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下去”到“跌过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上周,在万科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对于房地产市场当下形势,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目前市场处在胶着状态,我们的判断是目前市场显然是跌过头了……”

而差不多在5年前的秋季,当行业还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时,万科的“活下去”几乎震惊了全社会——郁亮喊出“地产白银时代”并表示万科要努力“活下去”。不过,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句话,还有许多人认为郁亮是喊给其他企业听的,毕竟房价还在涨,地王还在频频登场……

转眼已经过去5年,从“活下去”到“跌过头”,今天结合一些公开材料,和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一下这5年万科的一些关键转变。当然,目的不是要向大家推荐万科,只是感觉一切是那么相似,看完这些似乎能够帮助我们(A股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周期、理解当下、理解未来。

万科这5年

2018年:“活下去”

如前文所述,在一片欣欣向荣中,万科开始杞人忧天般地喊“活下去”,如今看来是大智慧,但是回到当时,尤其是在之后的2019-2020年,即使经历疫情的冲击,但房价依然在高歌猛进,我们又是否会站在万科的这边?

其实,当万科喊出“活下去”的时候,距离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已经过去近两年……

2019年:“摒弃一切投机、侥幸心理,跳出路径依赖和牛市思维”

2019年房地产市场继续火热,万科的“活下去”似乎被啪啪打脸,然而,在2019年的秋季,郁亮依然坚定地推进“活下去”战略,通过聚焦主航道,巩固提升基本盘,确保万科能够“活下去”——这种场景像极了在股票市场的牛市高点,劝人不要投机、跳出牛市思维的“智者”,可惜“智者”的头衔多是事后经历熊市才会给的,当时往往会被当成是不懂趋势的“傻子”或者是阻碍别人发财的“坏人”。

2020年:“‘金融红利时代’结束,进入‘管理红利时代’”

2020年8月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三道红线”,郁亮认为,这意味着金融红利时代已经结束,管理红利时代的来临——房地产行业将回归成一个“普通”行业,竞争激烈度将显著提升。此后,他要求万科既要做到“均好无短板”,还要构建有助于发展跃升的“制胜长项”。当年,在“三道红线”的背景下,万科将净负债率降至18%,远远低于监管的红线。

2021年:“节衣缩食,打造‘战时氛围’”

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万科内部就发起了“节衣缩食,战时氛围”的文化。郁亮说他让助理给自己订机票的时候是不会买头等舱的,“能省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传达的信号很重要”。即便如此,2021年的万科依然面临利润近乎腰斩的惨境,之后郁亮主动降薪千万,自愿放弃全部奖金,以身作则率先“谢罪”。

2022年:从“生死之战”到“市场已经不用恐慌”

2022年初,郁亮讲到“今年是背水一战的一年,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能解决过去累积下来的包袱就有开始新征程的机会,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

在行业经历惨烈的出清之后,在2022年9月的交流会上,郁亮一改以往的“忧患”风格,开始给行业传递信心,称“市场短期已触底,但恢复仍然是一个缓慢、温和的过程。在行业特别好的时候,不能贪婪,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恐惧。房地产市场是一个10万亿的市场,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如果市场收缩过了头,自然会有一个恢复的动能……”——如今看来,这个底部的判断并不准确,像极了我们在去年4月底、10月底喊“A股市场已经足够便宜了”的情景。

2023年:“市场已经跌过头了”

时间来到现在,在8月31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主席郁亮表示:“目前市场处在胶着状态,我们的判断是目前市场显然是跌过头了。”

郁亮援引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数据为例,2021年和2022年分别同比下降11.38%、39.4%,今年前7个月,又继续下跌24.5%。

“按照这个下滑程度,预计今年新开工面积仅为6.6亿平方米,将回到2006年的规模”,郁亮认为,这不是个合理的水平。

郁亮表示,美国在1960年城镇化达到70%后,至1980年的20年时间里,人均新开工面积达到了每年1平方米,甚至1.2平方米。目前中国城镇人口是9.2亿人,人均新增的开工面积0.7平方米。即便是保守地计算,中国每年也需要有10亿到12亿平方米的新开工面积,这才是个合理的建设水平。

错位

以上这些是万科及郁亮的视角,然而,作为普通居民(房地产的消费者),我们对房地产的感知更多是通过房价的涨跌来进行的,因此就会产生明显的“错位”,这种“错位”也导致了我们多数人难以理解郁亮5年前的“活下去”与当下的“跌过头”。

下面,我将前面所述5年中的关键节点在下图中代表“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的红绿曲线上进行标示,同时在下图中叠加了同期国内房价走势图(橙色曲线),前者的企业/产业视角与后者的消费者视角相结合,也许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其中的“错位”感。

如上图所示:其实从产业视角看,201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就已经见顶,但同期房价依然在上涨,之后为了抵御疫情的冲击,政府被迫释放流动性,房地产行业也因此受益,销售面积在2020-2021年依然维持了微幅正增长,而房价更是持续上涨至2021年8月。直到2022年的快速下行,才让所有人(包括房地产的消费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而如今的进一步下探,更是让市场情绪降到了冰点。

也许正是因为前面5年中这种错位感,让我们难以相信郁亮如今的“乐观”判断,但是如果没有疫情的干扰,如果没有这期间被迫释放的流动性,我们的感知是否会更加接近郁亮的感知?进而推演到今天,在经历惨烈的出清并迎来政策拐点的时候,我们是否也会像郁亮一样变得更加“乐观”?

变与不变

2022年9月,当郁亮似乎变得不再悲观还给市场打气的时候,有人问:“过去几年每次公开发言,即使是行业还比较欣欣向荣的时候,你都是发警报的角色,今年变成给大家打气的角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

郁亮回答:这不是所谓的转变,这么多年万科的逻辑从没有变化过,一直遵守着“尊重常识、敬畏市场”的原则。

在我看来,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样适用于A股市场——尽管从去年4月开始就认为“市场已经具备投资价值”的观点似乎被无情打脸,但我依然认为,尊重常识才是正确的选择,(向上的)周期依然会回归。

风险提示:本订阅号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务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酌情参与!

朋友,如果您觉得文章是“善意”的,还请不吝转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