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军谈企业管理中的战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战略学界本身对“战略规划”质疑对这一思潮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凤军说对战略理论发展史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反对“战略规划”最重要的声音是来自在管理学界堪称“异类”的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坚定认为,战略规划不是“程序化”的工作,在他的经典著作之一《战略规划的兴衰》一书中,明茨伯格对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所倡导的战略规划程序化给予了严厉的抨击。李凤军说也许在他眼里,以下咨询公司常用的“战略规划”框架(类似的还有“战略规划十步法”、“战略规划二十八步法“等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上世纪末,明茨伯格在深度研究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出版了《战略历程》(1998年),把战略理论划分为十大流派,其中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化、条理化的计划过程的计划学派“招惹”了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是一代战略大师,但是这里李凤军却认为他有点“矫枉过正”了。李凤军认为,“战略之父”安索夫早期略显机械的战略形成过程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当时几乎没有“战略”的概念,企业作决策几近拍脑袋;在今天看起来显得过于程序化的战略形成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随意化的弊端;而且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计划思想”也并非毫无意义。

学术界另一个典型的对战略的批判,是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李善友教授的“战略狗屁论”。李善友教授认为,企业成功了什么战略都是好战略,失败了什么战略都是坏战略。“战略狗屁论”(当然,这个言论极有可能是李教授的调侃,也有可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一度在企业家学员中拥有不少市场,尤其是“互联网思维”、“产品思维”(战略和产品本来也不是同一个维度,不具备可比性;分清“产品”“战略”哪个更加重要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很火的那段时间。李凤军说随着“互联网思维”“生态思维”的破灭,人们重新认识了战略的意义,这种言论也逐渐失去了市场。

那么,战略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今天这个环境快速变化、行业边界逐渐模糊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思考战略?战略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现有的框架和工具对建立和实施制胜战略的企业领导人的需求是否有帮助?学术界和业界对行业发展应该怎样做出各自的贡献以及如何互相抛弃成见?厘清这些问题,对建立正确的战略观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