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商品何去何从?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回复:35喜欢:79

作者:经济新视界 原文标题《县官想要金蛋,衙役杀鸡取卵》,原文地址:网页链接

毫无疑问,国内现在最为热门的市场是大宗商品。

今天发生在大宗商品上的一幕即便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一年内,黑色系焦炭上涨260%,焦煤上涨132%,动力煤上涨140%(创历史新高),铁矿石上涨132%,螺纹钢上涨90%;

紧接着上演的是有色系,一年内,铝上涨48%,铅上涨52%,锌上涨74%,而铜在过去一个月内上涨25%;随后是化工系,甲醇上涨58%,塑料(LLDPE)上涨75%,而聚丙烯过去仅一个月就上涨了30%;

而农产品上涨相对“缓和”一些,一年内白糖、豆油和菜籽油上涨30%,棕榈油上涨50%。

每一类大宗商品都有其基本面,不同的大宗商品其供需基本面往往不尽相同。然而过去这一年,以及过去这一个月,所有的大宗商品很明显都受到了相同因素的严重冲击,短期内价格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协同性——快速上涨,其实这种情况更应该称之为:暴动!

传统意义上的供需因素如产能产量需求量库存等发生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很难在一个月内大幅度逆转,更何况有些甚至是在其供需基本面反而转差的情况下发生的。

例如钢材,截止10月份,中国钢铁产量仍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10月份当月产量同比上升4%,今年二季度,中国的钢铁产量还在创历史新高,四季度产量没有继续上升是因为炼钢用的材料焦煤焦炭买不到了,一小部分高炉因为没有焦煤焦炭而不得不关闭,从而阻止了产量继续创新高。

常规意义下的供需基本面很难完全解释价格为何能在一年内上涨两三倍,即使供需的天平有所失衡,但这种失衡的程度在以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何况经济基本面的前景和氛围一直暗淡,货币增速并没有比以往更快,美元在上涨,原油价格的重心是下降的,国内大宗的价格却集体暴涨。

但不论何种缘由,其逻辑又必定要回归到供需基本面来,即便打破常识的基本面逻辑。在各种令人困惑的行情中,行业内外基本都只能归因于“炒作”,居于何种炒作则众说纷纭,符合情况的因素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

①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

人民币汇率贬值,导致大宗物料进口成本变高,所以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不得不上涨。实际上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仅贬值5%,人民币加入SDR之后贬值3%,而且相对美元之外的其他主要国家货币,人民币是升值的。

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观察实操,在微观上,由于货物进口企业普遍使用信用证(20%),其本身是一个杠杆工具,在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前提下,汇率每贬值1%则企业的损失放大4倍,因此国庆之后汇率贬值3%,使用信用证的这些进口企业汇率成本大约增加12%,因此汇率贬值确实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全部,因为如煤炭这一类黑色系大宗商品,进口占比很低,而农产品进口占比则较高,反而上涨的幅度落后,例如大豆进口占比85%,但价格变化不大。

②“供给侧改革”

大宗商品这一轮暴涨的源头和龙头是黑色系,也是政府去产能的重要对象。由于前几年迟迟未能有效去产能,中央下定决心,以环保标准的名义大量关停中小煤企,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产量配额制度,产量同比终得负增长,以此完成去产能的目标,实现“供给侧改革”。

然而在下游的需求上比如钢铁产量由于都是各地的大型企业,接受着国家、银行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和输血,虽然在制定“去产能”的目标但并未“去产量”,对于煤炭的需求不减反增,于是最后的供需天平逆转,市场上出现原料紧张的局面。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解释了部分汇率之外的原因,但同样不是所有大涨的大宗都有类似的情况,例如石油化工系并未出现如此的“供给侧改革”。

以上是市场上两大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逻辑,却仍然无法完全令人信服地解释此次大宗商价格的暴动。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供需基本面发生了变化,那么价格不应大幅度反复变化,出现集体涨停和集体跌停,一天的价格变化如过山车一样的情况出现,而且是反复出现。大宗供应商为了跟上价格变化,有时候甚至不得不一天报几次不同的价格。

除了汇率贬值和“供给侧改革”还有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境地?

实际上,一年前的A股市场也出现过如此快速而集体性的上涨。在与投资机构多次沟通之后,得到更为深层次的其他几个原因:

③资金大举进入大宗商品,并构建各种工具和产品

这也是长期处在各个行业资深人士感到炒作但却很难理解的地方,情况超越了他们的“常规”认知。在中国的股票市场,资金追逐的并不是优质公司的股票,而是寻找“腐肉”,争夺亏损的,流动市值小的,市盈率违反常识的标的(例如需要几千年上万年才能收回股本的),要是接近破产更好,因为如此之后就会出现重组并购被借壳的可能。

所以基本面越是有问题的,越是容易被盯上。煤炭铁矿石有色这一类,一年前其基本面莫不是令人担忧和绝望的,符合了这一特征;

④对赌宏观系统性问题

大宗商品是一个天然加杠杆的市场,杠杆率在5倍左右(保证金制度),与楼市不相上下。在楼市被冻结,外汇管制趋严的状况下,资金进入大宗现货市场(注意不是期货,利用期货与现货主要供应商合作),导致现货价格实际上都比期货价格高出非常多,基差(现货价格减去期货价格)创出历史新高,意味着是现货价格先行上涨,在拉着期货价格往上走。例如,棕榈油期货大涨之后在6200元/吨左右,而实际现货成交却早已上了7000元/吨,这种情况在以往非常罕见,如此之大的基差也显然不合情理(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执行期货合同来采购,从而买到现货),期货现货必然有一方是错误的。

很多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现在不管如何,一定不能做空。其不愿意透露的自信缘由来自哪里呢?不过是对赌当局解决系统性宏观问题的方式罢了。

国内的资产价格在过去几个月迅速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目前汇率下,名义价格已经和发达国家比肩,一些地区甚至早已远远超过,内资外资的资本出逃冲动非常强烈,债务规模继续快速上升,居民加杠杆的速度更是令人惊叹,其加杠杆的热衷程度远超企业层面去杠杆的意愿,百般算计的转移杠杆尝试却让总体杠杆增加的更快,眼花缭乱的政策工具和手段(MLF、CDS、AMC)本质上不过是设计精巧的“赖账”方式。宏观层面上出现了诸多矛盾,资产价格和汇率必然有一方是错误的,为维持高资产价格,就被迫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水量,于是汇率压力巨大,若要维维稳汇率,抑制资产泡沫,就不得不关紧水龙头,此时债务压力又无法承受。因此在机构看来,关门放水是必然的选择,既然出不去那就选择能漂浮在水面上的资产,既然有人愿意维稳,那和整个系统性捆绑在一起是最安全的选项。

这一种对赌并不是常规的基本面,或者说超越了行业自身,过去基本面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显得苍白无力。它是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大宗短时间内如此一致性上涨的深层次逻辑。

这种非理性因素还会持续多久?

牛顿说:我能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更何况大宗涨价本身也是当局主导的,最初意图用来修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降低杠杆的手法,资金领会了个中深意,顺势而为而已。以环保名义关停大宗原料的中小企业现在已经蔓延到造纸、养殖、无机化工以及部分油脂精炼行业(如甘油)等,并且预计还会扩大范围。

只是大宗下游企业的终端产品销售增速在下降,很多行业甚至负增长,制造业的经营状况没有看到改善的迹象,这与原材料成本全面而快速上行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此:

①这种局面还会持续,上涨也会继续,但不会持久,其结束的方式一定也是剧烈的;

②经过“供给侧改革”的大宗物料,价格即使转向快速下行,也最终留在比较高的位置;

③未经过“改革”的大宗原料,未来随时可能踩雷;

④现货的角度,大宗高价位会维持到一季度结束。

大宗之后,物价上行被认为是必然的结局。只是经过这一轮之后,实体经济的形势必然更加严峻。县官想要金蛋,衙役杀鸡取卵,资金或许只是跟在队伍里的一个小衙役。

全部讨论

2016-12-09 11:33

①这种局面还会持续,上涨也会继续,但不会持久,其结束的方式一定也是剧烈的; ②经过“供给侧改革”的大宗物料,价格即使转向快速下行,也最终留在比较高的位置; ③未经过“改革”的大宗原料,未来随时可能踩雷; ④现货的角度,大宗高价位会维持到一季度结束。

2016-12-04 13:23

水平,层次,格局真是高人一等,仰望中

2016-11-30 20:37

2016-11-30 13:49

这才是真正的基本面分析

2016-11-29 13:28

其实,如果你理解到国家再用调控房子的思路调控大宗,就豁然开朗了

2016-11-28 19:12

非常精彩的评论,县官想要金蛋,衙役杀鸡取卵,资金或许只是跟在队伍里的一个小衙役。

2016-11-28 19:03

补充一点,是现货拉着期货涨。

2016-11-28 18:09

转发//

2016-11-28 17:25

始终对华泰证券的策略:上游涨价对中下游不是挤压是传导。的逻辑感觉有待证伪,这逻辑上太不通顺了。全球如此一致的逻辑,今年最常见的就是黑天鹅乱飞并且一夜可以转白,心存警惕是未来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2016-11-28 16:59

让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