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10小米集团2018年财报笔记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9

$小米集团-W(01810)$ @今日话题

关注点1:注册地

总部:北京

关注点2:主要财务指标

小米的会计为啥会有这么多种利润呢,经营利润、年度利润,综合收益,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完全弄明白。我把重点摘出来。

首先从收入来看,2018年收入1749亿,增加52%,

关于利润,基于国际会计准则,优先股和期权授予都会给计算到成本中,所以,照成了2017年亏损438亿,这个不是账面的亏损。所以,去掉这两个因素后,直接采用年报给出的85.54亿的利润,是一个比较可以参考的数字,利润增长59%。也很不错。

看这个财报报表比较清晰一下,报表上的经营利润确实低至11.96亿,原因是行政费用增加了100多亿,就是授出期权的账面成本,并非实际支出。而最终利润为134.77亿元,主要原因是因为优先股公允价值的变动,出现账面利润139亿。明年这两个情况应该都不存在了。

关注点4:各业务模块的收入占比

手机部分的收入是增长的。

Iot主要是由于智能电视和小米手环 、米家电动滑板车 及米家扫地机器人等若干热销生态链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智能电视及笔记本计算机的收入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83亿元增加118.4%至截 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182亿元。

Iot主要是生态链产品。

互联网服务分部收入主要是由于广告及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在小米电视上面做的开机广告,我的理解应该是算到互联网收入.

为了观察各个产品线的增长趋势,我做另一个2015年到2018年的毛利率的增长趋势。

手机业务在2015年毛利为负,2016转正,2017年为71,2018年还是71亿,2018年有点想不通,为啥收入增长了很多,但是利润没有增加,产品降价促销了吧。

Iot的毛利增长非常迅速,这个主要原因应该是生态链企业的产品不停的增加吧,这些产品都是需要资本投入了。

互联网业务是重点,增长也是必须迅速的,现在的毛利为102亿,占所有产品的第一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硬件对软件收入的输血。

手机销量肯定是一个重点要关注的数据,从下表可以看到,2015年-2016年公司确实遇到困难,2017以后,开始恢复增长。

关注点5:成本及现金流

投资获得的现金流都是负值,说明公司还在不停的投入。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有说是因为库存,那就参考一下存货数据。

存货从2017年的163亿,增加到294亿,确实增加很多。难道是店增加了,那应该不至于增加那么多。可能是为了拿到一定的芯片供应商折扣,一次性多做了一些。观察到1季度的存货已经开始下降了。

关注点6:毛利率、三项费用率和ROE

毛利率确实不高,只有12%。销售费用保持在4.5左右,管理费用激增,是因为期权授权的缘故。ROE失真,咱不看,看下一期的。

关注点7:现金和借款及财务风险度

货币资金302亿,借款信息未知。

资产负债率在2018年大幅下降到50%,试图在财报里面找原因,发现:

非流动负债从1699亿降低到120亿,然后并没有实际的借款,那么或许是因为会计准则关系吧。

关注点8:研发投入

研发费用58亿,占收入的3.3%,这个比例有些问题,因为收入中的生态链产品的研发未包含在其中。

7371人研发,研发人员人均工资54万。

关注点9:分红比例

未分红。

关注点10:历年融资及投资回报

2018年港股IPO。

关注点11:管理团队

雷军。

看了一个报道,雷军非常拼,说是半夜2点飞到印度,然后和印度总经理谈到早上6点。个人不认同这种工作方式,我更希望现在雷军的主要工作是到处找人,找到合适的人,然后把一块业务交给他。创业初期的雷军就是这样找人的。当然,现在规模大了,找人越来越困难了。

关注点12:行业地位

对于小米,手机销量是一切的核心,其他Iot产品比较分散,而且都依靠手机的销售流量。

2018年确实还排第四,但是在第二梯队,小米,O,V的出货量还很接近。

2019年Q1,还是排第四,但是出货量下降了10%,我想着也是市场担心的地方吧。


更糟糕的是,国内的市场已经排到第6名了,说明,国内市场对小米的认可度降低了。

关注点13:上下游议价

上游要靠量来议价,下游是正常的市场竞争。

关注点14:护城河分析

1、 无形资产(品牌、专利、特许经营权)品牌有,专利有,但是对于竞争用途不大。

2、 成本优势 批量采购,但是和竞争对手比,量差不多,价格也就差不多。

3、 转换成本 一般

4、 网络效应 一般

5、 有效规模 有

-----------------------------------

结论和估值

先补充一个细节,因为要理顺小米集团和生态链企业的关系,我看了生态链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式小米科技,而小米科技的登记股东为雷军等4个自然人。难道这个不属于小米集团吗?仔细看了公司的结构,原来小米集团和国内的公司是合约关系,就是公司不是小米集团的,但是管理权和收益权归属小米集团。这样就没疑问了,雷军所有的全部资产应该全部注入到了小米集团。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上市前,小米集团给雷军派了价值100亿的股票,这个引起很大的争议。从2010年,到上市8年时间,就算一直没拿工资,每年将近12亿的收入,作为一个CEO是否有点高了?

如果之前有协议,雷军每年不领工资,只领股权,那其实也可以的,雷军每年的正常的CEO的工资如果能够发放,用发放的钱按当时的价格买股份,累计到现在,价值100亿也是可能的。

大概是为了弥补,雷军宣布这部分股权全部捐了,你都要捐了,干嘛不给投资者,可见小米对于IPO的投资者,确实没有那么厚道。

2018年IPO后,总股本223亿,上市价格16.6元,市值3701亿。100亿的奖励占市值的1/37,上市后,雷军有28%的股票,财富1028亿,对于他来说,多100亿,少100亿,应该不会差这点钱。有时候,大概就是对这么多年辛苦的一个认同吧。但是,这里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雷军值得奖励100亿,那么他的直接下属,看上去期权奖励是6000万,有差这么多吗?人才梯队是否断档了?雷军是否会成为蜀国的诸葛亮呢?

发100亿就算释怀了吧,2.7%的股权,创办小米时,大概几十万就能拿到2.7%的股权,雷军用自己努力工作,让这个2.7%的股权变成了100亿,当然,所有的股东都感谢和同意给他期权。而且,期权在上市前给的,100%股东同意,理论上,没有侵占任何IPO投资者的利益,是上市前其他股东让利给雷军。

反而是小米的人才结构才是大问题。前面说过,手机是小米的排头兵,2016小米大幅下降市占率,2017、2018虽然收入上涨,但是国内越来越差,只靠着印度等海外市场才保住地位,那么,我们重点来关心一下小米的手机掌舵人吧。

黎万强是负责MIUI,林斌负责过供应链、渠道。看样子,小米初期,整体业务是雷军亲自抓的。现在的情况呢:

前任金立总裁卢伟冰加入小米,担任集团副总裁兼Redmi品牌总经理

非洲业务拓展,由副总裁汪凌鸣负责(今年5月,汪凌鸣在被公安行政拘留5日后,被小米集团辞退)

小米还将原印尼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整合为新东南亚地区部,任命石岩为东南亚地区部总经理,向刘毅汇报。

中国区线下业务委员会,由中国区副总裁张剑慧就任主席,向CEO汇报

看样子,小米的手机业务总体上还是由雷CEO直接负责,CEO有点忙了。这和我们前面分析的一样,小米的高级管理人才的梯队不是很好。

最后看一下当前的估值,当前市值226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996亿,2018年non-GAAP的利润为85.5亿,市盈率为23倍。2018年,公司的利润增速为65%,相比这个增速,这个估值并不高。

我想当前的这个市场反应,应该是大家对小米在手机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增长的一直怀疑吧,别说保持65%的增速了,只要能够保持20%增速也对得起当前这个市值了。

价格厚道是小米产品的主打宣传语,相信他确实也做到了硬件的毛利润不超过5%的承诺。那么小米靠什么挣钱呢:

小米一直强调自己的是个互联网公司,后来准备上交所同时上市时,被证监会质询,为啥要说自己是个互联网公司。其实怎么称呼并不重要(也许对资本市场很重要),重要是怎么赢利。比如手机业务,2018年,公司的硬件净利润不超过1%,那靠什么挣钱呢,就是你买了我的手机,用了我的MIUI,那么后续的广告、业务推荐、APP市场、帮游戏引流,甚至也做了小米金融。

阿里现在也做智慧门店,其中一个目的就是线下引流用户。小米的模式,就是用厚道的价格去获得用户,然后从后续给用户的服务中获得利润。

那么这个模式是不是一个好模式呢?

纵向比较,相对于小米没有成立之前,这个模式肯定是个好模式,因为正是因为这个模式,打造了小米,使他成为目前的全球排名第4的手机厂商,而且成绩还一度是中国市场的NO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啊。

横向比较,在中国市场,小米的市场排名下滑到了第6,为啥一个东西又便宜又好,但是市场占有率却不断的下滑,难道同样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广告的因素,我就去买华为、Vivo、Oppo吗?除了一部分人,需要高端的产品来彰显身份,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又好又便宜吧。那么,小米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可以推断,主要还是因为产品不如别人家的。

小米2018年全部的利润是85亿,研发费用58亿,占比很大,不可谓不努力。但是利润太少,撑不起大的研发啊。我用的华为手机,我也用华为的市场、阅读、华为钱包等等,华为即挣硬件的钱,也挣了互联网的钱,有更多的钱研发,然后做一个更好的产品出来。小米只挣互联网的钱,挣少了,投入研发必然少了,手机产品更新换代太快,研发投入少就会落后。所以,这次的5G大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看看小米的市占率是上来,还是保持,还是下降。

研发费用少了,那就要用到刀刃上,看过去的历史,小米还研发过芯片,这个错误不是雷军应该犯的错误啊。华为有麒麟,但是麒麟的是在很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做的,华为的芯片首先是在安防领域成功的,占了很大的市场。都是基于ARM技术,华为是有了成熟的SoC团队以后,才在手机发力的。小米现阶段的利润完全无法支撑芯片的研发。也不知道小米是否还在研发芯片。

2018年的年报里面,小米提到了All in IoT。听到All in 这个词,里面想起来baidu,All in 人工智能。不知道小米是啥意思,全力投入研发IoT吗?那手机呢,优先级是还是第一吗?

所以,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手机市占率下降,会对小米产生致命的影响吗?

小米的核心理念的价格厚道,这个已经被消费者接受,品质也算可以吧,但是有时候为了价格会牺牲功能,比如,第一代的小米智能马桶盖,为了999的价格,就不带烘干功能和遥控器功能。

但是同样的问题又来了,如果硬件不挣钱,那么小米的IoT怎么挣钱呢,在IoT领域,转换成互联网流量应该比起手机来应该更难了吧?小米电视还可以转换流量,米家扫地机器人靠什么挣钱,靠卖配件吗?

另外,经常有人说米家,米家一个APP就可以管理多个家里的智能设备,这个是否会是一个护城河呢?从我自己选东西的体验来看,我看的是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后续服务能力,是否在同一个APP应该不那么重要。

最近准备入手一个米家新风机,别人家卖8000的东西,他家卖2000多,确实厚道。新风机研究完,真的技术含量不高,风量够,安静就可以了,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其他家卖这个贵。米家不知道靠什么挣钱,以后每年500元左右的滤网费用吗?

总之,历史证明,硬件不挣钱是个可以挣钱的商业策略(有点拗口)。但是需要高超的管理技艺,在公司比较小的时候,还比较好管理,现在小米也有15000多人了,这种模式是否可行,还需要继续观察。荣耀也要开始进入到智能电视领域了,会是一场大战吧。我相信,最终把产品做成极致,把成本控制到极致的,会是最终的赢家。

全部讨论

2019-08-22 09:20

对于小米,还是按non-GAAP会计准则,这个比较能够反应实际经营情况的数据,上半年的non-GAAP的利润为57.15亿,计算得出2018.07-2019.06的利润为104.49亿,当前市值2156亿,折合人民币1941亿,当前PE-TTM为18.59倍,进一步降低。
三个业务板块:
1、手机业务增加5%,继续保持全球第四的微弱优势。
2、IoT业务44%的增速,这个符合预期。
3、互联网业务15.7%不及预期,主要是广告收入减少。
在三个业务板块未增长超预期的情况下,利润增长了49%,这个得益于公司的毛利润有所提升。
未来关注点:
1、5G的换机潮,小米是否可以出一个好的产品?
2、荣耀电视对小米的冲击有多少?
3、手机出货量是否保持住全球第4?

2019-09-29 18:21

万物互联是小米终极目标,一键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