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会不会外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最近看了不少自动化产线,对自动化生产有了直观的概念。

低端一些的产线,就是我们几十年来见到的工人们坐着站着,不停的焊接,检测,组装等。对工人招聘要求其实并不高,高中毕业就可以,一个小时20块钱,日劳日结。而且工序简单,稍微培训即可。

而到了高端精密制造业,现代的手机零部件里面,即使1平方毫米大小的焊点,也要一台专用的机器进行焊接,因为只要用到了人工焊接,就会疲劳,就会训练不足,有误差,而机器没有这些问题,24小时不同的重复1平方毫米焊点这个工作。

焊接后,工序自动流转到检测,一次进去20片零部件,照相机在电光火石间完成所有零部件的拍摄,然后和标准工艺进行比对,自行判断良率。然后合格产品又被机械手拿出来到传送带,进入下一道工序。

一个零部件的产生,前前后后几十到几百道工序,用到上百台自动化设备,整个厂房就这么24小时流水线作业,全天无眠。

近几年,社会对大型外资在中国之外再造一条产业链的说法此起彼伏。坦率说,一场疫情让大家意识到中国制造工厂的威力,在全球口罩紧缺的情况下,只有中国扛起全球制造的大旗,源源不断供应物资。但是2022年4月的华东和2022年10月的中原大地两起事件,也让全球看到了产业链完全集中在一个国家的风险。为了分散这种风险,便有了国外巨头在印度、越南、墨西哥加大投资,再造产业链的新闻。

这样的产业链其实可以算是一种备份,但是如果没有信心,很容易认为外资全面撤出中国,在全球另起炉灶再造产业链。

当然另起炉灶谈何容易?

首先再造一条产业链,意味所有的设备,产线和硬件都要再来一套,涉及投资金额何止百亿千亿美元,这个钱谁来出呢?其次除了设备硬件外,当地的基建达到国内的四通八达、电网世界第一,人力资源想达到中国这样的工程师红利,5年8年能否达到?

目前在外国的大规模投资带来的成本上升,是某些外资品牌自行承担,但最终转嫁给消费者,逆全球化并不符合生产效率最优解,只是此前的事件历历在目,很多外资不得不做而已。2-3年的投资还可以,持续坚持5-10年的投资,我觉得对于赚钱为主的企业来说还是太长期主义,很难看到最终实现。就像时间可以抚平短期的痛,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痛,则某些事情只是三分钟热度。

我并不是说外资没有转移的想法,只是长期无视利润,持续为远期不可控因素做打算,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