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BC技术的优势能保持多久?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50喜欢:12

TOPCON作为替代PERC的新一代技术,已经对PERC进行了快速的替代。这样一款优质的技术,却很神奇的忽然之间连阿猫阿狗都能造,究竟为何?BC会走同样的路吗?
以史为鉴,我们不如先回看一下TOPCON的历史。
对TOPCON进行研发的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团体”,一个是以拉普拉斯为代表的团体,这个团体里主要有隆基、晶科;另一个团体以捷佳伟创为代表,这个团体里有天合、通威晶澳等。

隆基于之前与拉普拉斯合作研究TOPCON技术,但隆基于2019年宣布放弃TOPCON,原因是隆基认为TOPCON是一项“过渡技术”。拉普拉斯于是转向与晶科合作,最终晶科从2021年开始与钧达(2021年收购捷泰,捷泰是晶科的电池供应商)大规模的量产。
看到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点已经出现了,那就是TOPCON的工艺应当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研究透了,而且多家都掌握这个工艺。也就是说,工艺没有秘密。
2021年年底钧达开始建设一期8GW TOPCON产能,于2022年6月投产,三季度达产,二期10GW于2022年7月开始准备,本来预计2022年底达产,但最后是2023年5月达产,2023年又上了很多产能,速度就快多了,到2023年年底,钧达有40多个GW的TOPCON产能。可以看到,TOPCON产能建设的加速实际是在2023年。有意思的是,捷佳伟创的业绩爆发也是在2023年,2023营收增长45%,而2022年是19%。

也就是说,拉普拉斯团体的放量也带来了捷佳伟创团体的放量。那么拉普拉斯团体的放量带来了什么呢,带来的应该是产业链的成本下降,而这个好处同样被捷佳伟创团体享受到了。捷佳伟创的客户恐怕至少得有十几个,捷佳伟创的放量会助推TOPCON的竞争。
所有这些情况可以推测,TOPCON的问题是产业链成本太高,并非工艺问题。一旦产业链成本下降,那么TOPCON会替代PERC,但是TOPCON企业间并没有什么差异,因为工艺不是秘密。或许这就是钟董认为TOPCON是过渡技术的原因,确实比PERC好,但大家都一样,从投资的角度不值得投,连设备钱都收不回来。
那BC是什么情况呢?目前从hpbc一代来看,在不需要大量量产的情况下,成本不比TOPCON高,说明是工艺的创新。另外,hpbc一代已经量产半年多了,但是hpbc的量产并没有“帮”到友商爱旭,这样说明不同家的BC工艺差别很大,隆基的供应链并不能解决爱旭的问题,这一点也能证明BC是工艺的创新。
如果是这样的话,BC的门槛应当比TOPCON高很多,如果用时间来衡量,领先的时间也应当更长。

全部讨论

1,TOPCon比PERC更先发明,大约大概是1981和1983年的事情;2,核心的镀膜环节有两种方案,各有利弊,最后看成本;3,制造商和设备商各有一些专利保护或者是Know-How,确实需要大规模的上产能,和持续的研发投入;4,BC类的核心设备,隆基绿能和爱旭也是用的拉普拉斯的,晶科能源和钧达股份也在考虑要不要上这个。

股市主角由拉普拉斯改为捷佳伟创,再来观察一次试试。捷佳研发的一开始不被大众认可的poly技术,降本和降本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引导了topcon需求爆发。看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谁是市场龙头

05-17 13:02

弯弯绕绕的说了一大堆。topcon工艺很早没有秘密,为啥之前是perc,而不是topcon。
很简单,工艺的秘密掌握在设备商手里。设备商一旦掌握,就是产业资本扩张过剩的时候。$捷佳伟创(SZ300724)$

TOPCON与其说是“技术扩散”,不如说是降本带来的“产业链爆发”。

05-18 20:41

BC没你想的这么好,良率成本大概率不够好,不然去年隆基干嘛上几十GW的TOPCON?爱旭今年年干嘛还投TOPCON?这些都说明BC目前没有性价比。

评论区没有人聊聊HJT电池吗?据说成本现在暂时还是电池里最高,转化效率比TOPCON稍微好一点。前景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