围酒局也都认同国缘,达成了社会共识,洋河就没什么人喝了。

当然,这也许属于个例,不能作为洋河营销差的证据。我想说的是,权威影响和社会共识对个人观念的影响真的是非常大,这一点芒格在"误判心理学"中也强调过。洋河坐视竞争对手一点点蚕食自己的品牌影响力,难怪溃败的如此厉害。洋河管理层要是人手一本《穷查理宝典》,也许我们也不会这么失望。

目前,洋河估值1200多亿,23年财报显示,扣除经营负债后,净现金约200亿,24年过半,估计又有几十亿入账。估值10倍PE左右。远低于我19年的入手价。太便宜了。

不过,就目前洋河经营和管理,属实没啥信心。股市中其他好公司也贵不了多少。因此,目前还是继续观察为主吧。

啰嗦这么多,期望洋河未来会变好吧!

全部讨论

06-29 10:19

把管理层的影响讲的很详细。

说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