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的视角看地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8

保险资金作为国内金融市场除去银行以外唯二的大金主,自然对于资金消耗形的地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金主爸爸,当初对于大多数房地产大佬而言也是把能抱上保险这个大腿作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今天小编就站在曾经保险资管从业人员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地产公司曾经在保险公司眼中的地位。

回看当年,如今已经暴雷,甚至债务重组地地产公司,像华夏幸福,阳光城,甚至旭辉都曾经抱过保险公司的大腿,不过从大腿现在的表现来看都最终无法成为他们避免债务暴雷的互身符。相反,无论是入股华夏幸福的平安,还是入股阳光城的泰康,都在他们发生债务危机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了退出,并以财务投资的理由与这些干儿子撇清了关系。

即使是像国寿与远洋,富德与金地。在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时候,也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虽然在初期也通过收购资产,认购非标融资等方式提供了一些支持,但是始终无法确保亲儿子的上岸,最终打铁还需自身硬。

借着这波万科与保险资管的舆情,小编也从保险的角度和大家浅浅的交流一下这些地产主体曾经在不同的保险资管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我们就按曾经的销售规模来一一分享。

首先自然是碧桂园,碧桂园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还是无法过准入的,至少非标层面是这样的。毕竟早年碧桂园的杠杆发展模式在行业里已经非常出名,虽然信托之类的机构可能围绕着碧桂园做不少业务,但是即使是中小保险也很难将碧桂园的非标资产放到白名单里面。

然后是金地,对于大多数中型保险公司而言,金地还是不错的标的。毕竟招保万金的市场地位放在那,但是招商蛇口保利万科的收益率实在太低,对于中型保险而言投多少有点拿不下手。不过总的而言,金地的项目还是要靠抢的。

接着就说说万科了,对于大多数中型保险而言,万科就属于高不可攀的级别了。和招商蛇口保利作为并驾齐驱的三大龙头。基本也只有头部保险才有机会牵头万科的保债项目。所以这次爆出新闻的主体也是保险巨头新华保险旗下的资管公司。“万某百亿生死劫?”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翻阅前几天的文章。所以无论从资金规模还是融资成本来看都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不然都没有机会和万科坐在一个桌子上谈判。曾经小编的公司也想做做万科的表内融资业务,只可惜内部资金成本太高,虽然同是保险公司,但实在没有实力拿下万科的表内业务。

再来看看国寿的亲儿子远洋。很长一段时间,在保险资金圈,乃至整个非标资金圈里,远洋是一个神奇的存在。顶着AAA评级,央企子公司的名号,却能给出超越市场的收益水平。但是唯一的条件就是要出表。表内的融资成本只能略高于招保万金,吸引力并不大。但是一旦可以实现出表融资,那么价格就可以飙到两位数,甚至可以和不少民营地产的价格可以PK一下。因此当时行业里面催生出了各种所谓的流动性支持函,安慰函的融资方式。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拿到远洋的高成本和挂钩远洋集团的信用。

以上还是可以拿到保险公司信用融资的地产主体。后面一些类似阳光城,宝龙这样的主体也曾经通过抵押增信的方式拿到过保险资金。曾几何时,宝龙也是傲娇过。拿保险的资金还要求只做半年的融资,因为当时对于商业项目,保债计划还可以2证放款,所以宝龙只想把保险资金作为银行开发贷的过桥使用。当然不言而喻,最后半年肯定是不够。对于这类主体,中小保险大多数还是想选择小而美,然后还有优质抵押物的主体来进行合作投资。但是无论是融资成本,还是规模而言,和头部的招保万金比起来都不是一个数量级。这类地产公司很大程度上对于保险资金也是浅尝即止。并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拓展保险资金市场。所以他们更多的还是在财富理财端发力为主了。当然从后续暴雷的顺序来看,也的确是这类地产公司走在了暴雷的前列。

最后有极个别的尾部民营保险公司,甚至是反被地产公司控股的保险公司,自然而然的沦落成了地产公司的钱口袋。那他们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自然就不能成为一个参考标准了。大多数这类民营保险也在这轮的风险暴露过程中,该接管的接管,甚至该倒闭的就倒闭了。这里小编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总结来看,保险公司的风控标准虽然也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确保了保险资金在遇到行业风险的时候还是可以拥有足够的安全垫,毕竟前几轮债务暴雷的主体基本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标的关系都不大,真的到保险公司的投资标的都触发信用风险的时候,基本市场也已经系统性风险的状态了。

#万科A# #碧桂园# #远洋集团#

全部讨论

03-04 19:55

那为何新华保险今天会大跌呢?

03-07 16:27

新华资管的钱又不是新华一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