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化学:中国的巴斯夫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5喜欢:7

文章来源:万华化学:中国的巴斯夫

在中国,华为、比亚迪等企业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在世界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实,在中国化工行业也有一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技术封锁到全面领先的优秀企业,那便是万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了。

2023年,万华化学在全球化工50强里位列第18位,拥有烟台、蓬莱、宁波、四川、福建、珠海、宁夏、匈牙利、捷克十大生产基地及工厂,在烟台、宁波、北京、北美、欧洲设立了五大研发中心,拥有强大的全球生产运营网络。

一、MDI

万华化学的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诞生于197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贫困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让老百姓穿上皮鞋,政府一声令下建成了烟台合成革厂区。

然而,建成后的烟台合成革厂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要管理能力没管理能力,有的只是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1983年,政府为了支持烟台合成革厂,帮助烟台合成革厂从日本引进了300万平方米的合成革生产线。同时,为了解决合成革的原料问题,政府还从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引进了年产1万吨的MDI装置。烟台合成革厂引进的设备,一共花了政府4.6亿元,约占当年全国财政的千分之四。

高分子材料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是工业环境中最常见的一类异氰酸酯—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主要原料是苯胺和甲醛。除了MDI之外,其他的二异氰酸酯还有TDI(甲苯二异氰酸酯)、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IP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NDI(萘二异氰酸酯)。

MDI,被认为是化工行业综合壁垒最高的化工产品之一,被广泛用于鞋底、汽车顶棚、座垫、头枕、床垫、冰箱、冷库板、建筑保温材料的生产,是一种现代轻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自20世纪30年代末被德国科学家开发出合成方法后,MDI行业便发展迅速。

1983年,烟台合成革厂的MDI生产线开始投料生产,然而花大成本引进的MDI装置,效果却并不理想。一开始每年还能勉强生产四、五千吨,到了第四年这套设备干脆隔三岔五闹罢工,动不动还发生爆炸。到了1989年,这套MDI设备彻底成为了烟台合成革厂的包袱。

原来,烟台合成革厂的MDI设备是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1960年从英国引进的二手设备,是日本企业淘汰了该设备后才卖给烟台合成革厂。在合作中,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也只卖设备,不转让工艺技术,还要求烟台合成革厂在10年内不得向国际市场销售MDI。

由于MDI装置的不稳定,烟台合成革厂的合成革生产线也经常处于停工检修的状态,而且产品的成本和质量也比不过当时的外国货,导致公司的经营效益很差。

1988年,山东省冰箱制造业发展迅猛,需要用到大量的聚合MDI生产保温材料,搞定MDI的重担又落到了烟台合成革厂的身上。烟台合成革厂很快便成立团队对接国际化工巨头,希望从国际化工巨头处引进MDI制造技术。然而,大部分国际化工巨头都拒绝了,只有德国拜耳同意考虑技术转让。不过,德国拜耳表示为了避免烟台合成革厂引进技术生产MDI之后缺乏市场,需要先让烟台合成革厂调研中国在MDI领域的需求,再考虑是否提供技术合作。

为此,烟台合成革厂组织了80多人的团队在全国各地调研,做市场调研报告。然而,当烟台合成革厂的市场调研报告被交到德国拜耳手中时,对方却表示不再转让MDI制造技术,而是要亲自来中国建厂。技术引进失败,对当时的烟台合成革厂打击巨大,也让烟台合成革厂决心一定要自己突破MDI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生产装置。

1993年,烟台合成革厂任命时任MDI分厂总工程师,也就是现在的万华化学董事长—39岁的丁建生,负责组建团队攻关MDI技术。在整个技术攻关过程中,丁建生的团队很快便摸透了MDI生产装置,但却被MDI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给难住了,要是单靠一次次的试验摸索无异于盲人摸象。当时,中国刚好研制出了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丁建生便提议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并得到了中科院和国防科大等单位的支持。

1995年,烟台合成革厂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套MDI工艺软件包,成功掌握了当时英国在1960年淘汰的设备技术,让当年从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引进的老旧装置焕发新生,使得烟台合成革厂的MDI年产能超过了1万吨。

虽然烟台合成革厂攻克的技术是西方国家淘汰的落后技术,但却激励了丁建生的MDI研究团队,并在此基础上不停改造MDI生产装置,优化生产工艺来提高老旧装置的产能,并尝试自行设计和搭建新的生产装置。

后来,烟台合成革厂与青岛化工学院联合攻关,一鼓作气突破了缩合反应、光气化反应和分离精制三大MDI制造的核心技术。终于,烟台合成革厂的年产1.5万吨MDI设备在1996年初试产一次成功,表明烟台合成革厂终于完全掌握了整个MDI技术,也标志着我国成功冲破西方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成为继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二、市场化改革

烟台合成革厂在成立时便沿袭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由轻工部下拨原料,定指标,然后生产完成后再上交轻工部,由轻工部统一调配。然而,当时的烟台合成革厂有30多个处室,光副科长以上的干部就有三四百人,人浮于事的情况很严重,工人也毫无积极性。

从90年代开始,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烟台合成革厂由国家调配包销的模式不再有用,许多国外产品不断涌入,民营企业也迅速兴起,开始争相生产合成革。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烟台合成革厂不得不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993年,烟台合成革厂开始试行全员合同制,打破铁饭碗,取消了铁工资,对非主营业务进行剥离,只留下了赚钱的MDI制造业务,其余子公司也全部剥离并改制。1995年,烟台合成革总厂成功改制,变成了“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首家、全国第八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

在改制后,烟台合成革厂为了吸引人才,在1998年出台了《技术创新奖励办法》,规定技术创新的新产品自盈利之日起连续五年净利润的15%奖励给个人,技术改进的产品当年所产生的净利润20-30%奖励给个人,有效调动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同年,在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烟台合成革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把原来优质资产的MDI制造业务剥离出来,将MDI分厂改制为“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烟台万华”,也就是后来的万华化学,并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很快,烟台万华的MDI装置生产能力便达到了年产2万吨水平。

20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市场对皮鞋、服装、冰箱等产品的需求猛增,MDI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井喷式增长,带动了烟台万华的业绩增长。

2001年1月,烟台万华成功登陆上交所,发行了4000万股流通股,融资4.35亿,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制公司,发行价为11.28元。在烟台万华上市的第一天,开盘价便涨到28元,市值达到37亿元。之后3个月,烟台万华的股价就上涨到了62.7元,涨幅翻倍。2001年,烟台万华净利润1亿元,业绩增幅也达到了100%。

不过,随着国内MDI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而国内的MDI生产能力低、产量少,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快速增长。面对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德国巴斯夫、德国拜耳、美国亨茨曼等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在中国新建或扩建MDI生产装置。

为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有些国际化工巨头采用了贸易补贴的方式,不断加大倾销力度,扰乱中国市场,进行恶性竞争。在价格最低的时候,国际化工巨头的每吨MDI售价比其在本国的售价还低700美元,倾销幅度超过了50%。

国际化工巨头的倾销行为给烟台万华造成了极大影响,将烟台万华推向了悬崖边。在关键的时刻,烟台万华一边收集国际化工巨头倾销的资料,向国家外经贸部提出了反倾销申诉,另一边则开始计划年产16万吨大型MDI的装置项目。

2002年9月20日,当时的国家外经贸部开始立案调查,国际化工巨头的倾销行为也有所收敛,使得国内MDI市场秩序逐渐恢复,烟台万华也在2003年提出了撤诉。

2003年,烟台万华在得到国债支持后,在宁波大榭岛启动建设之前计划的年产16万MDI装置项目,仅用两年的时间便实现了MDI装置的一次投料成功。经过努力,烟台万华也改变了被动抗争的局面,成功从国际化工巨头的扼制封杀中突围。

在摆脱困局后,烟台万华于2006年到2007年期间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员工持股、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多元持股模式,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利益共同体。

三、聚氨酯与石化

2005年,烟台万华的MDI年产能已经达到40万吨,但与德国巴斯夫、美国亨茨曼的年产60万吨MDI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两年后,烟台万华在宁波大榭岛再次开工建设了年产30万吨MDI的项目,同时将原来一期年产16万吨的MDI项目扩能至年产24万吨。

2007年,烟台万华收购了广东一家聚醚工厂,补齐了生产PU(聚氨酯)的原料缺角。PU,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可以制成聚氨酯塑料、聚氨酯纤维(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PU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的技术发展,也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居领域、建筑领域、日用品领域、交通领域、家电领域等。

PU的主要原料包括了MDI和聚醚,由于MDI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以其为原料的PU,也逐渐成为了继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之后的第六大合成材料。

2009年,烟台万华将位于烟台的老厂房搬迁至烟台工业园,并着手建设年产60万吨异氰酸酯的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全线一次性投产成功,并陆续生产出了合格的MDI产品。

到了2010年,烟台万华2007年于宁波大榭岛建设的二期年产30万吨MDI装置及配套工程项目也全面试车成功,使得烟台万华的MDI总产能达到了年产60万吨。

2013年6月,为实现从“中国万华向全球万华转变,万华聚氨向万华化学转变”的战略,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万华化学”。此时,万华化学的第五代MDI技术已经研发成功,掌握了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40万吨MDI装置成套技术,甚至比同类技术还节能30%以上。于是,万华化学在2013年再次将位于宁波大榭岛的MDI装置进行技术改进,将原来年产24万吨的一期MDI装置扩能至年产40万吨,二期年产30万吨扩能至80万吨。

在MDI产能规模扩大后,万华化学遇到了一个问题,便是MDI生产时产生的副产品—盐酸。为了消耗掉盐酸,万华化学开始涉足石化领域,新建了年产100万吨乙烯项目,通过乙烯与盐酸做成市场畅销的PVC(聚氯乙烯)产品。

PVC,是世界上产量第三大的合成聚合物塑料,应用非常广泛,分为硬质和软质两种。硬质PVC可用于建筑管材、门窗、银行卡等,软质PVC可用于管道、电缆绝缘、地板、标牌、留声机唱片、充气产品等。

通过开拓石化领域,万华化学既确保了PU生产原料MDI的产量,又解决了副产品盐酸的消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2015年,万华化学年产6万吨ADI生产装置终于实现稳产,使得其成为了全球第5个ADI制造商,产能规模排名第二。

ADI(脂环族二异氰酸酯)是一类特殊有机的MDI,是制备高端PU的核心材料,被誉为“PU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最早由德国化学家Wurts在1849年用烷基硫酸盐与氰酸钾进行复分解反应后首次合成。ADI在合成出来后,便被广泛应用于飞机、高铁、高端装备等涂层,且在万华化学之前,全球能生产ADI的企业只有4家。万华化学早在1999年刚刚突破MDI技术时,便抽调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并组建团队,着手研发ADI,前后经历了16年才终于突破这项化工技术。

在实现ADI稳产的同时,万华化学在2015年也开始向MDI上游扩张,发展MDI的重要原料—苯胺的生产线,使得公司的原料自给率达到了67%。同年,万华化学在石化领域的PO/AE(环氧丙烷/丙烯酸酯)一体化项目全线投产,并生产出了合格产品。

2017年,万华化学百万吨级别乙烯、PC(碳酸丙烯酯)等20余项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项目在万华烟台工业园二期开始建设。三年后,万华化学的乙烯裂解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在石化领域尝到甜头的万华化学,在之后继续推进了年产120万吨乙烯及下游高端聚烯烃制造的项目。

2020年,万华化学在福建成立了“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并开始着手福建MDI项目的建设。之后几年,福建MDI制造项目和TDI制造项目相继投产,大大提升了万华化学MDI和TDI的产能。

四、综合性化工

在国际业务上,万华化学从2002年开始便提出了全球化发展战略,并于2003年在中东、俄罗斯、日本、美国、欧洲等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向国际化迈进。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国内MID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当时,国内MDI年产能至少超过了130万吨,而MDI的年需求量不超过110万吨。由于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加速扩产,使得国内MID市场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局面。

当时的万华化学,已经是国内MDI市场占有率的第一,一旦MDI供过于求,万华化学将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对即将到来的风险,万华化学认为必须开拓新的市场来降低风险,不能简单局限于国内市场,必须走国际化之路。

2011年,万华化学的母公司—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花费12.63亿欧元收购了匈牙利宝思德化学96%的股权,迈出了万华化学国际化进程里程碑式的一步。宝思德化学,是一家匈牙利的国有化工综合体,也中东欧最大的异氰酸酯生产商,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其大部分生产设施都集中在匈牙利的卡辛茨巴茨卡市,化工产品主要面向欧洲市场,少量产品销往中东、非洲以及亚洲等地区。在收购之后,宝德思化学在匈牙利的工厂,也成了万华化学的主要生产基地。

2017年,万华化学北美技术中心投入使用,实现了万华化学在全球研发机构的布局。通过北美技术中心,万华化学可以与国际客户进行外科研活动交流,针对客户需求提供配方调试和样品性能测试等服务。另外,万华化学还利用美国本地丰富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和共同研发等领域的合作。

2019年,万华化学花费了9.25亿元全资收购了瑞典国际化工(Chematur Technologies AB)100%的股权。瑞典国际化工是全球唯一具有MDI和TDI制造技术且愿意转让的公司,万华化学通过收购瑞典国际化工,避免了因为MDI和TDI技术被转让而产生竞争对手。同时,与瑞典国际化工一起被收购的,还有国内MDI产能第二的福建康乃尔聚氨酯有限责任公司。

2019年2月,万华化学反向收购估值约522亿元的母公司万华实业,获得了其持有的匈牙利宝思德化学股权,并将母公司万华实业其他化工相关的业务都注入了上市公司万华化学中。在这次合并后,万华化学的MDI产能也成功超越了德国巴斯夫,坐稳了全球第一的宝座。

此时,万华化学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综合性化工巨头,开始准备进军精细化学品市场。尽管切入精细化学品赛道需要大量投入和漫长的回报周期,但精细化学品领域的附加值更高、价格更稳定,市场前景也更加广阔,全球手握MDI技术的化工巨头也都涉足了精细化学品业务。

2019年,万华化学在四川基地的年产25万吨高性能改性树脂项目开始开工建设。一年后,万华化学宣布投入年产4万吨的尼龙12项目,该项目也于2022年10月正式投产并产出合格的尼龙12产品。

尼龙12是一种高端制造领域中的工程塑料,凭借着极低的密度、低温韧性、抗冲击性、耐化学性等优异性能,成为了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油气工业、海底线缆等先进制造领域的材料选择。万华化学从2012年开始就筹备尼龙12的研发工作,但因为尼龙12的工艺路线复杂、生产条件苛刻、成本高、攻关难度较高等原因,万华化学直至2022年才生产出来合格的尼龙12产品。

在成功产出尼龙12后,万华化学也成为拥有尼龙12全产业链制造核心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在万华化学之前,全球的尼龙12市场由德国赢创工业集团、法国阿科玛、日本宇部兴产和瑞士EMS分食。不过,在四家外国企业中,只有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完全掌握了尼龙12的自主知识产权序列。万华化学在成功制造出尼龙12后,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家,亚洲第一家拥有完全自主专利的尼龙12生产厂家。

随着新材料(TPU 、SAP 、PC 、 PMMA)和特种化学品等装置的陆续投产,万华化学成功搭建起了聚氨酯、石化和精细化学品三大业务平台,成功对标国际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

此外,在不同业务领域,万华化学所采取的销售方式也不一样。在聚氨酯和石化业务上,由于产品都属于大宗化工品,都是批量销售,市场上所需要的服务相对较少。精细化学品业务则不同,下游的细分市场众多、涉及到各行各业,所需的精细化工品与新材料的性能各异,呈现出多批次小批量的生产特点,需要大量市场销售和服务人员。向精细化学品的细分市场转型后,万华化学也需要更多的市场销售与服务人员。在2013年到2017年期间,万华化学的销售人员基本维持在250人左右,而到了2018年却翻倍增加到了552人。

尽管万华化学目前在精细化学品领域与布局数十年的国际化工巨头仍有一定差距,目前也只占了总营业收入的10%,但万华化学一直坚信精细化学品业务未来必将超越其他业务,占据公司收入的主导地位。

五、中国巴斯夫

在上市之后,万华化学的股价波动非常大。

2007年,万华化学的股价曾到达阶段性高点14.67元,之后便进入了十年的反复震荡期。随着2017年开始MDI国产替代红利的兴起,以及化工行业景气周期的到来,万华化学在20017年业绩开始爆发,从2016年的301亿,飙升至2017年的531.23亿和2018年的728.37亿。万华化学的股价也突破前高,在2018年涨至当时最高的46.25元。

2020年上半年,随着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还有房地产、汽车等化工主要相关下游行业的需求增速减缓,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等影响,万华化学的业绩增长速度也开始变慢。然而,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海外疫情蔓延,而中国经济却回暖,使得国内化工行业开始回升,万华化学的股价也重新爆发,一度涨至144.78元。

到了2021年,万华化学的营收已经达到了1455.38亿元,而净利润也达到了246.49亿元。尽管在2022年,万华化学的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仅有162.34亿元,但其营收依然保持稳健增长,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655.65亿元。

万华化学从成立之初,便一直在对标超越德国巴斯夫,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国际化工巨头。现在的万华化学,尽管在营收规模和净利润上仍不及德国巴斯夫,但在许多方面已经逐步靠近。由于万华化学的化工产品单套产能规模大、建设成本低、一体化程度较高,所以万华化学的生产成本要远低于德国巴斯夫,人均产值也要高于德国巴斯夫。此外,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人才投入,万华化学在许多关键技术上也不断实现着突破,逐步对齐德国巴斯夫。

现在,万华化学在聚氨酯、石化和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业务等多领域全面开花,产业链下游客户涵盖了生活家电、日用品、电子电器设备、鞋材服装,甚至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医药材料等行业。

在聚氨酯业务上,截至2022年年报,万华化学的全球产能包括了年产MDI 305万吨、年产TDI 65万吨、年产聚醚111万吨。其中,MDI与TDI产能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与第三。除此之外,万华化学还准备将烟台工业园MDI产能扩大至年产120万吨,将宁波大榭开导的MDI项目总产能扩能至年产180万吨。

在石化业务上,截至目前,万华化学在烟台工业园拥有年产203万吨的PO/AE一体化项目,以及年产345万吨一体化乙烯项目。同时,万华化学还在建设年产120万吨乙烯二期项目、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及衍生物等项目。此外,万华化学还在烟台工业园附近的蓬莱工业园建设高性能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助力扩大聚丙烯、聚醚、丙烯酸及酯的产能。

在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业务上,烟台工业园主要布局了TPU、ADI、MMA、PMMA、膜材料、香料、营养品、尼龙12、聚碳酸酯、抛光垫与抛光液等。此外,还在建设年产7.5万吨TPU、4.8万吨柠檬醛、39万吨PC、7.5万吨聚乳酸、8万吨NMP项目等。

从烟台合成革厂一路走来,成为一家市值3500亿的化工巨头,万华化学既有运气的原因,也有公司实力兼顾。

运气,在于万华化学成立之初就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之后更是遇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实力,则是万华化学自身超强的研发能力,通过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使得公司自身主营业务从单一的合成革与MDI,可以拓展至如今的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与新材料三大业务板块。

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未来的万华化学,相信依然会秉承着“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一如既往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持续创新,在朝着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管理质效最佳的全球第一化工企业迈进,不仅可以成为中国的巴斯夫,甚至可以超越德国巴斯夫。

参考文章:

万华化学史—中国巴斯夫炼成记》

《中国已经成为MDI最大的生产基地,万华化学成为全球行业龙头》

万华化学研究》

万华化学:16年38倍涨幅 金融城_新民网》

万华集团的改革创新之路及其启示》

《522亿!登顶世界第一,万华化学的“秃鹫策略”,抄底匈牙利BC》

《基础化工行业,万华化学:全球MDI龙头向综合性化学品公司转型》

《羽化能否成蝶,万华化学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源:

国联证券、网络

$万华化学(SH600309)$

全部讨论

06-12 07:21

当蓖麻油、聚醚等一众原料降价时,异氰酸酯却有底气涨价,垄断太强。

一边看着爽文,一边窜着稀。。。

06-12 20:38

全球第一化工市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