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医药龙头的并购之路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6

文章来源:复星医药:医药龙头的并购之路

美国的强生集团,是全球健康行业最大的公司,成立至今一直通过收购兼并玩转了医疗器械、药品和消费品三个不同领域,形成了很好的品牌和客户的协同效应。

在中国,也有一家与强生集团相似的企业—复星医药,作为一家植根中国的全球化医药集团,复星医药同样是通过收购兼并,直接运营了包括生物制药、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等不同的医药商业领域,而复星医药背后的复星集团,则是中国目前拥有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民营企业,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控股企业集团之一。

一、复星医药

复星集团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郭广昌。

1967年,郭广昌出生于东阳市横店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庭经济非常拮据。与大多数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儿子可以鲤鱼跃龙门,找到一份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所以便让他报考了师范学校。

成绩优异的郭广昌很轻松就拿到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而他却不甘愿待在东阳市做一名乡村教师,想着读高中、大学,然后走出东阳。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郭广昌做出了第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了中等师范学校的机会,改读高中。这个看似很小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

1985年,郭广昌成功考入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在郭广昌上初中时,他就读过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从此便着迷于哲学,考上复旦大学的哲学系也算是圆了他当哲学家的梦,塑造了他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在郭广昌毕业后,由于在校表现优异,他被留在了校团委工作。在校团委工作时,郭广昌年轻气盛,渴望着出国留学,并先后通过了托福和美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在郭广昌准备好出国留学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却深深地打动了郭广昌的心,使他放弃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并决定从校团委辞职,转而创业。

郭广昌向亲朋好友借了3.8万元,并和同校四位同学凑足了10万元,办起了一家信息咨询和调查专业公司—“广信科技咨询公司”,简称“广信科技”。广信科技就是复星集团最早的雏形,郭广昌在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办公,当时公司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联想386电脑。

很快,郭广昌通过过硬的本领,成功与元祖食品、乐凯胶卷等公司合作,通过帮客户做市场调查报告,为公司积累了整整100万元的资产,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3年,广信科技开始由之前的咨询业务转变为房地产销售业务,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郭广昌也成功赚到了第一个1000万。此时,郭广昌复旦大学遗传工程系的同学汪群斌、谈剑、范伟也在陆续加入到了公司。由于汪群斌等人在生物医药方面的专业性,加之房地产业务的成功,使得郭广昌的广信科技有资本开始发展现代生物医药。

1994年,复星医药的前身—“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简称“复星实业”,郭广昌也正式涉及生物医药领域。1995年,汪群斌和范伟带领着几位研发人员,成功研制出了能够准确的检测出乙肝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对特定DNA序列或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的过程,可以用于确定目标DNA是否存在,或检测目标DNA的特定变异或突变,从而达到完成检测的目的。凭借着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这一产品,复星实业在1995年底就赚到了一个亿。

随着之后PCR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PCR技术不再只用于乙型肝炎诊断,而是拓展到了性病相关的检测项目,使得复星实业的业务拓展愈发迅速,在分子诊断市场上占有率达一度到了70%以上。

1998年8月,复星实业在上海证券交易市场上市,发行5000万股,发行价为7.15元,成功登陆了资本市场。

二、资本布局

复星实业靠着PCR技术获得了成功,但PCR技术作为新兴技术,由于操作步骤多,缺乏相关规范和专业实验室,导致了PCR技术检测“假阳性”事件频频发生。1998年,中国卫生部医政司发布了【1998】9号文件,宣布了PCR技术暂停应用于临床诊断,PCR技术只能被局限在科研领域,使得复星实业的业务遭受了一定影响。

当时,国外的PCR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而PCR技术在传染病检测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使得市场上对恢复PCR技术的呼声非常高。在被禁止四年后,国内的PCR技术在2002年正式迎来了解放,卫生部医政司发布了【2002】10号《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宣布对PCR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始解禁。随着PRC技术禁令解除,国内的PCR技术检测企业陆续成立,达安基因、匹基生物等公司纷纷出现,使得复星实业在分子诊断市场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于是,郭广昌便想着往其他方向发展。复星实业通过上市一次性便募集到了资金3.5亿元,这让郭广昌见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魅力,也学会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发展复星实业。很快,复星实业便与全国部分省市约150家医院达成合作,新建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并且通过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收购了上海五洋药业健康产品有限公司60%股权,投资控股上海永信维生素有限公司,收购上海创新科技公司,逐步布局了生物医药行业。

在投资收购完生物医药企业后,如何把医药产品销售出去便成了郭广昌思考的问题。

2000年10月,复星实业和友谊集团宣布出资4亿元组成了“上海友谊复星(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友谊复星”,友谊集团占了52%的股权,而复星实业则占了48%。随后,友谊复星与友谊集团签署协议,使得友谊复星成为了友谊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之所以与友谊集团合作,是因为郭广昌看中了友谊股份旗下拥有的全国超过2000家的联华超市,复星实业在之后又与友谊集团合作成立了联华超市药房,为复星实业医药销售建立了庞大的线下分销网络。

2001年11月,复星实业的母公司复星集团成功收购了豫园商城,通过复星投资与豫园商城签署的控股权转让托管协议,使复星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持有了13.25%股权。由于豫园商城拥有上海童涵春制药厂53.33%的股权,复星集团也间接控制了上海童涵春制药厂。

此外,复星实业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还收购了多家制药企业。2002年,复星实业收购了以仿制药业务出名的药友制药。2004年,复星实业又收购了主营胰岛素药品的万邦医药。之后,复星实业并购了桂林南药,将其研发生产的中国001号新药—抗疟药青蒿琥酯收入囊中。通过不断收购兼并的方式,复星实业也扩大了在生物制药上的布局。

在收购豫园商城的两年后,复星实业与国药集团合作,扩大了医药销售渠道。复星实业在2003年国药控股成立时便出资5亿元,占了国药控股49%股权,而国药集团则以医药流通业务的存量资产出资,占51%股权。现在的国药控股,已经拥有了中国最大的药品分销及配送网络,覆盖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为中国主营业务收入最高的药品批发企业。

除了与国药集团合资成立国药控股外,复星实业还通过国药控股在2004年投资了一致药业。当时,一致药业在深圳市的药品分销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名列全国零售连锁第3名,拥有150多家连锁店,占了深圳医药零售市场约70%的份额。至此,复星实业已经建立起了铺遍全国的医药分销和零售网络,掌握了销售渠道使得复星实业卖药也更加轻松。

三、医疗服务与医疗器械

2004年,复星实业更名为复星医药,开始将其他业务剥离上市主体,专注于医药健康产业,更加致力于医药产业链的资源整合。

虽然在生物医药及医药销售渠道上布局甚广,复星医药在原有擅长的医疗诊断领域也没有放弃。复星医药在上市后,投资了1989年成立的老牌企业“长征医学”。长征医学是一家做化学分析试剂、酶联免疫分析试剂、免疫透射比浊分析试剂、血气和电解质分析仪配套试剂等产品的公司,一直专注于生化免疫领域。在收购了长征医学后,复星医药将原来的医疗诊断事业部与长征医学合并,成立了“复星长征”。复星长征在之后也成为了复星在体外诊断产品领域,即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以及药品上对外投资的平台。

2007年.复星医药的控股股东—复星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两年后,复星医药与国药集团合作成立的国药控股也成功登陆港股。

在香港上市后,复星医药把握住了“社会办医”的窗口机遇,开始朝医疗服务方向发展。复星医药先是收购了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有限公司,通过良好的运营,使得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有限公司2012到2016年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净利润复合增长达到37%。

2007年,复星医药又收购了和睦家医疗公司,和睦家医疗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医院,在高端医疗服务市场有着良好的口碑,在妇产科和儿科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全国一流。

此后几年时间,复星医药又先后收购兼并了浙江迪安诊断、岳阳广济医院、安徽济民肿瘤医院、钟吾医院、南阳肿瘤医院等地方性医院,形成了沿海发达城市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专科和综合医疗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行业布局。

2009年12月,复星医药又与刘世高与姜伟东博士在2007年成立的Henlix公司团队合资组建了复宏汉霖。复宏汉霖主要是研发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生物改良药以及创新型单抗的及其产业化,产品主要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之后几年,复星医药又陆续收购兼并了重庆复创医药、大连万春生物、亚能生物等一系列生物制药公司,加上之前收购的公司,使得复星医药一下子就跃升为了本土生物制药老大的地位。

2010年,复星医药美中互利(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香港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美中互利医疗有限公司”。美中互利(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外企,主要面向中国市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包括医疗器械、仪器、仪表、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等的供应。美中互利医疗,则是作为复星医药的医疗器械实体化运营平台,负责产品注册、市场营销、临床科研等业务、其涉及的产品也相当广泛,包括了手术机器人、医疗影像产品、介入和放疗产品等。在2017年4月时,美中互利医疗有限公司也成为了复星医药旗下100%控股的子公司。

除了在生物制药、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领域绽放光芒外,复星医药的资本投资也陆续收获果实。从2011年起,复星医药参股的东富龙金城医药迪安诊断、佰利联等企业也陆续成功上市。

四、国际化业务

在国内投资遍地开花之时,复星医药也开始将业务布局到了海外。

2013年,复星医药在以色列成立了子公司Sisram(复锐医疗科技),并以约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公司Alma Lasers Ltd. 95.2%的股权,布局海外医疗器械市场。Alma Lasers Ltd. 的主营业务是激光脱毛、皮肤修复等美容器械,在中国医美市场占据了16%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同年,复星医药出资约2250万美元,认购了美国肿瘤检测公司Saladax 30%的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的股东,布局抗癌产业链。

在进入2016年后,复星医药的国际化步伐更加迅速,两年间完成了多起国际收购兼并。

2016年,复星医药出资约1000万美元认购了硅谷呼吸疾病检测公司Spirosure约836万股C轮优先股,占Spirosure发行在外总股份的20.17%。Spirosure是致力于哮喘诊断和疾病管理的创新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其首个产品FenomPRO便携式哮喘检测仪是哮喘行业史无前例的产品,包含了多项传感技术以及协助临床决策的数字呼吸生态系统。同年,复星医药还与美国Intuitive Surgical(直观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境内成立了合资公司“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引进了新一代肺癌诊断与治疗机器人。2016年7月,复星医药又宣布以12.6亿美元并购注射剂药企Gland Pharma 86%的股权,当时该交易还刷新了中国药企海外并购金额纪录。Gland Pharma成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印度海德拉巴,是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也是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同时在欧美等主要市场拥有注册申报以及销售能力。Gland Pharma在2015年时的营收为13.58亿元、净利润则为3.14亿元。

2017年1月,复星医药和关联方复星产业又共同收购了欧洲Breas公司呼吸机器械业务相关公司80%的股权。Breas公司呼吸机器械业务相关公司,是研发、生产和销售治疗睡眠呼吸类疾病和慢阻肺的专业医疗设备公司,拥有欧洲高质量和高性能的呼吸机品牌,已经在欧洲及美国建立起了成熟的销售网络。到了2017年8月,复星医药又出资约6649万美元通过二级市场购入美国的IPXL公司约385万股,占股约5.19%。IPXL公司主要从事专利药及仿制药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重点产品包括了用于治疗帕金森疾病的 Rytary、用于紧急情况下治疗过敏性反应的Epinephrine、用于缓解中至重度疼痛的Oxymorphone XR等。

2020年,复星医药还投资了3.26亿元买入约158万股德国生物公司BioNTech的股票,BioNTech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曾联合辉瑞公司开发了一款新冠疫苗,占据了欧美新冠疫苗市场大半江山,这笔投资也为复星医药带来了超过22亿元的收益。

2023年,复星医药之前收购的Gland Pharma公司又收购了欧洲公司Cenexi 100%股权。Cenexi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药合同定制研发和生产服务的公司,复星医药收购Cenexi是看中其在技术实力和欧洲市场的深厚积累。

从整体上看,复星医药的海外收购兼并侧重于有好品种的医疗器械企业,以及拥有研发能力强的药企和全球分销渠道的平台公司,与国内布局十分相似。

五、并购的后遗症

从总体上来看,复星医药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医药研发企业,而更像是一家医药行业的风投公司,通过在市场上寻觅优秀的医药研发团队,通过资本运作把对方买下来并好好栽培。然而,复星医药对于收购兼并的选择也并非盲目,而是始终坚持“优秀的管理团队”、“具有成长性的细分行业”、“互补的优势资源”和“优质的财务状况”四大原则。

由于复星医药的眼光是瞄准全球一流水平的企业,收购兼并的价格通常也会比较高,也导致了复星医药的商誉价值偏高。2022年,复星医药的商誉账面价值为103.37亿元,约占总资产的10%。不过,复星医药出色的投资能力,也使得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在2020到2022年期间,复星医药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2.84亿元、46.24亿元和43.78亿元,同期的归母利润总额分别为36.63亿元、47.29亿元、37.31亿元。

在不断的投资收购之后,复星医药目前的业务板块涵盖了生物制药、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板块。在复星医药的业务收入中,生物制药是核心业务,占了74.76%,另外还有14%来自医疗健康服务,还有10%来源于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

虽然优秀的资本运作使复星医药拥有了不错的业绩,然而业绩增速却难以和过去匹敌。近年来,复星医药的业绩增长缓慢且波动明显,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更是下降了21.2%,营收增速也是由2021年的28.7%下降为2022年的12.68%。

另外,在复星医药通过收购使规模迅速膨大的同时,“消化不良”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忽视,子公司也频频爆发问题。2018年,复星医药的子公司—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就被举报编造生产记录、骗取药品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药品生产管理法规行为。2021年,复星医药收购的万邦医药就遇到了营销财务造假问题,遭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此外,复星医药的子公司涉及行贿的事件也是数不胜数。

目前,复星医药旗下有太多没有办法独立融资的子公司,而医药研发又是特别烧钱的事,需要复星医药提供资金去扶持,使得复星医药的对外担保及负债率都比较高。截至2024年1月19日,复星医药的实际对外担保金额约占其净资产的59.66%。

在各种问题困扰下,复星医药2023年在A股和港股市场上分别累计下跌了27.97%和30.47%,还被剔除出了上证50指数样本股行列。

可以说,复星医药的成功源自于对中国经济形势及中国发展道路的准确判断,有效利用了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来帮助自己做大做强。然而,当前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调加快,国家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拒绝低水平的重复研发,以促进本土医药企业的研发加速走向差异化、全球化,也让创新药研发与上市迎来快速发展期,这让复星医药这种以“发现投资机会+持续优化管理+对接优质资本”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现在,已经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复星医药从最开始3.8万元的启动资金到今天超过千亿的总资产,还能否在危机中屹立潮头而不倒,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答案。

参考文章:

《三十年打造千亿帝国,解码复星系的发展史》

《“中国巴菲特”的医药帝国-复星医药的伟大复兴》

《剑指万亿市值!细说复星医药如何成为下一个医药龙头》

图片来源:

网络

#复星医药#

全部讨论

06-01 18:13

历史讲的很好

都跌成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