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0
再谈柏盛国际利润前景和带给蓝帆的商誉
字多只分享给长线看多的有缘人
    
    2019年年报,蓝帆心脑血管业务收入17.37亿,贡献净利润4.61亿。其中国外销售40万条支架,国内是36万,平均每条支架贡献净利润605元,国外销售9亿左右。而且从净利润来看,手套业务虽然贡献了16.78亿营业收入,但是贡献毛利仅2.56亿,净利润仅三千多万。蓝帆几乎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家高端医疗器械公司,且一半以上利润由国外市场获得,是突发的疫情让手套利润短期暴增百倍,又短期变成了手套股。

    而2021年前三季度心脑血管业务5.8亿,国内基本只有33万条集采支架,销量约1.5亿,国外销售约4.3亿,都明显销售大跌,假设国内新支架4季度没有明显销售收入,国外疫情照旧影响,那么年报预计国内销售2亿,国外销售5.73亿,总营收7.8亿左右,占2019年营收比45%左右,减少55%,集采因素减少6亿左右,国外疫情因素减少3.5亿左右。考虑到集采因素已经计提减值17亿。
集采是政策,长期没办法,而疫情终将过去或者说终将与人类共存。疫情结束后,预计国外市场不仅恢复,而且还会短期因手术大增而需求大增,因为这些也是刚需,救命的刚需。
蓝帆要国外实现稳定超越疫情前水平,国内要克服集采带来的阵痛,唯有开拓新赛道业务和大量增加创新产品,这些蓝帆做了吗,很明显蓝帆战略意图明显,做了很多。
首先收购欧洲第五的稀缺资源瑞士瓣膜业务,不过因为还处于烧钱研发阶段,短期没有给蓝帆带来收入明显增长,却带来了销售管理研发费用明显增长。这块业务港股同行也是仅营收一到三亿利润亏损,却能腰斩后还估值一两百亿港币。战略入股的同心医疗,也还没有上市,不贡献收入,投资和代理价值也还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其次是新创立神经外周微创介入器械业务,这些明显也处于烧钱研发阶段,没有贡献收入,却增加了蓝帆研发管理费用,今年还只看到蓝帆外科一款腔镜吻合器上市。
再次是把国外柏盛国际已经研发审批上市的产品引进到国内,比较明显的就是有创新竞争优势的BA9支架和球囊,新支架四季度开始上市,新球囊预计四季度审核通过,明年上市,瑞士瓣膜业务也是明年进入中国临床试验。
目前蓝帆研发人员已经由2019年的五百多人,翻倍增加到一千多人,其中博士几百人。新增加瓣膜外周神经微创四条高端医疗器械赛道,六七十款创新产品在研发。只是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审批上市周期一般有点长(所以直接收购会有溢价和商誉产生),需要耐心,而且会先明显增加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然后才会看到销售收入几何级增长,这是高端医疗器械业务的运营投资逻辑。
所以预期就是蓝帆在疫情结束后,以及五条高端医疗器械赛道研发创新产品上市后,蓝帆将克服集采带来的阵痛,创造几倍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从新转变成一家以高端医疗为主的公司。当然经历这波疫情后,蓝帆手套产能翻几倍,尤其是丁腈手套产能,疫情前尚且有2亿多毛利三千多万净利润,以后供需平衡后,估计也能有个十亿八亿的毛利,小几亿净利润还是有的。
目前短暂的困境背景就是手套利润下降速度太快,而高端医疗器械业务利润因为疫情和研发审批上市周期长,不仅销售收入利润恢复速度慢一两个季度,反而销售管理研发费用提前大增,让心脑血管业务短期亏损。业务收入的阵痛期也伴随着股价暂时大跌的阵痛期,但是股价都是反应预期的,去年七月份股价就是提前反应预期而大涨,然后业绩连续三个季度大涨,股价却屡创新低。那么主力资金会等到什么拉升股价咧,也会等到高端医疗器械业务盈利明显再拉升吗,那么他们和散户有什么区别咧。耐心等待吧
$蓝帆医疗(SZ002382)$

全部讨论

2021-10-26 17:53

市场明显在担心高值耗材向头部企业集中,蓝帆想获得一席之地,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困难重重,当然一切都要边走边看!谁也无法预知未来!