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努力做点“不一样”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是一篇思考了很久并纠结了很长时间要不要写出来的文章,因为一旦写出来,也就意味着“逼”自己开启一段“不一样”(大概率充满艰辛)的旅程……

从财富管理行业跨入资管行业已经一年,自己也即将正式“下场”开始管理产品,尽管这一时间比原先预想的晚了一些,但好在市场依然徘徊于低位,而很多优质的资产也给予了便宜的买入机会,我所期待的新一轮“正循环”也依然在等待着我……

对于投资而言,也许这并不是什么新征程,毕竟从一个散户开始,我已经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16年;然而,对于管理产品而言,这的确是一段新的旅程,尽管6年前就有在“摩羯”上“练手”,但毕竟产品形态和定位都不一样,所以,关于这段即将开始的旅程,我思考了很多,还是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竭尽所能,不辜负每一分钱背后的信任,也不辜负自己16年来的坚持。

“不一样”的目标

对于在资管行业“长大”的很多基金经理而言,做好产品业绩几乎是唯一的目标——这点无可厚非,毕竟从专业分工上讲,基金经理的天职就是把自己的产品业绩做好,其它事情并非基金经理的主要职能。

然而,对于我这种在财富管理行业“长大”的孩子而言,亲历了太多的“民间疾苦”——基金很赚钱基民却不赚钱,深知基金业绩并不等于持有人收益,所以,在努力做好产品业绩之外,其实我更想把持有人收益做好。

怎样才能提高持有人的收益水平呢?

这也许是全行业的难题,但其实答案就在下面这幅图中:

如上图所示:红色曲线是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即全市场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数),基本可以代表“(权益)基金的收益”(2005年至今累计约8倍的涨幅),而下面灰色的阴影部分代表新成立偏股型基金的募集规模(20日均值),基本可以映射“基民的交易(行为)”——最终,原本长期很高的基金收益+“追涨杀跌”式的交易行为,导致了基民最终不如人意的真实收益水平。

所以,提高持有人收益的关键并不是进一步提高基金的收益,而是纠正错误的基金交易行为。

那么,又该如何帮助基民建立正确的交易行为呢?基金经理是否应该参与其中呢?

我想这是一件需要全行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参与进来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基民自身的问题。譬如基金经理,我们是否让持有人充分了解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是否给予了相对清晰的风险收益预期?是否明确了自身的风格特征和能力圈边界?是否在经历波折时让持有人清楚了解了自身的想法?——也许这些问题对于帮助持有人建立正确的交易行为都有极大的帮助。

当然,也许很多工作都可以专业化分工给他人去做,但就我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其实做得远远不够,而且很多工作其实是没法分出去的,至少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一样”的陪伴

因为有了上述的目标,所以,过去一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一个基金经理该如何协助持有人养成正确的投资习惯?进而让基金的收益成为基民的收益?

经过反复地思考,我觉得核心是:匹配+信任。

1、匹配

所谓匹配指的是:做好基民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匹配,这看似废话,因为适当性销售是行业基本的规章制度要求,但实际的情况是:事后很多问题的根本就出在两者的不匹配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不像简单的商品买卖,购买者和这个特殊的商品之间其实是很难一步匹配到位,这种匹配过程甚至有点像寻找伴侣,更多是在相处中、在不同的场景下才能逐步地真正了解对方、了解自身需求,最终才能知道彼此是否合适。

而这里隐含的结论就是:很多基民和基金经理之间可能就是不匹配的,不仅仅是常规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匹配,很多时候可能是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原则之间的不匹配——所以,在匹配这件事情上,整个行业的各个环节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从基金经理的角度讲,简单呈现风险收益特征其实不够的,我们需要反复的输出,让投资者非常清晰地理解自己,包括各种价值观和原则等。

2、信任

当考验来临的时候,为何很多基民会选择“抛弃”基金经理?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事后发现彼此的不匹配,更多的原因就是彼此的信任度是不足的——不论是上涨还是下跌,资本市场几乎每天都在考验着持有人,如果彼此的信任度不足必然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而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向巴菲特学习,让持有人成为同路人。

虽然没有数据证明巴菲特的持有人收益体验如何,但我觉得巴菲特应该是帮助持有人真正赚到最多钱的管理人之一,不仅仅因为他的业绩,更因为他“不一样”的陪伴——通过股东大会、致股东的信以及各类媒介,不断地向市场(尤其是持有人)输出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最终让持有人成为了自己的信徒,彼此步调一致,自然也就能够帮助更多持有人赚到了基金的收益。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也不能指望自己有成为大师的能力,但至少我们可以清晰地输出自己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资理念、风格特征、价值观、原则、能力圈边界等等,从而让投资者更容易判断彼此是否匹配,也可以让更多持有人真正成为自己的同路人,或者让更多同路人成为自己的持有人——当彼此“志同道合”,自然也就更有可能经受住各种市场的考验。

“不一样”的考验

以上的思考目前都是些偏理想化的想法,实际执行中大概率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充满着“不一样”的考验:

1、“戴着镣铐跳舞”

因为身份变了,在对外输出上,会有更多的合规要求,有点像“戴着镣铐跳舞”,因此,我未来会专门开辟一个新的平台来进行输出,一方面是为了更加合规,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平台和团队的力量,更多元化、更体系化地输出内容,希望能够做出不一样的陪伴效果。

2、现实的压力

不论是在何种考核规则之下,其实公募行业都是一个充满相对排名压力的行业,也许中短期的业绩并不代表长期业绩,但毕竟这是客观成绩的一种呈现,必然也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带来压力。所以,自己的这些想法,能否在现实的压力中,尤其是在可能出现的逆境中继续坚守,这是对自己除了投资业绩之外的另一种考验。

3、难而正确的事

不论怎样,当我决定把这些写出来,也便意味着我已经决定开启这段新的、不一样的旅程。难是必然的,但正确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不断告诉自己:选择一条难而正确的路,然后只管坚定地走下去……

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同行,一起趟过熊市的低谷,迈过牛市的高峰,不骄不躁,觅得心中的淡定与从容,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许,这才是16年来坚持的意义~

风险提示:本订阅号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务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酌情参与!

感恩每一次的点赞与转发,秉承善意,用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