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旁观者眼中的蔚来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之所以关注蔚来这个品牌,是因为身边有一个好友买了一辆蔚来ES8,初见此车的时候,造型确实挺吸引我,当然那时候大街上造型吸引人的新国产品牌还有几个,比如WEY。我分析过市面上可以看到的那几款国产帅车,与其说它们设计得有多好,不如说设计比较张扬,大车型,方正中带点科技感,一点也不像此前的国产车那样中庸与保守。然后就和我的朋友聊聊技术与性能,任何新品牌纯电车,有无数的理由和动机夸大,优化某些参数,并且还有无数种理由在实测不达预期的情况下来做出解释,所以大概听听就好了。至于核心技术,大家应该都知道电车的核心技术在于能源,我写这篇帖子也不是为了普及,所以不多说,核心技术就是区分A厂与B厂,A车与B车的根本技术,很大一部分技术都是在通用,只不过变个表象和参数,这种技术是不能被称为核心技术的。我朋友买得比较早,18年秋拿到车的时候,车上部分功能还没有开放,很多功能还在完善,所以我坐了一圈下来,除了车内空间比较大之外,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殊的感觉。直到最后我才问我朋友这车的价格,问完后我就在心里默默地下了一个不买的决定,但是我表面什么也没有讲。很尴尬的是,因为我的沉默,朋友开始解释他为什么要买这车。我一旁静静地听着,他解释的越多,我越是知道其实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买这辆车。不管是任何商品,你愿意用某个价格去买,那是你的事,我其实并不关心也不在乎,他也不应该在乎我是怎么想的。但是他的解释行为让我知道,他其实知道此车的实际价值和价格有背离,他在乎别人对他买这辆车的看法,这两个结果其实是由一个心理因素引发出来的。由此,我把我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存在心里,是否买这辆车的人,都是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从之后接触到的蔚来用户,这个结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我在这些人身上找出了一定的共性,让我来为他们画个像吧。性别男女都有,从事行业多为技术类高新企业,偶有部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相关。至少具有一定职位与头衔,但是又不是高管。又或者是这几个行业内小有所成的经营者。在收入上属于中产中偏上的那一部分。有的读者已经知道我的结论是什么了。没错,一种炫耀性消费。他们是精英,他们还是大众精英中的比较激进的那部分,然而他们选择这款车的原因却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某个瓶颈,再上升的希望并不大。他们对现状的炫耀行为的物质表现在与购买实用价值与价格相背离的物品上,精神表现在于我的价值观与蔚来或者李斌阐述的价值观一致(价值与价格相差的重要,物质上的炫耀消费让他们在同样的精英人群中显得更有实力,脱颖而出。而精神炫耀消费让他们既显得脱离同质精英,又得以把自己无法延续的未来在蔚来和李斌身上延续。这样性质用户是忠诚的用户,,因为他们不能不忠诚,不忠诚就等于承认自己犯了一个大错,就等于他们并不优于身边的精英,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袒护他们忠诚的对象,如果他们忠诚的对象倒下了,就等于他们的未来也中止于现在。他们入戏如此之深,以至于他们有时候就是蔚来,而蔚来为了这份忠诚,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它在品牌打造上必须围绕“炫耀”两字,一切戏剧化的事物都是为炫耀而生,为了炫耀则需要将一切戏剧化,为了戏剧化则需要华丽的剧本,华丽的布景和华丽的演员以及华丽的台词。我在此不一一细数,留给读者来思索,使用我以上逻辑,请看看蔚来以及蔚来的用户们。

现在来说一说蔚来的未来。为了目前这些需要炫耀的客户,蔚来已经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很明显这些处于社会收入的椎尖部分客户数量并不能保证他的存续,因为可以供他们炫耀的品牌选择非常多,在用户基数无法迅速扩大的前提下,蔚来还是必须花费高额成本来保持现阶段的戏剧化,因为一旦这种戏剧化中止或者减弱,蔚来的现有和潜在用户就会逐渐感觉到实用价值和价格的背离,这种醒悟将会摧毁蔚来在过去几年用重金打造的品牌。用户基数无法迅速扩大,成本无法大幅减少,品牌价值不稳定和品牌的狭隘性,这些是已经显现出来的不利因素。然而此时,国产特斯拉的交付,是给与蔚来的重重一击。用户基数是一切盈利手段的根本,我之前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蔚来现有阶段的目标用户数量是从根本上严重受限,为了盈利它必须去拓展潜在用户数量更广的目标客户群。低收入人群显然不是目标,高收入炫耀性客户之外的客户中,也只有高收入务实客户,以及中等收入务实/炫耀客户的数量是最大的,这两年的政府客户应该也属于务实客户吧。国产特斯拉的潜在用户涵盖了高收入务实,中等收入务实/炫耀,以及政府客户,并且特斯拉的品牌和创始人身上有着更为强大和经过时间考验的精神价值,在这种对手的面前,蔚来的优势还剩什么?这是一个值得问的问题。以上分析没有提到市场上众多纯电品牌以及油电品牌以及高端品牌,是为了简化逻辑的背景和论证过程,如果考虑到这点的话。蔚来的处境更加凶险。

最后我分析一下蔚来在变现上的可能。

1.卖车赚钱(可能性很小,成熟周期很长,用户基数不够)

2.围绕车联网产生的附加业务赚钱(可能性很大,成熟周期长,用户基数不够)

4.布局充电桩(可能性大)

5.品牌与技术授权=联合生产(可能性大)

6.达成一定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份额后与现有车企合并(可能性大)

7.破产清算(可能性大。是合并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破产清算并不一定产生合并,被肢解对传统车企会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