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行业-暴利与丧命的年轻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3

特此声明,本文描述的是:阿凡达星球的蓝色液体行业。

一、华国特色监管的蓝色制品行业

话说,某蓝色液体公司-中梅生物,23年业绩爆表,在其他创新药企业纷纷遭了罪的情况下,营收增长18%,利润增长37%。

股民们不理解了,反F能把创新药治的服服帖帖,怎么治不了蓝色制品?要知道,蓝色制品(血制品)主要为辅助性药物,怎么反客为主,能治病的创新药被干趴下,辅助药物业绩大增呢?$华兰生物(SZ002007)$

于是业绩发布会上有股东问了这个问题,中梅生物表示:经济变差,卖血的人多了,所以业绩好了。潜台词是,蓝色制品需求是无限的,只要卖血的人够多,蓝色制品的利润就可以随便增长。

其实,华国蓝色制品供不应求是既成事实,其他药品大都实现进口替代,可血制品依然有50%是进口,为何?

二、院外自费,利益链刺激的需求

蓝色制品在华国基本都在基药目录里,医院端价格受限制,限制的结果呢?当然是没有结果啦。

注意,中梅生物利润增速是营收增速的2倍。如果是限价产品,在提取工艺早已成熟的情况下,哪还有这么大的利润提升空间?

当然是因为,价格没限制住。蓝色制品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等,人血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是量最大的两种。

传统文化里相信血液蕴含着生命的奥秘,临床上蓝色制品被滥用的现象非常多,典型的比如打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滥用的奥秘在于利润与供需的循环:

1、这是个赚焦虑钱的产品,客户需求很容易被唤起;

2、15年药价改革后,取消了蓝色制品的零售价,定价越高,医生回扣也高,这样需求就越来越多;

3、医院价格受限(院内使用多了也会被监管),供应商主动不给医院供货,必须到院外药店买,越买不到,病人家属越想买,越是高价自费,家属越觉得有用。

雷布斯的营销套路,蓝色制品公司们早就用的驾轻就熟。人血白蛋白各大应用场景,到底有没有效,只有天知道。Chinese only嘛。

以抢球为例,医生可以根据临床经验判断到底需不需要血制品。这个临床经验,口径就很松了,和许多KOL的裤带一样松,往往一扯就掉。在XG期间,国内甚至有2大派系医院的抢救指南互相矛盾,而美国III期试验早就证明白蛋白对XG导致重症肺炎无效。

所以,需求无上限的格局成型了,在过去17年蓝色制品实现持续增长。但这个增长,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医疗需求呢。你以为的白蛋白,用在急救室老爷爷身上,真实的白蛋白,用在了20多岁人傻钱多的小姐姐上。

有人说,人口增长了,自然需求就高。那为何华国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人均GDP也就中等,却用掉了全世界1/2的人血白蛋白?全部怪乙肝吗。Lancet上有篇文章,大家可以读读。

在XG后,不少医生推荐“自觉身体虚弱”的20-30岁年轻患者使用白蛋白or静丙,且价格特别混乱,以2.5g的静丙球蛋白为例,不同公司产品从500多到1200/瓶,而同一公司的静丙,在小诊所/药房,价格也能差50%+。

三、被剥削 甚至卖血去世的贫穷年轻人

如果只是需求端滥用,小越觉得可以接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和保健品类似,卖大点无所谓,不至于比荼毒小孩的华药注射剂更过分。

可是,蓝色制品的特殊来源:采浆站、有偿卖血,让这门生意带上了血色。

本质上,这门生意是采购底层人血,供给给有钱消费的客户。由于血浆站采血价格被zc限制(请注意,zc不限制血制品的售价,却限制穷人卖血的价格。其实zc本意是为了保护底层,和禁止器官买卖一个逻辑),但这门生意最终,变成了剥削,甚至草菅人命

高文化人群,很难被忽悠拿着不到300块的营养费,去卖血,年纪大的人,也扛不住频繁卖血。理性的人,看到采浆站配备着肾上腺素、AED,还敢为了300去卖血?

可这么暴利的生意,没人卖血怎么办?花钱请贩子,找没文化的贫穷年轻人啊。找到1个卖血人,给中介100块,还安排车接车送,这谁顶得住?

最近1位19岁的年轻人,8个月卖血16次,最后因重度贫血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他卖血得到的4480元卖命钱。

小伙子在忻府,绝大部分人没听过,这是山西最穷的市,人均GDP仅21000元。对不起这位年轻人,小越连官方通告图都不敢放,涉事公司是巨无霸,大家可以自行查看新闻。难怪经济不景气有利于蓝色制品业务。

四、悲剧根源,采购端的黑市

让我们对比下华美血浆市场,看看悲剧出在哪?

为防止卖血出人命,zc对血浆站有严格要求: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身份证信息系统进行核验,但人脸识别+身份证信息在这起案例里显然失灵了。

有媒体重点攻击采浆站违反了卖血间隔>14天的规定(年轻人有2次卖血间隔仅12天),但小越并不觉得这是关键。美帝最多可以1周卖2次,也同样向穷人买血。

其实卖血基本是安全的,身体状况合适的人可以一直卖血。咱们可以看到,美帝献血价格也不高,但献血频率是华国4倍的情况下,有穷人长期卖血,每个月差不多能赚到500-600美金,是笔稳定的副业

美国血浆站众多,也不缺卖血人,卖血价格由市场决定(没有限价)。各大公司用市场化手段能得到足够donor,蓝色制品价格也不离谱,还能出口赚钱。但由于美帝对卖血人无论次数还是量的限制都很松,造成蓝色制品质量低。这是坏事吗?不是坏事。

而华国呢,对血浆站的数量严格限制,对卖血价格也限制:每次不到300,一个月只能2次,也就是600块,还不如去顺丰分拣点干2天,完全成为不了稳定副业。看似监管很严,实则呢?

限制供给助推了蓝色制品价格上涨,让医生有利可图+院外使用几乎无监管,造成大量滥用。限制供给也限制了竞争,造成垄断,让所有已入局的蓝色制品公司受益,背后的事,已经不敢再写下去。

问题根源-高限制下的卖血乱象+无良中介、血浆站利益结合体

大部分人受传统文化影响不愿意卖血,又不能用高采购价,吸引缺钱的人做长期副业。那只能逮到一只羊就拼命薅,这次的年轻人,应该是身体条件较差,但中介见他好忽悠,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怂恿,最终出事。

卖血浆每次有采集量限制,华国标准限制最低,看似最安全。但国外,英文网站可以查阅到许多卖血浆(plasma donation)的须知信息以及血浆站价格排名,应用端监管严格+卖血市场化(长期合作,不会一次抽过多血浆),是安全最大的保障。

而华国,有卖血黑中介的存在。对血浆站来说,每个卖浆者都来之不易(获客成本100人/次),而且上级公司制定的指标年年都很难完成,你猜血浆站实际操作是遵守限制,还是往死里抽?网上中介违法宣传卖血(夸大安全性)、血浆站真实采血的现况,再写下去,妥妥要喜提跨省追捕。

去世的年轻人献血超过16次,显然属于固定献血者,血浆站医师有没有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利益刺激下的血浆采购端乱象,这种悲剧只是个例吗?

为了人身安全,蓝色制品行业只能写到这了。如果有医生看到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呼吁下减少蓝色制品滥用。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每一分白蛋白/球蛋白的回扣,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健康受损的无知年轻人。咱拿点别的回扣,比如耗材啥的,不行吗?

全部讨论

04-01 12:56

这篇文章一出,血制品天坛带领下午全部跌停

04-02 11:27

原创吗,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