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圈”到底在哪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能力圈”到底在哪里?没有很确定的答案,反而有多个误区。能力圈误区例如:1、工作的行业;2、专业背景;3、兴趣爱好等。其实这些都不能准确确认就是能力圈所在。最近读《巴菲特之道》,书中关于巴菲特的几个投资案例对能力圈这件事情,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个案例:华盛顿邮报。巴菲特的爷爷曾在内布拉斯加州的西点市拥有一家周报,并且亲自担任编辑,奶奶也经常报社印刷。巴菲特的父亲编辑过《内布拉斯加日报》,巴菲特自己干过《林肯日报》的发行,巴菲特小时候从报童做起到给一个地区的报童做分销。可以看到,巴菲特对报纸行业的理解是有家族传承的,亲身经历过的,报纸怎么运作很清晰,典型的行家里手。而且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前很多年,巴菲特早已买下自己的第一个报纸《奥马哈太阳报》,本身就是同行。从这个角度,报纸行业是巴菲特的能力圈是毋庸置疑的。

普通投资者投资一个行业的时候,要好好想想自己这个行业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吗?如果以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的逻辑看,绝大多数投资标的恐怕都不在投资者能力圈范围内,如果能确定这一点,那么绝大多数投资标的可以排除,只能有很少的标的可以投资,所以也就不应该有频繁交易,一年交易几十只甚至更多股票的情况发生。

第二个案例:盖可保险公司。1950年,巴菲特在格雷厄姆门下哥大求学时,老师已经是盖可保险公司的董事。好奇心驱使巴菲特某个周六直接去敲了公司大门,正好公司董事长在,而且跟巴菲特聊了5个小时。随后巴菲特投资1万美元买了盖可保险股票,相当于当时巴菲特三分之二的的资金,一年后卖出获利50%。但是巴菲特再次大手笔投资危机中的盖可保险要到26年之后的1976年了,1967年巴菲特买下并控股了一家保险公司:国民保障公司,也就是巴菲特再次投资盖可保险的时候已经有一家保险公司控股权9年了。优势典型的行家里手,根本就是同行。从这个角度,保险公司是巴菲特能力圈是毋庸置疑的。

普通投资者即便是在某个行业工作,但与拥有一家公司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程度不能同日而语,而且即便是同行的很多并购也是以失败告终。我们要再次拷问自己,看好的投资标的真的是自己能力全范围吗?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到底在哪里呢?

再看几个案例:

可口可乐,巴菲特小学时候爷爷就有个小商店,巴菲特批发成箱可乐拆散了卖赚差价,因为通过观察瓶盖数量,知道可口可乐好卖。另外巴菲特与时任可口可乐的总裁是好朋友,这个关系不是一般人可比。

大都会:巴菲特60年代就认识了后来的大都会总裁,70年代投资的大都会。大都会是类似报纸的媒体行业。

富国银行:1990年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但是早在1969年,就已经买下98%的伊利诺伊国民信托银行。优势一个典型的行家里手,内行投资。

这些案例只是巴菲特投资案例的一小部分,难免以偏概全,不过对自己理解能力圈确实很有帮助。至少在面对一个新的行业的时候,要懂得敬畏,要知道自己真的不懂。需要花时间去搞懂行业和公司,少则也要几年。所以,发现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马上投资大概率是错的,要列入观察,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去深入理解研究,学习相关信息,有机会要去实地考察、感受。这些都做到了,至少也要半年一年时间,那么自己能投资的企业至少要有效观察半年或者一年之久以上,这样才有资格进行投资。

当然了如果真的在某个行业有家族传承、是行家里手,确定非常了解这个行业,那么这就是自己的能力圈,不用怀疑。在这个能力圈内多花精力去搞清楚能力圈边界,加强能力圈深度才是正道,不能简单地去感觉自己的行业没意思,没前途。行业不分高低贵贱,吃透一个行业,比其他大多数人都懂某个行业,才是投资赚钱的前提。

列出巴菲特投资企业的12条准则,投资前要反复看,确定自己都搞明白了才能下手。

巴菲特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企业准则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