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也能“存银行”了!你知道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人们眼中,银行通常被认作是一个可以发挥资金融通功能的主体,但有这么一种“银行”,你存入和取出的不是资金,而是时间——它便是“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与时间为友,为养老纾困

“时间银行”最早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倡导者是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埃德加·卡恩,他在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这个设想,这个设想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志愿服务换取养老服务。根据该学者的定义,时间银行是指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参与者,以其时间作为媒介和价值尺度,每个人为他人提供服务,赚取时间货币,然后利用时间货币向其他参与者购买同等时长服务的一类公益组织。目前,时间银行主要应用于互助养老,即“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这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以推广——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个“时间银行”组织,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以试点较为成功的国家瑞士为例,尽管瑞士的社会福利较好,但瑞士养老院的费用十分昂贵,人口高龄化造成社会成本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瑞士政府在原有的全国性三大养老支柱之上,推广打造“时间银行”的概念,作为养老制度的另一大补充,瑞士政府也于2012年专门立法来支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这一举措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养老开支,还解决了一些其他的社会问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和志愿者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和全面的服务,同时也可以提升社区凝聚力与和谐性。

“时间银行”在中国:乘风而起,方兴未艾

我国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方面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间银行”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且主要分布在如广州、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的个别社区中。自2008年起,国家和地方层面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志愿服务政策,加上我国老年人对照顾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时间银行”得到快速发展,数量和规模都逐渐扩大。经过多年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服务逐渐形成了以社区为主导、地方政府为依托和政策为支撑的本土化模式,这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也在由民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纲要中被重点提及。截止到2021年,我国已有54家时间银行,平均运营时间3年余,运营时间最长的有9年。总计注册志愿者数为32万人,服务对象220万人,服务时长累计829万小时。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1年。

近几年各地的试点

北京市朝阳区推出了“时间银行养老联盟”,积极运用公共资源,发展社会资本,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上海市长宁区、虹口区也成立了“时间银行”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爱。

南京市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管理“时间银行”、积极发布服务需求信息等。借助“时间银行”平台,调动并发挥了老年人的积极性,打破了年龄边界,为老年人提供了另外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时间银行”养老项目在上海的试点

内容来源:上海市民政局沪民养老发〔2021〕28号《关于本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的通知》

“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代际循环互助的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和额外补充。根据民政部的预测,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5年—10年后,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阶段,养老服务将面临更大挑战。在此大背景下,发展以“时间银行”等新型养老模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养老需要的应有之义。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新方式,“时间银行”对于动员各类人群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为老人提供服务、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将“时间银行”加入“退休资产配置组合”

我们常说退休后的理想状态是“有钱有闲”,为了达到这个状态,我们既需要资金上的储备,也需要时间上的自由与情感上的陪伴。养老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投资,既是为了养老,也是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平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收入;而“时间银行”不仅为了养老以及提供志愿服务,其实也是一种对个人时间的再分配,我们可以在有时间、有精力时为自己做一些“时间储蓄”,当我们年老需要陪伴时进行支取。

如果我们将“时间银行”中的“时间储蓄”也比作是一种资产,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时间储蓄”的风险收益特征与股票、债券、黄金等资产截然不同,如果将其加入我们的“退休资产配置组合”,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多元化配置而分散风险,致力于提升养老金储备及情感陪伴,让我们更有可能达到“有钱有闲”的目标。

风险提示:观点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

何形式的收益承诺,产品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