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318中国平安 2018年财报笔记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4喜欢:26

$中国平安(SH601318)$ @今日话题 @房杨凯的投资世界

终于打算看看保险公司这个难啃的骨头了,因为听其他专家讲保险完全不懂,本次阅读也没打算全部搞懂保险公司的全部细节,知道一个大致的估值方法就好。

关注点1:注册地

深圳。

关注点2:主要财务指标

三年复合增长有25%,成长性很好的啊。

关注点4:各业务模块的收入占比

首先看寿险业务

总共盈利587亿,增长62%。

规模保费是指着一年收到的保费,有5705亿,减去一些需要减去的,得到原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好像和再保险有关,金额少不细究。

保险业务收入4723亿,已赚保费4655亿,有68亿差异,没弄明白,金额小忽略。(后面弄明白了,见财险部分)

4655亿的收入里面,需要减去运营成本(赔款和保户利益)、佣金、管理费,然后这些已赚保费的投资收益为793亿的收益,得出812亿的税前利润,扣税后的利润为587亿。

虽然有几个细节没搞清楚,但是总体还是很清楚的,几个理解:

1、 每期收到的保费里面,都会有个成本叫:赔款和保户利益。寿险是先交钱后赔付,收到保费的时候并没有全部做收入,而且把对应这期保费需要赔付的金额准备好,这部分资金是成本,而不是收入。所以,有人提到的人寿保险,今天的收入以后投保人年纪大了要大量赔付时会大幅亏损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2、 总投资收益793亿,税前利润812亿。几乎就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了。从寿险的模式上,就是保户先交钱,意外或者身故赔付钱。有人测算过,说保户交的保费和最终拿到的钱,大概就是年化2%多一点的收益。那这个生意当然是个好生意,年化2%多一点的成本给我钱,我每年如果能够挣到5%,就是纯赚3%,而且没有什么想银行那样的坏账风险。所以,保险公司能否挣钱关键除了精算能力外,就是看投资能力了。

既然投资收益对保险公司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投资收益部分:

这里又有两个概念了,总投资收益和净投资收益。净投资收益文中有解释,就是收到的回报,实实在在有现金流进来的收益。已实现收益,应该是指证券买入后卖出之间的差价。公允变动就是持有的证券的价格变动,2018年跌了360亿,这个很正常,这应该也是为啥平安在一季度业绩快速增长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公允价值上升很快。

这里要引申出一个问题,平安公司请的一定的最最专业的投资团队,他们的收益是大概就是5%多一点,我们散户真正能够战胜专业团队吗?我自己定的目标是15%,能做到吗?唯一的优势是,我们散户不需要保持每年5%的收益,这样,投资就更灵活了,灵活性是散户的唯一优势,但是不要滥用这个优势,买入一些烂股票,那可能5%都做不到了。

再回到平安,既然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还相差比较多。由于资产短期波动实质上不会对公司有任何影响,只是账面资产的变化,所以公司给了一个还原的报表,就是去除短期波动和折现率后的真正业绩情况:

短期投资波动我们已经理解了。折现率变动没弄明白,搜索了一下,是和国债收益率有关。折现率和国债收益率有关,影响准备金计提,进而影响利润。那么收益率高了,计提是少了还是多了呢?

去掉这两个因素,2018年的寿险业务的实际增速是35%,也是相当不错的。

虽然还有一些细节没弄明白,不过,寿险业务的大致的盈利模式弄明白了。我自己也保过少儿教育险,被推销的,大概就是小孩出生后每年存3000,到高中、大学领教育金。后来发现太不合算,保险公司给的就是2%的利率,我的每年3000元,要是定投一个沪深300基金,绝对有更高的收益。所以,这种分红类的保险我是不会再投了,不过,看平安的业绩,总还是有人需要的。我现在只投了一个百万医疗险,其他都不买,看保险公司的年报,我们的保费要被用于支付佣金、管理费、税金等,使用的的是效率不高啊。最近支付宝出了一个互相宝,我也参加了,最好是别用上,每年才几十元,就当捐助好了。互相宝就不存在各种费用的损耗,保险效率一定比保险公司高。只是现在互相宝的保险金额太少了,不能覆盖正常需求。如果保险金额大,是否会对整个健康保险行业产生冲击?

接下来看财险业务

先来看这个总表,财产业务要简单一些了。保险业务收入和已赚保费有差别,大概理解了,应该是我买了两年的财产保险,那么只有一半是今年的已赚保费,另外一半应该是明年的已赚保费。

2018年的承保利润为110亿,上升19.2%,但是净利润确实下跌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投资收益下降,一个是所得税增加很多,不知道为什么所得税今年增加很多。公司的解释是:

还是没明白,为什么手续费上升了,会对税率产生影响。

再来看看,平安有哪些财险业务。

车险是大头,成本也挺高,100元的车险收入,97.4元是成本。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多了。保证保险看上去也是挣钱的,为啥陆金所要停了P2P业务呢?2019年,这部分的收入会下降。

这两个看完了,其他业务不在一一仔细学习了,在平安的财报里面,有个分部报表,详细列出每个分部的收入、成本、费用、所得税和利润,我把各分部的利润做了一个历年对比表如下:

这个就比较清晰了吧,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观察到:

1、 寿险和健康险是拉动平安的主动力。复合增长率45%。其他业务,财险无增长,银行增长环保,证券是负增长,看天吃饭的。

2、 这三年,平安一直在积极探索其他新业务,比如陆金所平安好医生,购买汽车之家等,累计产生的收入到2018年为199亿,比2016年的107增长不少,但是新业务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至少陆金所说退出P2P业务,说明发展的不顺利。

3、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平安的估值要低于其他保险公司的估值,因为除了寿险,其他业务拖累公司增长的比较多一些。

关注点6:成长性和ROE

10年的利润增速非常出色。

ROE在提升,现在有20%。

关注点9:分红比例

分红率不太固定。

关注点10:历年融资及投资回报

2014年港股融资143亿港币,2007A股上市、2013年发行可转债,在A股融资640亿,到目前为止已经分红1202亿,主要靠内生增长为主。

关注点14:护城河分析

1、 无形资产(品牌、专利、特许经营权)品牌

2、 成本优势 有,批量培训代理人

3、 转换成本 寿险有,几乎无法转换,新增业务不一定

4、 网络效应 有

5、 有效规模 有

-----------------------------------

结论和估值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对平安估值呢?

我再把这个表贴一边,对照这个表,来看看究竟看上他什么了?

1、 如果是看上寿险的高增长,那为什么不去找寿险比例更高的保险公司呢?(如果找得到估值更低的寿险保险公司的话?)

2、 如果是看中金融科技等创新业务,那为啥不直接买创新业务,平安好医生已经港股上市了,汽车之家一直是美股上市公司,陆金所据说也有上市计划。

3、 如果是看中他的综合实力,这个目前确实是没有其他公司能赶上,但是这个综合实力对于公司的成长性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得自己给个答案。

再往深入研究,上次听到@房杨凯的投资世界 讲的保险风险课,达人讲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死差、利差、期差。今天看了保险公司后,对这个有所理解了:

三个费用里面,死差是精算师和运气的问题,我们不研究,费差是公司管理能力,也不研究。只有利差稍微可以预测一下:

平安有2.79万亿的资产需要投资,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投资结构吧:

权益类的投资占比10%左右,巴菲特的保险公司肯定不止这个比例,但是巴菲特在经营伯克希尔之前,可以创造了连续10年正收益的记录,这对于他来说,就敢于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投资权益类市场,前期的权益类高回报反过来就可以促进有更多比例的资金可以进入权益投资,这才造就了现在的伯克希尔。

达人认为长期国债利率将下行,影响保险的投资收益。这个可以理解的,从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看,投资在权益类的大约占比15%不到,长期利率下行,肯定会照成投资收益减少,利差减少。不过,长期国债收益率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事情,尽量不要预测。

股权收益部分是容易预测的,在发布年报前,A股的状况以及放在这里了。以此推测,半年报的数据的增长情况,一定要比一季度的要低。

最后,给个PEV(市值/内在价值)的观察方式:

当前中国平安的PEV已经在1.53,超过了平均值。

再来看同行的PEV的状况:

中国太保:PEV=1.04

中国人寿PEV=1.08

新华人寿PEV=1

所以,认同达人的结论,相比其他保险公司,当前中国平安的价格有点高了,因为他是明星股。当然,至于会不会继续涨,那谁也不知道,市场情绪谁也无法预测。

全部讨论

2019-09-29 09:01

不错,关于投资这一部分,我觉得平安能弥补散户不足的一点,它可以进行多元投资,不像散户只能在二级市场。当然,最后还是要看收益怎么样。

2019-08-15 11:20

2019-07-27 23:25

和我毛估估的一模一样,平安作为一个纯粹的金控集团,盈利主要是寿险+投资;其财产险业务本身不太赚钱,但综合成本率还是控制的比较好;平安银行前几年还是由大股东输血,业务团队也不稳定,在小微贷、供应链金融、零售金融上来回转圈,希望今后能在金融科技+零售业务方面获得稳定长足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至于其证券和信托,对集团贡献实在有限,但在进入全民大资管的财富管理时代,看能否对集团的投资业务和零售业务发挥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