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钱,国内发券!原来都是“精准滴灌”的消费拉动!你get到了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你领到消费券了吗?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刺激国民消费一直是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随着新冠病毒接近尾声,国家一方面出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高声呼吁百姓消费,消费,再消费。

近日,各大城市响应号召,为了促进消费放出了大招——发放消费券。

这不,最近的两天北京发消费券的消息就上了热搜。

北京市西城区在4月22号这一天,投入1.5亿元消费券提振消费。

网友表示很期待,但是也有人说抢不到,消费券这个东西并不是无限发放,所以,你得积极主动去抢,可以说是手慢无。

并且,现在基本都是各城各区各自为战,没有全国上下统一行动,有的地方3月份就开始领券了,有的这两天才开始。

帝都更是特殊,一个区一个区的发,目前还只有西城区的能领,其他的人还得再等一等。

并且消费券是有期限的,并不是你可以一直留着,通常7天之内必须花掉,否则就过期失效了。

其实,发消费券早有先例。

早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我国江浙、粤皖地区为了提振经济、刺激消费纷纷发放消费券,有购物券、旅游券,甚至还有教育券。当时的消费券基本上都是纸质的,如今与时俱进已经变成了电子券。

和我国的发券相比,英美等国更是直接发钱。

最近美国就因为疫情启动了紧急救援计划,向中低收入人群每人发放1200 美元。加拿大公布了1070亿加元的救助计划,向失业人员每人每月发放 2000加元,相当于1万多元人民币。而英国直接给受疫情影响无法工作的人,补贴他们工资的80%。

有人看完觉得实名羡慕,那么真的是国外的月亮更加圆吗?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发人民币?

其实,这个主要跟各国的消费方式有关。

美联储曾做过一项调查:

发现美国40%的家庭,都拿不出400美元的应急费用。所以,在美国,很多人是没有存钱的观念的。

而中国人则比美国人要稳健得多,10年前中国人民的储蓄率是50%,如今是45%,依旧保持着全球最高水平。

来源:CEIC,近十年境内居民总储蓄率

所以说,你100块,给美国人,他们一扭脸就花出去了,而习惯储蓄的中国人可能大部分就存下来。这就起不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其次,消费券可以拉动杠杆。

比如,满50才能减10块,基本都是1:5的撬动消费,再利用大家的“损失厌恶”心理,这个消费券你要不用,就好像丢了10块钱,从而会使大部分人去消费。

最后,对于我们追求稳健第一的国人来说,估计把钱换成现金的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投到房产里,可能会造成没拯救消费,还适得其反让房价变高。

因此,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更加圆,发消费券是根据国情的严密考量做出的决策。

有人会疑问,现在疫情期间,不是说得控制消费,让手里子弹更多?

对,我强调的就是适当消费,这会对经济产生非常强大的作用。

经济学上一个现金流动的故事:

说是某一个小镇经济不景气,交易很不活跃。

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个旅客进了小镇上的旅馆,拿出100元钞票做押金放在柜台上,然后到楼上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间。

然后,旅馆老板拿着这100元,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100块肉钱。

屠夫有了100元,马上跑去付清了欠农户买猪的钱。

猪农拿了1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元赶忙去付清他前几天酒吧喝酒的钱。

酒吧老板拿着这100元 ,走到旅店柜台前,结算了前几天旅店开房的钱。

最后,那位刚开始交押金的客人因为没有喜欢的房间,拿起这100元,走了。

看到没,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小镇的日子也好过了起来。

这个故事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情况——我的消费,就是别人的收入。

并且,我们还应该知道,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的你花100,整个社会就增加100这么简单,它还具有乘数效应。比如:

我到楼下的买杯奶茶,奶茶店老板拿到我的钱,会继续把它用作购买食材等等其他生产,而其他卖原材料的人,拿这些钱之后投入不同的消费或者投资渠道,这就是消费乘数。

这就很好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解决了消费的能力,进而提高消费信心。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要想繁荣,先消费吧。”

GDP增长三驾马车中,鼓励消费是最快捷的方式。

所以,我们最近就会看到,很多地方的领导直播带货,央视携手李佳琦买热干面、小龙虾。

因此,这就我上面说的不管是国外发钱还是国内发消费券,都是“精准滴灌”的消费拉动——适当消费是目前促进经济向好的办法。

要记住,你不消费,别人就没收入,别人没收入,减少了消费,你也没了收入。

所以,各位姐妹百年难遇的一次时机到了!

把购物车加满给你老公,然后在他要呵斥你的时候,给他看看这篇文章,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我只是为了增加未来的收入,响应国家号召,为社会做贡献才这样做的!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