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IVD行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22回复:21喜欢:158
这两天在看央视的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片子拍的不错,推荐一下,涉及到不少制药企业,拜耳等的起步。         网页链接
      对于IVD行业,我们要明确什么是IVD,通俗的来说,就是医院检验科化验时所使用的仪器和耗材,统称:体外诊断试剂,因为是在人体外进行诊断的,样本有:血液,尿液等。
体外诊断可分为:免疫诊断(比生化诊断精确性更高),生化诊断(肝功能,肾功能等),血液诊断(血常规五项,白细胞,红细胞),微生物检测(比如胃炎患者幽门杆菌),血筛(血液病),核酸检测(PCR,例子:产检)还有一些微量元素检测。
     从技术上来看:最低端的是酶标仪(简单地说就是将一束光照射样本,看它的读数),缺点:实验误差很大,中低端的:血液和生化分析仪,目前国内产品集中于此。现在国内企业正在像中高端发展,也就是:化学免疫发光技术和实时荧光PCR技术,国外的企业目前覆盖的是最高端即流式细胞仪和基因芯片类,一般来说,越低端的产品,试剂和仪器匹配度一致,越高端形成封闭式,也就是某产家生产的仪器,耗材只能来源于该厂家的试剂。
     行业的特点:支出目前最少,也意味着需求大,未被开发(医生越来越依赖检测报告判断病人情况,患者也能自己检测提供依据,所以市场很大)。产品多(患者的病情不同),研发周期短(技术难度不大),体外诊断:仪器涉及到程序设计,编程,自动读数这些功能,所以硬件就是仪器,企业只有在硬件、系统、试剂、服务等各个方面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和检测结果。IVD的需求了,这需要分门类了,比如血筛市场需求就很小,随着我国民营医院的设立IVD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它的消费者有:体检中心,家庭消费,基层卫生市场。
       未来国内的趋势:免疫代替生化,仪器向全自动化发展,还要向家庭普及,对应检测品种会扩大。
        从全球市场热点来看,我国落后国外5年,现在题材是个性化治疗,国外已经领先我们两个题材了,预计在2018年左右,题材就变成POC检测(医生办公室里就可以完成的诊断),到2022左右就到了公众分子基因的档案建立了(仅仅是预判)。
        国际企业在国内占据三甲医院,特点,规模大,自动化高,占有率高,罗氏是目前最大的。
        国内的产业链上游中,国内90%的企业原材料依赖于进口(上市企业占据95%),研发目前靠仿制,然后拆解,模仿,中游,就是销售了,这就很关键了,国内企业通常依赖经销商。
        国内的市场,生化诊断开始被免疫诊断淘汰,国内企业产品开始走向替代国外产品的道路,免疫诊断是目前的主流,分子诊断门槛高,国内进入的企业只有迪安诊断和达安基因,其他企业都是正在规划,其增速最快。具有潜力的就是POCT,也就是像ATM机一样设立,方便民众检测身体情况的。
        该领域看点是,医保控费对该行业无效,它是个避风港,检测价格还会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中,其产品已经变成诊断结果的依据,普及化了。依赖性很强了。
 我们选择企业标的,基于以上事实和依据有如下判断:
1、迎合医院需求,把握进口替代机遇,强大而灵活的销售能力,精准布局目标医院
2、占据优质细分市场 (细分市场意味独占一个领域,比如博晖创新的微量元素检测)
3、对原材料依耐性不强(原材料不进口企业成本可以下降60%),研发实力强,仪器试剂一体化发展
投资分析:
细分之下需找龙头
创新性强,产品专利多,有自主产品,研发团队实力强劲
规模化生产
优质稳定增长的客户和优质化的服务
管理层理念和薪资(该行业低端竞争残酷,同质化严重,需要不断的研发,管理层思维一个错误就把企业拖入危险,由于研发开销巨大,产品更新快,所以把薪资纳入挑选的对象)
风险:
    政策改变,销售不及预期,创新性低,企业方向不明确,竞争激烈
总结下:
       IVD产业即指体外诊断产业 体外诊断试剂
(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血液等组织及分泌物进行检测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
特点:
 可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健康总支出的2%左右(需求大,尚未充分开发)
产品众多——多到一个实验室可以开展四五千个检测项目的水平
易创新,一两年就可能研发出一个新产品,上市周期短
IVD产业的需求来源多样化,对诊断试剂的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加上体外诊断试剂是一次性消费品(避免交叉感染),存量市场需求不会萎缩,而大多市场需求(如高端体检用癌症筛查基因芯片等)尚未被满足,还有很多未饱和市场待开发。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在这些未饱和市场推出新品,则企业将面临的将是一片蓝海。
体外诊断企业只有在硬件、系统、试剂、服务等各个方面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和检测结果
一概而论的对IVD产品的需求乐观是有风险的(血筛需求低)
发展重要催化剂:民营医院设立的放开
市场定位:体检、家庭消费、基层卫生市场
国际市场:
规模大
市场占有率高
产品自动化高
主要供应三甲医院
罗氏诊断是全球最大的体外诊断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20%
国内产业链:
上游:
                原材料(依赖进口)
                研发(仿制)
                生产(成熟)
中游:
      销售 (强势的经销商)
下游:
医学检测(医院,体检中心,ICL,防疫站)
家用
血筛
国内市场:
(1)生化的平均增速最低,为6%,其市场份额面临被压缩的风险,特别是在国内仍属于第二大品种,其他品种对其的替代效应尚未完全显现,故预计其国内增速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免疫诊断凭借技术不断更替和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获得了收入的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11%)。在我国,免疫诊断已替代临床生化占据35%的主流市场份额,由于分子诊断受技术和成本的影响,短期内很难快速普及,因此免疫诊断试剂的主流地位仍将保持较长时间,增速预计也将快于行业水平。
(3)分子诊断在全球层面起步较早,技术日益成熟,需求已快速释放,平均增速约10%。而我国该细分品种年平均增速高达20%。
(4)另一潜力巨大的细分品种为POCT,国内市占率仅为全球市占率的1/3。
综上,未来5-10年,我国IVD市场的份额会逐步向分子诊断和POCT倾斜。
以国内市场为主,也逐步拓展国际市场。产品半自动化多,少数自动化。国产试剂主要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逐渐走向三级医院。
IVD行业在我国没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政策保护(除了涉及血筛的核酸诊断产品),所以在跨国巨头的推动下,国内对IVD产品的运用和研发大概晚个5-10年左右。
         从行业分析来看,客观的说,可以明确的是该行业发展的空间是持续增长的,也要意识到竞争越来越残酷,这需要企业去创新,去改变。
         上市的公司目前看到涉及这块的有11家,首先要说明的是达安基因和迪安诊断,我认为他们虽然是IVD行业,但是市场上并不是这么分类的,市场把它归类为基因公司,是按这个区估值的,对他的研究我们要按照华大基因去客观地看待它,本行业把他们归纳进来,是因为他们本质是IVD,这里只做简单的一些了解,深入的在基因门类有详细的梳理。
        科华生物正如看到的他是体外诊断的龙头,国内首家上市的,目前研报鼓吹他的血筛产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该领域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政府采取的是招标,对它是个利好,但发展空间有限,很简单,血液病患者稀少。该企业以前是做乙肝诊断起家的,自从政策标项改变,明令不准歧视乙肝患者,导致体检项目减少,所以科华生物到今天还没有缓过来。所以我说他实质很难改变,该企业是走横向发展的路,也就是做并购扩张,未来题材也会围绕这块,收购生产线(有GMP资格的)或者切入化学发光领域的。它是一只绩优稳定的白马股。
迪瑞医疗,要点,他有自主的仪器,这在国内是很稀缺的标的,至少科华仪器这些这块没他实力强,该领域是靠耗材持续盈利,他有了仪器,可知道他的后续表现,目前又和2025挂钩,第二个要点要注意到他研发实力不是很强,研发不强为什么有自主仪器,这就很矛盾,为什么说他研发实力不强,因为他开出出一个测量血液的仪器,居然没有考虑到血液的粘稠性,导致大量退货,为什么有仪器了,我认为他模仿能力很强,但创新性很弱,今年介入化学发光领域。
美康生物,我已经做过解说,两个产品填补空白,意味该领域是它一个人的市场。它利润已经锁定了。
迈克生物,新股,可预见性不大,能看到两点,它在全自动化学发光进入最早的,这是他的优势,第二个就是刚起步,第三,在西南营销最强。对其密切关注,目前不太明朗其发展,企业自己正在不断转型,密切追踪其动向。看是否有新的自主产品。
九强生物,光看毛利率就知道,实力强劲,意图在海外,还不是国内,他会不断的并购,这也是它上市的原因,做大,做强企业,题材丰富,海外投资要追踪项目风险,很好的标的。
博晖创新,也不多说,标的好,细分领域下的龙头(微量元素,二胎次要收益的标的,孕妇必做的项目),毛利率高。
利德曼,关键是有自主的原料,不用进口,要知道能生产原料的,成本可以降低一半以上。
迪安诊断,市场炒作他,看中是他基因,后面单独作专题,和达安基因二者比较,我更看好达安基因,中山大学的校企背景,背后有中山医院,市场对二者都是很追捧,
瑞达医疗,看点是销售渠道
三诺生物:糖尿病诊断龙头
我们要明确一点,三诺生物只做糖尿病,但是我们可以看见,其他上市企业也在切入这个领域,市场被分走,毛利率就降低,所以这些企业才会拓展到其他细分领域,并在自己优势上做大做强,这样才能长久,要不一味地模仿,最终只能惨败,所以并购预期强烈。第二,为什么要去海外市场,国内竞争激烈,已经饱和,去海外竞争小,所以得持续关注。
科华生物股价跌就是因为乙肝诊断被政策阻断,其他的公司股价跌,因为细分领域被介入,被瓜分市场份额,现在为什么活跃?新企业上市,为什么并购,细分领域做强,其他占据一点,其他的了,会出现什么了?产品同质化严重,但是不能迷失,为什么去海外,国内空间太小。怎么去选择?一定要懂国际环境和投资国的政策!
科华生物          002022                      上海
达安基因          002030                      广州
迪安诊断          300244                      浙江
利德曼              300289                      北京
博晖创新          300318                      北京
九强生物          300406                      北京
美康生物          300439                      浙江
迈克生物          300463                      四川
迪瑞医疗          300396                      吉林
瑞达医疗          603108                      上海
三诺生物          300298                      湖南
科华生物:
主营方向:体外临床诊断试剂、医疗仪器、真空采血耗材
毛利率:45.59%
销售:坚持推动“仪器+试剂”的销售模式,加强销售渠道的建设 
50.93元推出股权激励方案
化学发光、分子诊断、海外业务三大领域将成为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领域
血筛业务有望快速增长
分析:
传统生化龙头
外延式拓展预期
实质改变缓慢
横向发展
迪瑞医疗:
主营业务:试纸,试剂,仪器(尿检)
毛利率:55.86%
销售:经销商销售为主,直销为辅,设立大办事处向二三级城市辐射(一二级经销商)开拓海外市场
自产仪器收入占比达63%(生化分析仪)
拓展进入化学发光领域(CM-960 CS-9200 2016推出),或跨领域合作
分析:
企业有自主仪器
研发实力不是很强
收购宁波瑞源(试剂)
美康生物:
主营业务:体外生化诊断试剂、体外生化诊断仪器、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试剂原料
毛利率:56.11%
销售:“经销和直销相结合、经销为主”的模式,在经销的具体模式上,公司采取了不同于传统的省级经销商为主的方式,而是以地市级经销商为主
生化试剂品种齐全,新增年产180,000 升体外生化诊断试剂项目,涵盖肾功、肝功、血脂、心血管、风湿、糖尿病等11 类生化检测项目;公司拥有3 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产品注册证书,包括11 种规格型号的诊断仪肾功能检测项目、肝功能检测项目、血脂检测项目和心血管疾病检测项目为主要盈利产品
公司研发的"胆红素化学氧化法检测"填补了国内该项产品的空白;"糖化血红蛋白酶法检测试剂盒"为国内首创。
依托POCT 产品,开发基层慢性病诊疗管理系统
分析:
盈利锁定,回报确定
两个产品填补空白,迅速代替市场
进军原材料领域,切入POCT
迈克生物:
主营业务:生化试剂,仪器、酶免试剂、胶体金试剂、全自动化学发光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
毛利率:59.25%
销售:公司采用“直销+经销”的销售模式。公司的产品,在西南地区(包括川、渝、滇、黔、藏),对于二级以上医院,以直销为主,对于基层医院,主要采用经销模式加强市场覆盖;在西南地区以外的市场,则主要采用经销商区域代理的销售模式。
产品线丰富,自产与代理相结合的业务模式
2011 年10 月,公司在国内首批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仪器,该仪器是国内首批获得注册证书的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进口替代优势显著
分析:
全自动化学发光切入较早
国外产品+国内研发,提升实力
在西南地区有优势
可关注,目前实力较弱
九强生物:
主营业务:体外诊断试剂、体外诊断仪器
毛利率:71.32%
销售: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从2010年开始采用:“诊断仪器+诊断试剂”联动销售模式
在不断扩大现有主导产品已有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新增产品的规模化和在研产品的上市速度,同时公司通过加强管理、强化新产品培训等手段加强了营销网络建设,海外市场投入同比增长178%
在高端诊断试剂(如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领域公司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下半年发生收购的概率比较大
分析:
基本面绩优,毛利率高于同等公司(自营产品比例提升,原材料逐步自产)
布局意图海外市场
并购型企业
博晖创新:
主营业务:人体微量元素检测系统
毛利率:78.57%
销售:要加大学术推广与市场宣传力度,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媒体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产品
开辟免疫诊断及分子诊断新市场,肠道病毒检测短期对公司的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维生素D试剂已在部分医院试点
二胎“概念最直接受益者
探索互联网金融、健康保险的大健康产业
微流控技术平台取得突破
分析:
微量元素细分龙头
外延式并购预期强烈
微流控平台的建立
进入血制品行业(大安)
利德曼:
主营业务:体外诊断试剂、生物化学原料、仪器
毛利率:61.83%
销售:以经销商为主的销售模式,加大对重点三甲医院的直销力度
CI1000 化学发光分析仪是公司自主研发的
与Enigma 合作一个全新的产品,属于分子诊断的POCT 仪器。
通过对外投资、并购重组、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技术合作等多种手段进行战略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分析:
启动外延扩张
产品线逐步扩张,进军分子和免疫诊断
一季度大量的仪器销售将在未来带动毛利率较高的诊断试剂产品销售
有自主原料,成本低,实力强劲
迪安诊断:
主营业务:诊断服务、诊断产品、健康体检
毛利率:36.5%
销售:全国覆盖、地区渗透”的“连锁化、标准化、规模化
成立医疗产业基金
收购在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博圣生物的25%股权,二季度有望增持到55%,
实施“4+4”扩张战略
拥有与产前诊断筛查中心
迪安未来最现实的方向就是主营的第三方实验室跟收购的基因测序
分析:
唯一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投资标的,具有极大稀缺性,同时又迎来政策、产业发展巨大机遇
互联网+”、分级诊疗
收购甘肃唯一独立实验室
搭建了基因检测、肿瘤、白血病、糖尿病等多个诊断平台
通过与阿里健康合作,公司已经实现从传统业务的B2B延伸到B2B2C
在分子诊断强势,市场十分分散,可能还能做一些并购整合的动作
(申友二代测序)切入精准治疗(获批肿瘤基因测序,进军精准医疗)
迪安诊断目前是A 股市场上最大的ICL 企业,同时也是浙江地区罗氏最大的代理商
迪安诊断的劣势在于产业链和研发背景
达安基因:
主营业务:试剂类,仪器类,服务
毛利率:41.88%
销售:主营产品采用直销的模式进行销售
实现核心原料和关键工艺实现的突破,加强中试工艺
诊断技术与诊断服务相结合的诊断试剂——诊断器械——诊断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分析:
布局医疗服务,掌握资源,和主业相互协同
基因测序无创产检重启
达安基因的技术平台最具价值,核酸诊断是未来国内IVD 行业中最具有活力的细分领域
达安基因产业链完整
润达医疗:
主营业务:急诊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和耗材、常规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和耗材、生化试剂及耗材、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和耗材、血型及交叉配血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和耗材
毛利率:26.46%
销售:联动销售模式,直销+分销,二甲及以上直销,其他客户分销,技术由公司提供。目前销售产品包括强生、雅培、西门子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服务带动销售(附加价值自主提供)
分析:
定位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
收入增速稳定
公司正在从经销商向生产商和服务商转型
2000家医院的销售渠道能够为公司向第三方诊断实验室转型提供业务支持。
开拓市场,设立服务点,开发血气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仪
三诺生物:
主营业务:血糖测试仪、配套专用试条
毛利率:68.9%
销售:零售市场方面,优化终端渠道,加强终端管理;临床市场方面,完善销售及市场团队建设,加大市场宣传和学术投入;海外市场方面,继续强化巩固与TISA公司的合作关系,搭建、充实国际市场业务团队;品牌宣传方面,积极开展“金系列”产品的宣传,重塑品牌美誉度
分析:
糖尿病诊断龙头
收入和利润保持平稳增长,对产品研发投入较大
研发保持高投入,期待新产品打开新市场
打造糖尿病综合服务商
未来规划继续专注于生物传感相关技术的研发,未来在糖尿病医疗服务领域公司进行外延并购是大概率事件。若因短期业绩平淡而出现股价调整,可积极关注
一季度海外订单较多

全部讨论

2016-08-28 11:08

2016-08-09 09:22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2016-08-05 11:04

2016-08-02 21:40

IVD

2016-07-29 13:17

很好的资料。

2016-06-27 21:37

相当全面,逻辑清晰。我刚赞助了这篇帖子 10 雪球币,也推荐给你。

2016-06-17 08:21

2016-06-16 21:51

博灰不错

2016-06-15 15:18

这个公司己经停牌准备上创业板了,新三板留不住好公司啊。

2016-06-13 23:01

还有新三板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