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创新药,ETF来报道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3回复:26喜欢:17


#医药指选创新药#  

梧桐总结今年两大板块,那就是喝酒与吃药,左手白酒,右手创新药,那您肯定是今年的王者,回首现在来总结,创新药确实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与关注的领域,那么投资最喜欢言简意赅的亮观点,梧桐有三个核心观点:

1 创新药的赛道很大,坡道很长,政策支持,空间广阔,依然会是投资热点。

2 创新药虽利润大,但风险也高,投资于少数企业无异于赌博,那么ETF指数投资才是正解。企业有成有败,但创新药ETF会随着医学的进步而不断新高。

3 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ETF基金是雪中送炭,投资创新药的优秀ETF。

本文以什么是创新药,创新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创新药的投资方法与产品为框架,向球友阐述投资创新药ETF的必然性。

一、什么是创新药?

百度的定义是:创新药物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相对于仿制药,创新药物强调化学结构新颖或新的治疗用途,在以前的研究文献或专利中,均未见报道。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新药,是指拥有全球专利或在全世界都没有上市过的新药。

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一类: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1)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2)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

  (3)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

  (4)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份的药物;

  (5)新的复方制剂;

  (6)已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剂增加国内外均未批准的新适应症。

二类

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三类

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及其原料药,和/或改变该制剂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2)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复方制剂,和/或改变该制剂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3)改变给药途径并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4)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剂增加已在国外批准的新适应症 。

四类

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五类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六类

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

按照行业内人士的普遍划分,亦可有Me-too模式、Me-better模式,创新层次较高的Me-new模式(又细分为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模式)。

Me-too模式:一般指仿制药和同类药了,难度系数比较低,国际上著名的是印度药,孟加拉药等等,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主角程勇售卖的即是印度仿制药。仿制药是与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具有降低医疗支出、提高药品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美国FDA有关文件定义,能够获得FDA批准的仿制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和被仿制产品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其中非活性成分可以不同;和被仿制产品的适应症、剂型、规格、给药途径一致;生物等效;质量符合相同的要求;生产的GMP标准和被仿制产品同样严格。中国目前是一个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的国家,但中国仿制药不如印度等国家,很少能进入欧美市场。本文以创新药为讨论核心标的,在此不再展开!

Me-better模式,一般指同一药理机制下的同一类型的药,有新分子实体,药效有少许区别,某些小细节比同类药好一点,通常就是同类产品的加强版本,但各有千秋;或者指同一药理机制下,新一代产品,这就比较有优势了。可以理解为一种部分创新和改进的模式。新药研发中需要一系列的创新才能达到目标,me-better,形象点讲就是“我要更好”——即在仿制中创新,要做得比原来的产品更好。在新药研发创新活动中,me-better是一条发现创新药物的重要途径。Me-better模式具有很多明显优势:

1.
一般而言由于这类新药的作用靶标没有改变,其临床风险较小,且很多新药已经确立了它们在临床中的地位,具有较好市场表现。

2.
由于这类药物的公众认可度较高,其市场研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3.
me-better类药物在短期内还不能成为主流,但由于具有较强的专利保护力度而能够保证企业的获利周期。

4.
me-better类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在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的化学创新药物,80%以上属于me-better类新药。

Me-new模式:首先从实验室发现新的分子或化合物开始,经过动物实验了解其安全性以及毒性反应,了解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部位,和作用效果,再经过首次人体试验,经历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制之后,才可以获得药物监管机构的批准。整个研发过程先后经历10到15年的时间,耗资可达数十亿美元。而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模式是全球首创药品同类第一和同类最优药物,其开发较慢,成本较高。Me-new类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从医药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的必然途径。有人把创新药物的研发比喻成“ 富人的游戏 ”,即便成功还要经历过各种审核,失败的风险极大,但是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 ,目前的经济状况虽然依然处于发展阶段 ,但已经今非昔比。政府近年来的政策导向已经明显地在鼓励和支持“ 创新药物研发 ”。随着近年来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方因素共同促进下,中国国内创新药企业的推出产品已从创新层次较低的Me-too、Me-better模式转向创新层次较高的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模式,这是政府高瞻远瞩和强国固本的战略眼光 ,也为许多国内创新药企业带来政策与业绩的双重利好因素。 

二、当前创新药研究的现状

前文提及,当前我国的主流药品还是仿制药阶段,创新药正在逐步被重视,以2018年药品数据为例,2018年中国创新药(以化药、生物药为主)销售额占所有药物比例约为2.5%,占非中药比例为4.17%,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水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情况呢?

梧桐认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原因:

1.管理机制落后

   
管理体制的落后最集中表现就是审批的落后,根据CDE数据,近三年化学药品的申请受理量以每年7.5%的速度逐年增加,而CDE面临的审批任务却越来越重,各个药企间的审批竞争也日渐激烈。这就造成了药品审批积压,申报周期不断延长,申请临床的审批和申请上市的审批时间几乎占据整个药物研发时间的一半甚至更久,所以还是需要改革审评政策,提交审批效率与放行度。

当前药管局每年收到6000多项以上的药品申请项目,而评审人员仅100人左右,项目申请后需要排队1~2年甚至更长,导致很多企业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来提高审批速度,造成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还有就是《基本药物目录》,目前我国创新药还不能直接进入医保目录,药物销量受到很大限制,企业不能在短期内回收巨大的前期研发成本,创新的积极性受挫。国内至今没有肿瘤靶向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导致我国肿瘤药物的在研产品数目与其他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目前我国肿瘤药物在研产品数量仅有11个,美国有272个,英国有41个,韩国有40个。医药的体制要多向西方国家学习,给予更多创新药审批与研发方面的便利,同时纳入医保,提供更大的市场,同时方便药企回收成本以形成创新药研发的良性循环!

2.专利保护不到位

   
提起专利保护问题,青蒿素的这段历史不可绕过,青蒿素是1971年我国科研人员从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抗疟疾药物,是中国唯一一个分子结构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但是由于专利被抢先注册而痛失国际市场。其知识产权被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获得,目前已被国外20多家企业仿制。因此,虽说我国是青蒿生产的第一大国,中国医药企业却仅仅处于原料供应商的地位,利益大头仍然控制在跨国医药巨头的手中,甚至中国同类药品出口时还须补交专利使用费。恒瑞礼来的专利诉讼,给我们国内的公司提了个醒。在国内药企崛起的道路上,一定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专利战,国内药企必须提升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依法依规地适应国际竞争法则,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与专利,提升竞争力

3.基础研究体系不全面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西方医药巨头是领先的,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发流程与体系,辉瑞强生、诺华、罗氏和默沙东五家头部制药企业,市值排名均位居全球药企前列,他们的创新药的研究主体主要包括三个力量:

A)大学和非盈利科研机构:从事(致)疾病机理的研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创造新的临床治疗手段;新型药物分子(平台技术)的建立(比如人源化和全人源化治疗性抗体)。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专业基金机构的科研资助。研究成果的成功出路是技术授权或转让给大医药公司;或研究人员得到风险投资或政府资助,到大学科技园成立小公司自主创业。

B)技术创新型中小公司:基于公司创业人员自主的创新技术,致力于开展新药研发的早期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早期风险投资。成功的出路是被巨型制药公司整体或部分兼并。偶尔也有小公司凭借优秀的平台技术自主发展成大公司,比如美国的Gene-tech, 但是他还是以近500亿美元的价格被瑞士Roche合并了。

C)超大型制药公司: 集中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以极其精细的技术专业分工,采取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协作形式,针对新的靶点基于成熟的平台技术进行创新药物分子的研发,或基于新的技术平台针对新的和老的靶点研发创新药物。巨大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利润和资本市场的资金。成果的出路是产品上市。

我们的研发不行,国外巨头在国内的研发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同时,世界制药跨国公司在华开展研发活动却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态势。自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机构数量迅猛发展。目前,仅在上海张江,世界500强中的著名制药公司如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日本荣研等已先后设立超过20余家的制药研发机构。这些R&D 机构规模在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如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打算在未来5年内将研发人员从目前的300人左右增加到1500人的规模。这些位于中国的研发中心业已成为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国外大公司在我们的“院内”,聘用我们优秀的海归和本土科学家,组建规模化的一流研究机构,为国际跨国公司从事一流的新药创新研究。可是我们自己却是以大量散兵游勇的游击方式在其周围与其竞争,其结果不言而喻。

国外是这个模式,而目前国内的情况更多的医药企业仍是不愿进行研发。据了解,目前的研发这块,主要还是集中在科研院所,譬如北大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4.资金投入不充足

中国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7%以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7-20%左右的水平。

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且投资巨大,所需要的投资动辄几千万或上亿元。对于规模小、利润微薄的制药企业而言,如何筹集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是一大难题。幸好国家重视到了医药企业的需求,于资本市场开辟了科创板,科创板对于广大创新药企业绝对是个机会,目前已有康希诺华熙生物等公司相继登陆科创板为新药研发募资补血。总体而言,上市对于药企的审核要求很严格,比如连续几年的盈利,这对于现在还没有产生盈利但高增长的高科技公司来说,资本市场融资的门槛很难跨过。目前科创板开闸对创新药可谓雨后甘露。

三、创新药的发展趋势

1 更加重视临床

根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致死人数最多的主要疾病。近年,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患规模庞大,且慢性病,上述三种疾病的医药费用支出负担很重。因此从临床需求出发,未来我国的创新药研发将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领域,重视临床应用!

2 多学科交叉融合

目前生物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在创新药研发中,亦越来越呈现出专业间的融汇与交叉,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多领域的技术与科研成功都应用到医药研究之中。

3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

开放式创新成为医药研发的主流趋势。制药企业从外部获得互补性资源(资金、新药研发技术、新药研发平台、生产产地等),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加速创新药进入市场。另外,制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之间的合作开发,通过风险分担后可以降低创新药风险和成本。在新冠疫情中,看到许多国家共同合作,分享数据与研究成功,共同应对疫情和研究新冠疫苗。

四、创新药投资的三个关键点

投资创新药,方法很重要。梧桐总结为前期看行业空间,后期看企业平台,拐点期看企业双击三个关键点,由于不同阶段的医药企业成长性、核心要素不同,投资上关注的核心逻辑也不同。

1.前期看行业空间:

本阶段优秀的标的往往是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的领跑者,享受到市场需求持续被满足的成长性,市场空间巨大,天花板很高,领导者的成长性又非常突出。因而,此阶段投资者重点要关注行业空间是否足够大,企业的渗透率是否不断提升,在业绩成长兑现的情况下,标的的市场走势呈现出较强的爆发力,估值方法上倾向于用 PEG,对高成长性给予较高的溢价。只要增速很快,就可以接受比较高的估值或者干脆只注重其增长性,尤其是一些大细分行业的初创者,比如曾经的医药代表有长春高新康弘药业我武生物欧普康视等,这些标的都符合“行业空间大、渗透率较低且在持续提升”的特征。市场也给予其很高的估值和很大的期望!

2)后期看企业平台:

在后期的投资标的要注重选择有较强平台型优势的企业,平台优势包括高效的研发体系、足够低成本的生产体系、强执行力的销售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激励体系等等。这些企业关乎企业的经营与竞争护城河,不单单局限于药品本身,而更是企业全平台之间的竞争。在此阶段标的往往已经成长为投资者眼中优质的白马股,市场关注度高,投资者要更加关注标的能否利用其平台优势持续推出新产品或者服务,能否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持续提升盈利能力以及能否持续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关注企业平台的优势能否转化为继续提升市场份额之上。在后期优秀标的的股价表现往往会呈现出相对竞争对手明显且持续的估值溢价优势,而现金流折现法是常用的估值手段,此时就不能在机械的套用PEG估值法。

处于这些阶段的企业,有市场中现在耳熟能详的创新药巨头—— $恒瑞医药(SH600276)$  、 $爱尔眼科(SZ300015)$  、 $迈瑞医疗(SZ300760)$ 、药明康德等,都是在其细分行业内有全平台的竞争优势。

3)拐点期看企业双击:在快速成长的前期与向后期龙头转变的后期的过程中。是有一段拐点期或者转变期的,在此期间企业可能经历产品线断档、“黑天鹅”事件或由自身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负面冲击,与此同时业绩和股价暂时进入了低迷期。梧桐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拐点期,就像物理上的两段线段之间的拐点一样。在拐点的企业,许多增长率下降了或者经营失误而步入麻烦,但也有公司随着内部管理的改革以及新产品或者服务的成功推出,步入到后期平台型龙头的行列。

在拐点期,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公司是否开始进入拐点向上的阶段,公司重点指标的改善情况,如盈利增长率、客流增长率等指标。投资拐点期企业,是一个享受戴维斯双击的过程,投资正确会有丰厚的回报。一旦市场确认拐点,其PE和预期 EPS 均会明显提升,股价涨幅会远远超出业绩的成长幅度,对于这类公司的估值方法,一般会给予PE估值法。以可能实现的利润来给与一定的溢价估值,这个估值范围很广,对于投资者比较友好。

资本市场上在拐点期成功的代表性龙头有美年健康金域医学等。当然也有拐点期失败而一蹶不振的企业。当然也有企业这个周期比较长,依赖持续的研发和内功积累,实现从“灰”变“白”的质变,股价弹性也不会像典型的拐点型企业大,但也提供一定的超额回报。

图1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医药龙头投资看点整理

五、广发创新药产业ETF投资价值分析

首先ETF跟踪标的指数——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简称创新药,指数代码:931152)选取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包括但不限于研发投入强度高的公司、有创新药品在海外或国内上市的公司以及处于创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公司)作为待选样本,按照市值排序选取不超过50家最具代表性公司作为样本股,反映创新药产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截至2020年10月末,指数成份股个数为43只,总市值合计为2.59万亿,平均市值达到602.99亿元。根据申万三级行业分类,在CS创新药指数中生物制品、化学制剂、医疗服务占比较大,合计权重占比超过80%。创新药指数覆盖了创新药产业链上的各行业龙头企业,覆盖面广且权重占比大。

图2 CS创新药指数前十大成分股如下

其次,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ETF(基金代码:515120)是广发基金新发行的一只 ETF,基金紧密跟踪CS创新药指数,具有很强的实用投资价值。已经于2020 年11月27日结束募集。鉴于创新药的长远空间和政策红利,梧桐认购了一定仓位的创新药ETF

再次,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老牌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总部设在广州,是基金业内少数具有"全牌照"管理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广发基金的规模增长迅速,截止2020年末,旗下共有 ETF 产品 23 只,规模合计
408.12 亿元,是ETF领域的专业公司之一。 

最后,基金关键要看基金经理。那么创新药产业ETF基金经理——罗国庆,经济学硕士,持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现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数投资部副总经理,共管理9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 82.84 亿元,同时管理业绩优秀,这就是实力!

 @创新药   @广发基金   @老罗话指数投资   @军工ETF   @中证100ETF  

全部讨论

2020-12-10 16:51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转发与阅读;共同探讨创新药,随机发送赏金!

2020-12-09 22:31

$恒瑞医药(SH600276)$ $迈瑞医疗(SZ300760)$ 投资创新药的学习文章,欢迎各位朋友转发与评论。谢谢大家!

2020-12-11 17:07

祝大家周末愉快,路过的朋友请转发点赞原帖啦,下周涨涨涨!

2020-12-11 11:02

突然间市场就蹦了,大A总是这么特立独行![卖身][卖身][卖身]

2020-12-11 10:54

2020-12-11 10:47

感谢分享$创新药(SZ159992)$

2020-12-10 17:02

新冠疫情给创新药带来了更多关注,同申购创新药ETF啦,现在处于整理阶段,等待起飞

2020-12-10 16:59

好文章,转发广而告之!

2020-12-10 12:07

#醉生梦死继续喝# #激昂三十年未来看东方# 

现在立个帖子,重复早晨的观点,今天上证必收红,欢迎各位不同意见者下注,赔率一赔一。
截止13:00,虽然人气低迷,但是依然要有梦想,有希望!

2020-12-10 11:54

如果现在让您必须买其中之一,那您选择白酒ETF还是创新药ETF啊?

$CS创新药(CSI931152)$ $中证白酒(SZ399997)$ 
梧桐观点——世界之大,唯有白酒,就目前白酒这个涨法,基本多少年都不用再看啦。
白酒再好,也是粮食,赛道长远不足创新药啊。创新药调整之后,继续向着新高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